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动态“矩阵”突破管理难题

互联网 | 编辑: 2006-04-13 17:20:00原创

“春兰历史上就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企业,管理上也是如此。”当记者试图向春兰集团的高级副总裁孙庆探询所谓“春兰模式”时,他显得谦逊而自信。


    “春兰历史上就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企业,管理上也是如此。”当记者试图向春兰集团的高级副总裁孙庆探询所谓“春兰模式”时,他显得谦逊而自信。

    在企业发展战略上,春兰的“个性”的确有目共睹:从不做市场的追随者,在稳坐空调行业第一把交椅之际,断然转向卡车、新能源等领域,以此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那么,在管理模式上,春兰的个性又是什么?是曾经两度荣膺国家级管理大奖的“创新型矩阵管理”吗?对此,孙庆微笑摇头:“春兰管理的精髓,关键不在于‘矩阵’,而在于‘创新’。10多年来我们最主要的经验,就是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管理体制上不断突破自身。”

    诚如斯言。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想要归纳出一个固定的“春兰模式”是徒劳的,春兰在管理上一直追求着一种动态的适应。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不仅是春兰的自主创新战略得以成功的沃土,也为春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三次变革:

    破解管理难题  

    “矩阵”模式克服了“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管理难题,使多元化经营获得“1+2>2”的收益。

    春兰在发展中经历了三次大的管理体制创新。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每次创新都如同一次蜕变,使得春兰在肌体膨胀的同时,反应更加灵敏,体格更加强健。  

    20年前的春兰,同当时采用传统事业部制的许多企业一样,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深深困扰。1991年,春兰进行了第一次“扁平化”管理模式的改革。这是典型的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只有决策层和实施层而没有中间管理层,一个总部辖多个基层单位,创造了总部只有17人的高效运转的管理组织。“一个声音喊到底”虽然有风险,但当春兰还是一个单一的空调生产企业时,高度集权的“扁平化”模式以其管理层次少的优势,达到了步调一致、号令通畅的效果。

    1997年,正当各界对“扁平化”模式高度赞扬,并加以推广之际,春兰人却亲手将其打破,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管理体制变革:构建起以多级分权为特点的“多元式”企业管理体制。

    当时,春兰的多元化战略布局初步完成,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电器、自动车、电子、商务、海外等5个产业公司,下辖42个独立法人单位。企业的管理层级越来越多,原来为单一产品生产企业量身订做的“扁平化”模式已无法适应企业新的发展。而调整的结果,是形成了三个层次的组织体系:集团总部作为第一个层次,是春兰的投资中心;五个产业集团作为第二个层次,属于利润中心;各个制造工厂、业务公司作为第三个层次,属于成本中心。

    这次改革为春兰的多元化经营提供了制度基础,然而,实践中却出现了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总部的战略决策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出现了滥用权力的情况;信息衰减和信息反馈不及时的情况比较严重;产业公司各自为政,资源难以共享;管理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控。

    如何克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管理难题,使多元化经营真正获得预期的“1+1>2”的收益呢?2000年,春兰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型矩阵式管理”。这是春兰成立以来的第三次管理体制创新。

    春兰并不是第一个提出“矩阵管理”模式并加以运用的企业。事实上,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行矩阵管理,这一体制曾使IBM这个一度濒临破产的庞然大物迅速恢复元气,也曾令跨国巨头GE获得迅速成长。春兰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对GE、IBM的管理体制照单全收,而是结合自身实际和中国的特殊国情,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矩阵”。

    春兰为其创新的矩阵管理确定了16字方针,即“横向立法,纵向运行,资源共享,合成作战”。前8个字解决集团和产业公司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力求放而不乱,提高运行效率;后8个字克服传统矩阵模式的缺陷,解决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

    所谓“纵向运行”,就是保留按产业公司运行的特点,以产业为纵向,不改变产业公司是利润中心、工厂是成本中心的性质,鼓励其直面市场。

    所谓“横向立法”,是将集团的法律、人力、投资、财务、信息等部门划属横向部门,负责制定运行的规则,并依据规则对纵向部门实施监督,使其依规则运行。

    如何进行“资源共享,合成作战”

