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的皓龙家族从来就不是一个安份的家族。从2003年4月,AMD发布了首款AMD皓龙处理器之后,基于x86架构的64位计算、直连架构、超传输总线、集成内存控制器等技术全由这个家族的成员发起。
自从AMD按照F1赛事举办地来为皓龙家族新成员命名以来,此前的“巴塞罗那”和“上海”芯片已在业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尽管“上海”芯片在发布时间上落后于Intel的竞争对手,但就在这一年,世界上前10强超级计算机中有7台采用了AMD的皓龙处理器。
接下来,就在六月,“上海”芯片的继任者“伊斯坦布尔”就将正式发布。与“巴塞罗那”和“上海”芯片不同,“伊斯坦布尔”将真正开始进入六核时代。那么,将要到来的“伊斯坦布尔”在六核之外,还将会为我们带来些什么呢?
全面继承
皓龙家族从诞生依始,就保持了一个良好的传统,这就是与旧系统的全面兼容,强调平滑升级的重要性。不要小看了这个传统,对于处在IT产业最上游的芯片业来说,不保持这一习惯可能会造成致命的后果。在这一点上,“伊斯坦布尔”全面继承了这一传统。
抛开多了两个核这个特性,同样采用45nm制程的“伊斯坦布尔”完全可以看作是“上海”芯片的平滑升级版。甚至有实验表明,现有系统只要支持分隔电源层技术(Split Power Plane)并有新版BIOS,就可升级到“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首先继承了直连架构,直连架构将处理器、内存控制器和I/O与CPU直接连接起来,有助于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伊斯坦布尔”能够在同样的系统上带来30%的性能提升,并且适用于所有2路到8路的产品。而利用集成的DDR2内存控制器,通过大幅度降低内存延迟提高应用的性能,使得企业可以提高内存带宽和性能以满足计算需求。此外,“伊斯坦布尔”还推出了3条超传输总线。
Socket F接口首现于2006年7月的双核皓龙处理器上,“伊斯坦布尔”同样没有放弃Socket F接口,支持双路、四路配置。
虚拟化和绿色IT已成为IT领域的绝对热点,“伊斯坦布尔”通过继承AMD-V、AMD-P技术,能够在最高的利用率、最高的密度前提下,同时达到相应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在“上海”芯片发布之后,AMD仍然有新动作,今年4月27日,AMD推出了同样采用45nm制程的40W四核皓龙EE处理器,这已经是迄今为止功耗最低的x86服务器处理器。在节能这一点上,“伊斯坦布尔”虽然还无法与EE处理器相抗衡,但它身上多少还是有点EE处理器的影子。
突破创新
如果我们非要给已统治IT业界多年的摩尔定律找一个源动力,那么这个源动力一定是源于客户需求或技术发展的创新。“伊斯坦布尔”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也不乏突破创新的闪光点。
首先,“伊斯坦布尔”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并不难理解,也许几个月以前,我们还在为AMD拆分工厂的行为,是否会使AMD的业务发生偏离或受到影响而担心,但“伊斯坦布尔”等皓龙家族新品的出现,让我们开始认同AMD的拆分创新行为。
其次,直连架构2.0将让我们见证处理器核心数量方面增加3倍,内存通道增加2倍,内存3.3倍,超传输带宽增加1.9倍,缓存增加2.2倍的变迁。尽管这些变迁并不一定全部体现在“伊斯坦布尔”身上,但它的继任者“Sao-Paulo”和“Magny-Cours”芯片将最终把我们带入一个12核的时代。
最后,在细节上,“伊斯坦布尔”也不乏创新点。有实验表明,四颗“伊斯坦布尔”(24核心)对四颗“上海”(16核心),均开启HT 3.0总线,运行Stream
Benchmark,结果成绩分别为42000MB/s和25000MB/s左右,“伊斯坦布尔”系统胜出约七成。
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伊斯坦布尔”引入的新特性“HT
Assist”。这个探测过滤器(probe
filter)会保存所有缓存的索引,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一致性同步请求,最终减轻多处理器间HT连接的交通压力。“上海”系统使用的是基于广播的探测协议,会向所有处理器发送探测请求,而“伊斯坦布尔”要么知道无需探测,要么能够直接向某颗处理器发送探测请求。
关于更多“伊斯坦布尔”的细节,答案将在下个月揭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真正拿到“伊斯坦布尔”芯片时,我们需要关注的也许不仅是个别性能上的改进,而应该是因吞吐量、虚拟化、节能、经济高效的平衡所造就的一种和谐之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