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谢幕 AMD多芯片模组发展战略窥探

互联网 | 编辑: 陈晨 2009-05-14 00:30:00原创

自从X86芯片进入多核心时代以来,竞争与争执就一直伴随着业界的两个重量级对手Intel与AMD。 从最早的双核心处理器诞生开始,Intel与AMD在围绕着多核心处理器的发展战略与宣传导向上激烈交锋。Intel方面以实用性为导向,采用简便易行的双芯片封装法快速 构建了双核心处理器

自从X86芯片进入多核心时代以来,竞争与争执就一直伴随着业界的两个重量级对手Intel与AMD。
从最早的双核心处理器诞生开始,Intel与AMD在围绕着多核心处理器的发展战略与宣传导向上激烈交锋。Intel方面以实用性为导向,采用简便易行的双芯片封装法快速
构建了双核心处理器,而AMD方面则坚持使用原生方式推出新产品。由此市场中开始出现真假双核的大争论。在这一时期,Intel方面受Prescott架构产品的高功耗与性能的平庸所困然,在桌面与服务器领域处于全线被动,而AMD方面凭借原生晶圆产品的性能优势与直连架构特性及功耗上的良好表现迅速扩张。使得真假双核大战中,AMD方面最初占据主动,对Intel方面造成了相当的市场压力。

时局在2006年发生了变化,随着Intel果断的决定停止基于P4世代的研发计划,转而采用基于移动平台性能强劲而功耗表现优异的Core微架构统一移动,桌面,服务器三大产品线,并在年底采用与奔腾-D类似的方式推出基于两块芯片封装的首款四核心处理器时,他的竞争对手AMD正陷入了一场严重的危机之中。由于固守原生设计模式,同时又面临来自Intel强大的竞争压力,AMD所设计的四核心处理器则面临着65nm工艺极限的困扰,以至于四核产品延期长达一年之久,并且期间经历了TLB BUG这样堪称重磅炸弹式的缺陷。同样的问题延续到了桌面产品线。受到65nm工艺极限的困扰,AMD旗下的桌面产品线出现了主频难以攀升的严重困难,以至于第一代以原生为标榜的Phenom X4处理器最高主频在2.6GHz被迫止步,同时付出了125W TDP的巨大功耗为代价。这样的表现,使得AMD原先占据优势的“真假”之争难以继续,Intel主导的性能至上论重新获得了认同。从此开始,尽管AMD方面在宣传中依然标榜真双核,真四核口号,但号召力显然已经大不如前。市场在经历了长达3年的大争论之后,渐趋理性。

不过由此开始,AMD方面的换血与重组开始发挥效力。AMD高层由技术派重新掌舵使得研发路线重回正轨。在踏入2008年之后,AMD方面的诸多重大举措另业界震惊。其中以2008年10月的拆分重组案最引人注目。AMD创始人杰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的一句名言:“真正的男人拥有晶圆厂”(Only Real Men Have Fabs)。在给AMD带来了荣誉和声望的同时,也给AMD带来了沉重的包袱。2008年10月的拆分,让AMD得以真正下定决心集中全部可利用的资源至核心的研发环节。

2009年至今,AMD方面最重大的举措同样来自于一项对自身传统的破除。在经历了真假双核,真假四核的炒作与争论之后,AMD方面放下了以往的偏执,正式在未来的AMD服务器产品线规划中加入了多芯片模组构建的产品。

按照AMD方面的最新规划,AMD在2009年6月即将发布的用于服务器产品线的原生6核心,代号“伊斯坦布尔”的皓龙处理器之后,将正式迎来“第二代直连架构”(Direct Connect Architecture 2.0),也就正式迎来了属于AMD的多芯片封装产品。在最新的路线图中,AMD宣称,将在2010年正式迎来8核心,12核心乃至16核心产品,显然,在目前的45nm制造工艺下,AMD方面只可能通过多芯片封装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简而言之,由两颗4核心处理器封装而成8核心处理器,由两颗6核心封装而成12核心处理器,当2010年末,32nm制造工艺得到应用,8核心原生处理器投产时,再由两颗8核心处理器封装得到16核心处理器。
不过,此时的AMD引入多晶片模组封装技术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AMD的直连架构设计使得AMD在设计多晶片模组处理器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度,AMD宣布的“第二代直连架构”(Direct Connect Architecture 2.0)将始终伴随着多晶片模组设计。基于DCA 2.0技术,AMD方面誓言捍为其内存性能的王者地位,首次引入4通道内存设计,带来3.3倍的内存性能提升。当多路服务器同时开启四条HT3.0总线后,可以最大程度的缓解多芯片模组对带宽的渴求。

面对来自INTEL的强大压力,AMD几乎抛弃一切束缚自身的陈旧观念,以实效和稳健的执行力赢得市场的认可并获得稳定的发展路线。经历真假多核论战后的AMD此时选择放下面子,转而追求实效的做法显然更让人期待。

AMD放下了面子,但获得了赢得内在的可能。Intel赢得了面子,但面对的已是一个务实高效的新AMD。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