    呢?办法是将横向职能部门划分为两个系列,一个系列负责立规矩和监管,一个系列负责实现对春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而各部门、子公司则以春兰整体战略目标为最高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各施所长、形成合力,使春兰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

    “创新型矩阵式管理”体制以产业为列,以资源为行,横向部门制定规则,纵向部门在规则中运行,有效克服了权力交叉中的相互制约现象。运行不久,便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2001年春兰的各类主导产品的产销量居同行前列,产品出口及成套技术、设备输出均比上年增长了300%。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较上年上升了22.3%;实现利润11.06亿元,较上年上升了80.6%;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24.53万元/人,提高了6.1%。

    正由于其运行的显著成效,春兰的“创新型矩阵式管理”在“第八届中国机械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颁奖大会上,获得了唯一的企业管理特等奖。随后,又夺得第九届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六大平台:

    创造整合效益  

    资金、采购、营销、研发、人力、信息六大服务平台,使整个集团合可整体推进,分可单兵作战。

    春兰的矩阵管理何以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春兰人说,这是因为它的实施彻底改变了集团内部过去的“游戏规则”,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有一个例子常常为春兰人所津津乐道。原来春兰集团下辖几十个企业都有小车队,总数达到80多辆,忙、闲不均,很多小车仅仅担负着接送老总上下班之用。实行矩阵管理后,设立运输调度中心,统一调度集团所有企业的车辆,并将小车的数量根据效益成本原则减到了40多辆,实行“谁使用,谁申请”的制度,原先每年2000多万元的费用开支,一下子降到了1400万元。

    “小车效益”只是矩阵管理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的小小一隅。事实上,“矩阵”模式是通过资金、采购、营销、研发、人力、信息六大服务平台的运行实现其功能的。通过这些平台,整个集团实现了资源共享,合可整体推进,分可单兵作战,既保持了大集团的优势,又拥有相当的灵活性。

    令孙庆副总裁最为骄傲的是采购平台。他拿起桌上的烟缸打比方。“过去,春兰下属各工厂都设有一个供应科,需要烟缸时,就各自去找不同的供应商,价格也分别议定,10个企业就是10个价格。实行矩阵管理后,由集团采购平台统一向一个供应商购买烟缸,集团采购的优势便显现出来,享受的自然是较低的价格。”

    孙庆告诉记者,自2000年开始,春兰开始构建“全球采购平台”,对全集团所需的原材料、配套零部件、办公用品等各种大宗物资实行集中统一采购,采购计划、采购渠道、采购价格、采购方法“四统一”,避免了过去同物不同价,同价不同质等问题。同时,在网上采购平台上,总部与各单位既合成作战,又相互监督,保障采购工作透明、公平、高效。例如,工厂不能只根据价格、供货能力选择供应商,还须对其进行质量首检、跟踪,由采购平台和工厂双方共同确认后,才能签订合同。而对于质量不好、价格高的产品,工厂也有权拒收。这样,既降低了采购成本,又提高了采购品的质量。

    再说资金管理平台。过去集团整体财务资源是分割的,各子单位在资金使用上互相间少有往来。在同一时间,可能空调二厂资金富裕、闲置,而一厂、三厂却因缺乏资金需要向银行贷款。实施矩阵管理后,集团内部建立了财务中心,集中管理资金,可以在三个厂之间用市场化手段调配资金,有空闲资金的厂按比市场利率低的价格借贷给需要资金的厂,这样,“肥水不流外人田”,大幅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一年下来就节约了6000多万元。

