支付宝高速扩张:招人 招人 再招人

互联网 | 编辑: 张蓉 2009-03-02 15:17: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一页

邱昌恒坐在自己的小格子里,噼里啪啦敲键盘。看上去,他和周围的同事没啥两样。其实,他是支付宝的副总裁——全公司900多号人里,排名第二。春节过后,他刚刚升任,公司还来不及为他准备新办公室。实在是因为,公司发展太快了,每天都有新变化。

这个一不小心由网购催生出来的公司,从淘宝的一个部门起家,现在已经成了国内最大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公司。人员规模也像吹气球一样快速增加,成了招人不断的大户。

 

创业:“爸爸吃不饱”

杭州城西的文三路一带,是著名的电子信息街。一幢叫创业大厦的大楼10层,正是支付宝的发源地。那是2003年10月,淘宝的工程师们,正在考虑怎么更好解决网络支付问题。

一年后才加盟的邱昌恒,说起这段“史前期”,照样如数家珍。“当时还是网络那头不知道是人还是狗的年代,买了东西,一到付款,大家既不放心也不方便。有人买了98块的东西,结果往我们指定的银行帐号打了100块,剩下的两块怎么办?”那会,后台需要手工操作,工作人员每天要打印成堆的付款凭证,捧着一座“纸山”到银行去盖章。

支付宝就是这样破“纸”而出,成为一种新型的网上支付工具。那时候,它只是淘宝的一个部门,一共只有10多名技术人员和3名财务人员,财务们的全部家当是3张小学生课桌和3台电脑。很多人还不知“支付宝”为何物。客服接到的用户电话里,常有人把“支付宝”听成“吃不饱”,把“阿里巴巴支付宝”听成“爸爸吃不饱”。

建公司:又有人“失踪”了

到了2004年11月底,因为业务量猛增,支付宝准备从淘宝里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运营公司。之前在北大方正工作的邱昌恒,就是在那会,“顺便”过来的。“我是来杭州参加老同事的婚礼,因为有朋友介绍,顺便见了见几个创建的人。”

这一见,就让他觉得,这些人的“味道”对了——他们太坦诚了,头一回见面,就会跟你说,没来过阿里巴巴吧?走,我带你参观去。

新公司一共22号人,都是从“五湖四海”来的。有从淘宝来的,有从阿里巴巴来的,有外包团队的,也有新招聘的。“我们集团常有这样的事情,突然好多人‘失踪’了,其实是被抽出去凑一块,又在推一个新项目了。”

12月30日,支付宝网站正式上线时,大家忙了整整一个通宵。“系统一会死机了,一会数据出错了,墙上贴满各种要处理的问题。大家三班倒,刚回家睡觉的人,一有问题又被拽回来了。”邱昌恒说,那次发布了十几个小时。“那会网站小,没事。要是现在这么久才上线,投诉电话要打爆了。”

发展:逼得对手“穿短裤”

不到半年,支付宝经历了第三次变革:和各大银行的合作展开了,交易系统、后台体系开始完备了,逐渐奠定现在的格局。那会正是另一个支付工具贝宝进入中国的前夕,本来准备7月发布的支付宝新系统,为了抢在对手之前,改在了5月发布。邱昌恒回忆,马云当时来逛了一圈,说了一句名言:“一定要逼得对手穿着短裤出来和我们打架!”

很多“连蒙带骗”、被抽调过来做项目的人,都逐渐留在了支付宝。邱就留过一位淘宝借过来的核心开发工程师,手法颇奇特——为了留下他,以人换人,把新招的一位女博士“送”给了淘宝。

那时,支付宝的员工一共有40多人。再往后,邱也说不清从哪天开始,人数一下子就变成一百人、几百人了。网购交易越来越多,支付宝除了淘宝,也逐渐开始向更多电子商务公司提供产品,第三方担保和信用评价功能日益完善。一有新项目就要大批招人,招人成了常态。最新项目,包括在上海张江成立不久的一个研发中心。“没什么理由,就是有项目了,水到渠成。”

眼下,支付宝已经有900名员工,技术人才占到400名。全公司的员工,每人都有一个花名,大多取自古典名著。可新来的女同事们常会“抱怨”,好听的名字都被别人取光了:“十二钗”们的名字老早没有了,剩下只能去挑丫鬟的名字了。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