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黄冠)“3·15”前夕,中国移动高调推出“防控垃圾短信骚扰”业务,美其名曰“信息管家”。紧接着央视“3·15”晚会曝光垃圾短信的源头竟是电信运营商自己:山东移动、海南移动部分分公司参与大量发送垃圾短信。
手机用户本来对“信息管家”寄予厚望,不想当头是一盆凉水。“3·15”晚会后,工业和信息化部迅速反应,不仅责令中国移动调查垃圾短信事件,而且要求其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自查自纠”。移动电信运营商一手参与发送垃圾短信,一手推销防控垃圾短信业务,这岂不是两头得利?
垃圾短信从屡禁不止到泛滥成灾,移动电信运营商难辞其咎。目前垃圾短信的发送方式大致有几种:使用手机卡群发、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发送、运营商自行发送。媒体不久前报道,在移动电话网不法信息举报中,基础运营商拥有的号段占65.66%,而各大运营商在规定时间针对不良和违法短信的处理率却低得可怜,从零到30%多不等。
垃圾短信侵犯了手机用户的隐私权、通信自由权等多项权利。更令人担心的是,垃圾短信正在借助科技手段,不仅已做到10分钟发送1.5万条,而且骚扰更加疯狂。
不过,运营商们到底还是有所顾忌,不敢骚扰有权管他们的用户。他们给发送垃圾短信的企业派发了“领导”手机号码清单,明确要求“禁发领导”。只可惜,这样一来,“领导”的手机号码也尽在这些企业掌握中了。
“信息管家”效果如何暂且不论,但若指望它会革垃圾短信的命恐怕不大现实。媒体对“信息管家”的报道中虽然声明是“免费”,但还是回避了两个实质性的问题:一个是用户从网上下载“信息管家”要不要付费,另一个是它究竟能“过滤”掉哪些信息。这样的信息发布不知是疏忽还是故意?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有多少用户敢用这样的“管家”?
垃圾短信作为服务不到位造成的“漏洞”,应该完全由电信运营商弥补,不应再掏用户腰包。像“信息管家”这样“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类的东西,说穿了不过是顺手牵羊式的增值业务,又一次暴露了电信服务的垄断弊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