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利润多砸在研发上数千人技术大会战是常态
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一舞台幕布下,年轻的华为反而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2008年,沃达丰、爱立信等世界电信巨头业绩纷纷滑坡,而华为合同销售额高达230亿美元,实现同比增长46%。
“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华为总裁任正非当年的豪言犹在人耳。如今,华为离这一梦想已越来越近。
从一家做海外产品代理的小公司,到能与世界顶级电信巨头同台角逐,华为只用了21年时间。其成功的背后,是华为独特的发展模式:把宝贵的资源都押在“开放式创新”上。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近期公布的数据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华为公司2008年《专利合作条约》申请数达到1737件,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国际专利申请公司。至此,华为公司已连续6年夺得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第一,连续3年占据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第一。
截至2008年12月底,华为公司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35773件。
⊙成长路径第一桶金押宝研发创新
第一桶金的运用,往往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一个重要区分所在。
像其它公司一样,华为的第一桶金来自做国外产品的销售代理业务。华为创立初期,几乎把所有利润都投入到小型交换机等产品的开发上。赚了钱,华为又把利润投向升级换代产品的研究开发中,专注于通信设备领域。
周而复始,华为由此逐渐壮大。
在研发投入上,华为向来倾尽全力。新世纪初期,华为投入近百亿元进行3G开发,一时造成巨额亏损也在所不惜。自成立以来,华为就一直坚持以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投入研究开发。
如此大的研发投入,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一旦方向不对,就有可能血本无归。因此,华为始终把研发创新放在企业生死的高度来看待。按照一位华为高层的说法,“若不冒险,长期处于二、三流,我们将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也无法获得活下去的权利。若因循守旧,也不会取得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事实证明,由于踏准电信技术的演进道路,每次战胜风险都给华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华为的宝押对了。
⊙创新导向不能任创新脱离市场缰绳狂奔
“领先三步是先烈,领先半步是先进。”华为副总裁、首席法务官宋柳平说,“创新也不能走向极端,研发和技术要紧密围绕如何帮助客户成功,要坚持商业和客户需求导向。”
宋柳平是搞技术出身,对研发团队最易犯的“幼稚病”再清楚不过。他不断强调:“不能任由技术创新脱离市场的缰绳狂奔。”
华为因此对研发人员要求:“不能只对项目的研发成功负责,要直接对产品的市场成功负责。”无论是产品的核心技术开发还是外观设计,都是如此。华为还从流程运作和考核机制上来保障这种导向。
一个例子是“分布式基站”的发明。华为在拓展欧洲3G市场时,注意到欧洲运营商在网络部署中希望基站能占地更小,这样安装方便,也更环保省电。华为由此提出了分布式基站理念,并率先将其产品化,彻底改变了传统基站的建设模式。
这一由客户需求驱动的创新举措,大大降低了机房的建设与租用成本,帮助运营商降低运营成本30%以上。目前,这种分布式基站已成不少客户的首选方案。
全球最权威的商业杂志———美国《商业周刊》对华为的评价很朴素:“它的成功是因为其为客户提供了最顶级质量、最优性价比的产品。”
⊙发展理念整合创新资源更重要
在全球专利竞争中,华为公司已从2G时代的跟随者,跃进为目前全球3G的同行者,并正在布局成为4G的领跑者之一。
这一路径演绎,可以反映华为对待“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思路。在核心技术方面,华为承认自己是追赶者,承认西方企业的领先地位。
华为认为,要以开放心态看待和整合业界的各种资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在华为看来,“技术重要,管理整合资源带来的市场成功更重要”。
目前,华为已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达拉斯及硅谷、欧洲、印度班加罗尔以及中国设立了14个研发中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球研发体系。华为还与全球前50位运营商中的36家展开技术合作,建立了近20个联合创新中心。
经过多年的努力,华为的技术创新已从跟随国际技术为主,发展到与国际主流技术同步的开放式研发。
⊙竞争力数千人技术大会战是常态
独到的企业有着独到的企业文化。在华为,一个屡屡被强调的词就是“艰苦奋斗”。
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核心企业文化竟是“艰苦奋斗”,确让人有些诧异。宋柳平解释道,华为所强调的“艰苦奋斗”,更多指的是“思想上的”。
华为的一篇内部文章中里写道:“用于电子工业的生产原料是取之不尽的河沙、软件代码、数学逻辑。正是这一规律,使得信息产业的竞争要比传统产业更激烈, 淘汰更无情,后退就意味着消亡。要在这个产业中生存,只有不断创新和艰苦奋斗。而创新也需要奋斗,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
华为在创新上的成就,正是众多华为人集体“艰苦奋斗”的结果。据了解,华为的拳头产品系统C&C08交换机、GSM、智能网等,都是由数千研发人员在2-3年的时间跨度内,分散在不同地域协同完成的。这种经常性的跨部门技术攻关和协同会战,已经成为华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员工肯为华为奋斗,背后是华为给予员工的激励和成就感。“中国并不缺乏创新的种子,缺乏的往往是创新的土壤。”基于这一理念,华为在对员工特别是研发人员的激励上,从来都不吝啬。
【论剑】华为副总裁、首席法务官宋柳平:
“封闭式创新”很危险
问:你刚才屡屡提到一个名词———“开放式创新”,这“开放式”作何解释?
答:我先讲一个对应的概念“封闭式创新”。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不创新的公司必然灭亡,而采用狭隘的、封闭的模式,片面地强调全面“自主创新”,同样也是十分危险的。
“封闭式创新”直接导致了创新活动的重复劳动,效率低下,而拒绝使用他人的创意和技术也就意味着放弃通过对别人成熟、先进的创意和技术的使用获得额外利润的机会。
日本在2G移动通信时代,要发展一套自己的技术标准PDC,正是因为这一完全“自主创新的”技术,导致其2G时代的网络与全世界的网络都不能兼容,成为了与世界不能兼容的“窄轨”。贝尔实验室的解体与后来的朗讯被并购,也都深刻地表明了“封闭式创新”的后果就是被时代淘汰。
问:华为走的路子就属于“开放式创新”吧?
答:是的。在通信领域,中国企业普遍上起步较晚,当华为进入电信行业时,国外的公司已经在这个领域里持续地成长了数十年,积累了大量的智力成果。
在华为公司的创新观念中,首先就是肯定和承认他人的优秀智力成果,承认与西方公司的差距,并勇于继承、善于继承,在继承他人优秀成果基础上开展持续的创新。
问:具体怎么操作呢?
答:广泛与同行进行专利交叉授权。华为通过专利许可谈判,至今已与通信行业几乎所有主要的IPR拥有者,如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北电、阿尔卡特、高通等公司达成IPR交叉许可协议。2008年仅支付给西方公司的专利许可费用就超过2亿美元。
别人的创新成果我们可以用,我们专利成果别人也可以借鉴,这是一种基于企业实力建立起来的和谐商业环境。这种开放式的创新,目的只有一个,让客户享受到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南方日报 张启 实习生王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