    此外,通过研发平台的建立,春兰形成了研究院、研究所和各制造工厂的技术部三个层面的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具备了与市场相结合的可持续的创新能力。通过营销平台的整合,疏通了营销渠道,大大提高了春兰的营销竞争力。通过统一的人力资源平台,春兰在人才的选、育、任、留四个环节全过程得到有效监控,使公司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能选得准、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除了6大平台所带来的效益外,“创新型矩阵式管理”还有一个优势尤为值得一提:它的组织结构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为集团未来进入新的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弹性。一旦作出进入某一新领域的决策,“创新型矩阵式管理”可以方便地在其纵向的产业集团链中增加一个独立的产业集团,而对新兴产业的销售、研发等关键环节,则可以交给六大服务平台完成。如此这般,春兰的整体组织结构并不需要很大变动,有效避免了“伤筋动骨”。

   
 一套系统:

    打造“数字春兰”

    以效益为驱动的信息化建设,在春兰被作为“一把手工程”。事实证明,这是一项“一本万利的投资”。

    春兰所设想的“创新型矩阵式管理”是以大量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为基础的。为了更好地支撑这一管理模式,春兰多年来始终专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力图打造一个“数字春兰”。

    企业信息化,近年来最看好也最通行的是采用ERP企业管理软件。然而,春兰CEO陶建幸却抛开现成的ERP不用,亲自捉刀,花费数年时间带领信息化小组开发出一套全新的“企业资源动态管理系统”。

    为什么如此不厌其烦?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的陶建幸自有想法。“这是脚适应鞋还是鞋适应脚的问题。如果照搬ERP,就要在短时间内全盘推翻我原来的管理观念,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对于企业家来说,信息化成功的关键不是软件公司能提供什么,而是搞清楚‘我需要什么’。”

    信息化建设在春兰被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各级单位的“一把手”直接负责推动。为了满足企业管理上的“需要”,春兰在信息化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至今累计投资已超过8亿元。

    不少人对春兰花费如此巨资搞信息化建设感到不解,春兰人却用经营业绩做出了回答:以效益为驱动的信息化,其实是一项“一本万利的投资”。孙庆副总裁告诉记者,信息化平台建立以后,仅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方面,就带来了三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原来靠人工管理做不了的事,现在变得简单了。比如物流的管理,假如要从泰州发1万台各式各样的空调到深圳,选择多少辆、什么样的车来装载,每辆车上的货物如何搭配最为合适,是人工无法精确估算的。现在,计算机系统却能轻松推荐最佳的组合方案,使原来30辆车才能完成的运载任务,现在只需10辆车就能完成,大大节省了运输费用。

    第二个好处是原来人工管不了的事,现在管好了。信息平台建立后,很多管理细则一经计算机软件设定,员工就无法不按照程序做事。比如提货,如果手续不齐全,计算机就开不出提货小单;比如货物在库与库之间的调配,如果调库小单不经具体负责的人签署,计算机也不会认账,货物就拿不走。这些硬性的管理门槛,有效地防止了人为的违背管理流程带来的许多问题。

    第三个好处是原来没法知道的事,现在一目了然了。信息化平台建立后,以市场为导向的全员运作机制得以形成。比如在物流方面,春兰建立了完善的配送系统,遍布全国的产品专卖店、专业、特约经销商及服务商,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客户送货上门;在商流方面,春兰的客户不但可在网上看样、下单、订货,还可以到春兰设在当地的代表处看样、洽谈、敲定意向。

    信息化为春兰带来了效益的最大化。

    2005年,春兰“现代企业资源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广域网系统”、“视频电视会议系统”等7个信息化项目,先后通过了国家及省级有关部门的验收,被业内专家高度评价为“对全国信息化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孙庆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由于决策所需的各种数据都能查询得到,各级管理人员已经逐渐养成了依靠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决策的习惯。而进一步深化管理决策信息化,也成为春兰信息化工作下一步的重点。

    今天,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之上的“春兰式矩阵”依然在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自我革新。明天它会以何种模式呈现?没有人能够预测。

    永不固守,春兰的成功就在于这种与时俱进。

我国自行研制的混合动力电动客车已在武汉投入商业运营,这款电动汽车配置的是春兰动力镍氢电池及其管理系统。

近年来春兰频频亮相国际展。图为春兰参加德国科隆家电展。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