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受“成功”到体味“失落”,北京地坛医院的信息化主管刘晓琴对IT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对IT管理、沟通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成功和失落不只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成功更多的是激情展示,失落则更多的是反省和对未来期望。
在北京地坛医院信息化的起步阶段(1998年),信息化主管刘晓琴在看到自己实施的医院管理系统在医院内部运行正常,并在发挥重要作用时,她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这种“成功”蕴含着一个IT从业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激情与梦想,以及医院领导、医务人员对IT系统以及IT人员工作的认可。此后,刘晓琴带领IT部门的同事又陆续建立了新的H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mini 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LIS(临床检验信息系统)等系统。
但这些IT系统的建立却并没有使刘晓琴有太多的成就感。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此时最大的感受“不是成功,而是失落”。她觉得IT在医院管理、决策方面和临床医学应用上应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目前还难以达到期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
品位“成功”滋味
北京地坛医院始建于1946年,原名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1989年更名为北京地坛医院。
该院是隶属于北京市卫生局的三级甲等医院,主要收治除结核病之外的35种法定传染病,也是治疗各种肝病的专科医院。除治疗各型肝炎外,该院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性病、艾滋病、伤寒、流脑、乙脑等传染性疾病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北京市各种传染病收治的指定医院。
在1997年以前,北京地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几乎为“零”。刘晓琴是第一位来到这所医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于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要独自一人承担起一家大型专科医院的信息化大局,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正是刘晓琴在加入北京地坛医院时的情形。刘晓琴在介绍当时的工作状况时表示:“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不是比较困难,而是确实非常困难。”
刘晓琴既要负责系统需求以及网络结构的设计,设备的选型,施工方与医院各科室的协调,布线工程的监督、验收,硬件设备的安装,又要负责软件系统的需求调研、修改,人员的培训。在最初的系统开发、推广阶段,刘晓琴经常是晚上开发软件,白天为医务人员培训,进行需求调研。
刘晓琴说,自己在软件开发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并不是很多,而且可以通过学习和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在借鉴兄弟医院的信息系统基础上,根据医院的情况及实际需求对系统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其中包括药房管理、药库管理、门诊收费挂号、护士站管理、出入院管理等,基本实现了医院以收费为主线的计算机管理。
但是推广、培训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则复杂得多,这里既有利益的纠葛,也有使用习惯、原有工作模式难以改变的困扰——医务人员已经习惯了手工开设医嘱、照方抓药,现在要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习惯,应用电脑开票难度可想而知。但刘晓琴凭着自己的执著与热情,一个部门、一个部门,一个处室、一个处室的去做工作,从门诊到药房、药库,一个病房、一个病房的实施,随时根据医院的需求对信息系统进行修改和功能上的增加,终于在全院运行了信息系统,使医院信息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1年,《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颁布为地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股“东风”。我国原有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是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它在保障职工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原来的医保制度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医疗费用增长过快,一些单位难以承受;职工看病不方便,有的职工医疗费长期不能报销;医疗费浪费严重;保险覆盖范围小等等。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是广大企业和群众的迫切要求,势在必行。因此,2001年该医保制度被新的医保制度所代替。
北京地坛医院在积极适应该医保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对信息化建设也进行了大胆革新,原来开发的医院管理软件被杭州创业开发的HIS软件所替代。该系统可以满足实现门诊,住院,药品相关部门财务费用的资金流管理的需求,同时为接入医保提供服务。对医院领导全面掌握医院运作动态情况起重要的辅助作用。其组成模块包括:管理员维护系统、西药库信息系统、中药库信息系统、西药房信息系统、中药房信息系统、门诊挂号信息系统、门诊划价收费信息系统、住院结算信息系统、病区药房信息系统、病区护士站、住院医生站、医技信息管理系统、库房出入库管理、病案管理、院长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等。
从自主开发到走上购买商品化软件,刘晓琴工作顺利了很多,而且北京地坛医院的管理也正在一步步进入正轨。这对于一个刚毕业就独自承担医院信息化大局的IT“新兵”来说,确实应该感到高兴。刘晓琴并不掩饰自己当时对信息化工作的骄傲,她说,当时确实有一种“成功”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太过短暂。
心态、定位悄然改变
一场突入其来的非典让刘晓琴重新开始审视IT的价值,也在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2003年春、夏,北京地坛医院承担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救治的重要任务,300多名非典病人中有港台同胞、外宾、高干、名人,其中危重病人占了一半以上,年龄从5个月的婴儿到88岁的老人。2004年春,医院再度接受非典救治任务,并出色完成了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提高治愈率、确保医护人员无感染、确保其他住院病人无感染”的目标。北京市7名非典病人SARS全部治愈,医院600多名职工、同期其他病种住院的200多名病人无一例感染非典。
这其中,信息的作用功不可没,IT的价值更是核心——正是依靠快速、准确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才使疫情得到控制并消灭。而最初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被感染、甚至死亡也正是由于信息流通不畅、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所导致。在非典期间,由于北京地坛医院是定点救治医院,所以很多人都谈之色变,唯恐避而不及;但在医院内部,气氛却并没有那么紧张,因为,医院领导、医务人员由于对病情有了更多的了解,具有丰富的传染病防治、消毒、隔离的经验。这种反差也深刻反映了信息对于人们行为、意识的影响。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在2003年非典来临之前,北京地坛医院刚刚完成网络改造,重新进行了综合布线、网络设备的更新。在原有网络下,系统运行高峰期时(10点左右),网络负载非常严重,机器排队现象非常严重。并且,在信息安全方面,也存在很大漏洞。而正是依靠这次网络升级,使得在非典期间没有因为网络阻塞情况造成时间延误和系统排队现象。刘晓琴说,“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此前没有这些IT系统的建立,工作难度会增加多少,并将造成多大的损失。”
躲过“这一劫”的刘晓琴在深刻体会信息价值的同时,也在思考到底哪些信息对医务人员有用,有什么用?哪些信息对病人有用,有什么用?哪些信息对医院领导有用,有什么用?如何利用IT技术去管理信息,为医务人员、病人、医院领导提供更大的帮助和支持?如何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如何进一步强化数据的后处理和深度利用,充分应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借鉴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从"海量数据"中如何提炼出更好的"为我所用",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的管理效益。
这些问题凝结在一起,让刘晓琴意识到,首先,现在的IT系统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目前的HIS系统虽然能够满足对病人基本信息的管理,但是对临床信息的辅助、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并不强,比如对医院收入、病人状况、传染病情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等统计以及预测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系统逐步要向临床信息系统发展,临床信息系统的专业性较强,IT专业人员更需要深入临床,了解工作流程和信息需求。
其次,系统间的集成、共享需要完善:随着信息系统在医院临床、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应用,信息共享、医疗资源的整合将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地坛医院的信息化应用虽然没有全面铺开,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PACS系统规模相对较小,只能实现系统内部的调用,未与HIS集成,这将阻碍系统间的信息传递,以及增加部门间医务人员的重复劳动;HIS没有更好的与医院财务管理系统、成本核算系统衔接。
第三,应强化“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意识:IT技术只是一个人与机器的问题,这可以由专业的IT公司人员完成;但如何将医院管理模式、医院工作流程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如何将医学和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医院信息主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未来的医院信息化主管必须是既懂IT技术又懂医院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第四,需要优化部分不合理的业务流程:部分系统功能还是在模拟手工操作,需要进一步改善。
第五,提升信息化地位:从管理角度而言,信息化不应是辅助作用,应该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和工作重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应是“一把手工程”。
IT变革“待”到新址后
200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为了完善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北京市医疗救治能力,做出了迁建北京地坛医院的重大决定,并对迁建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极大的关注。2005年该项目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工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在市卫生局和各有关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各种工程建设的前期手续,在2005年底迁建项目已经破土动工。
新建的北京地坛医院,设计床位600张、日门诊量800人次,总占地面积89670.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74800平方米,分别是现有面积的2.7和2.5倍。按照现代化传染病医院的建设标准,新建医院将分设病房楼、门诊医技科研楼、行政教学楼等设施。为方便患者就医,本着以人为本的建院原则,医院不设围墙,并采取门诊开放式窗口、一人一诊室和一卡通服务等措施,以方便病人就诊、保护患者隐私,新院内还将设置银行、购物、儿童乐园等辅助设施。迁建后的北京地坛医院将成为全国传染病诊疗、科研、教学和培训中心。预计该项目将于2007年底完工,2008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刘晓琴表示,医院对新院的信息化建设充满了信心,要总结这几年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抓住这次机遇,建立亚洲一流的传染病医院。在信息化规划方面,应尽量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方式,先做好系统和网络的总体框架,再逐一“填肉”比较好,避免系统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产生。在建设上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逐步发展。而新医院由于要到2007年底完工,所以IT方面的规划还在讨论中,没有最终成型,但是,大的方向已经制定,就是要向“数字化医院”目标努力:通过医院的迁建全面提升北京市传染病的救治水平,使新建医院成为国内首家数字化、人文化、花园式、绿色的传染病医院;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基础医疗信息数字化、辅助医疗信息数字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最好能够让医务人员和领导忘记信息科的存在,让IT成为他们必备的工具,与医院的工作流程完美地融为一体;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就医理念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