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恢复是业务新生的源泉吗?

互联网 | 编辑: 邹震 2009-06-20 00:0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一页

人物素描:
汪琪
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  副总裁、首席灾备专家

汪琪是国家标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 20988 2007)第一作者;国家金融行业标准JR/T 《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国家安全标准化委员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课题组组长;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指南”编写组成员;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DRI International “Certified Business Continuity Professional”认证的业务连续运作专家 (CBCP,No. 6911);《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与实施》一书主要作者之一。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为国家及重点行业提供灾难恢复政策咨询,为多家银行、保险、基金、证券、政府等机构提供应急管理、灾难恢复和业务连续管理咨询和外包服务。

一语中的:
灾难恢复充满挑战与创造,是一个值得贡献终身的行业。
                               ——汪琪

灾害救援需要制度和体系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独家专访。首先,我们还是从一个概念上来入手,请您为我们阐释何为灾备?灾备工作都包括哪些内容?
  汪琪:灾备的起源是大概70年代在美国,从美国的中西部地区,当时有很多这种自然的灾害,水灾、风灾,这些灾害使得大家开始考虑要备份自己的计算机系统和备份自己的专业数据,这个时候就开始出现一个专业的概念就是disaster recovery,实际上翻译成中文叫做灾难恢复,而不是叫灾难备份。灾难备分就是在灾难发生前所做的备份工作,但是disaster recovery这个词包括了你在灾难发生后,灾难发生中这种应急响应的工作和灾难发生后重建的工作。在2007年的国家标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里面,灾难恢复和灾难备份做了一个区分。
  在过去的30-40年间,灾难恢复这个范围在不断扩大,最开始仅仅是面向数据,面向我们的非常简单的、单一的自然灾害,随着人们面临的风险逐步地复杂,这个范围,从技术转到了的业务,转到了渠道,转到了合作伙伴,然后人们的管理从开始关注技术人员的关系,到业务人员的关系再到高层管理人员的关系,再到整个行业和国家的关系。所以它是不断地在扩展,这样一个不断扩展不断自我在加强这样一个,它一直是在自我不断的完善当中。

    记者:这次5.12特大地震,我们在媒体上看救灾救险救援的场景,而有关灾备和灾难恢复的细节,我们大多数人看不到,或者不太知道,我们只知道身体力行的救援,但是这种信息上,数据上的重要救援,我们知道的相对少了很多,请您具体和我们谈谈?
    汪琪:我先举一个关于美国的事例,在美国会把它分成两个领域,一个叫Public Sector,就是公共领域,公共领域就是平常我们老百姓能够看到的东西,包括政府的,这种防灾减灾、防灾救灾的措施,包括我们在灾中的应急,灾后的重建一些措施。我们刚才谈的这种灾难恢复比较偏向于Private Sector,实际上这并不是我们中国意义上的私营、私人的那种东西,而是指企业和一般的机构,是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救助自己以及行业。应该说,美国现在做的还是不错的。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体系,其实来源于冷战,在冷战的时候,美苏两集团做了大量预备、预防的工作,现在冷战虽然结束了,但这套体系,美国保留了下来,并逐渐完善。美国这套体系当中,他有一些重要的机构,比如说原来有一个叫FEMA,联邦应急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它是一个全国性的及时救助的集中组织,他有他的权限,他可以调动各个州,他有自己的救灾物资,有自己的飞机、运输车辆,有自己非常专业的技术人员。
  这一次在汶川大地震当中,我们的救灾实际上还是军队作为主导,为什么军队作为主导力量呢?因为我们的军队作为一个高度集中领导的团体,他是可以调动的,也是不怕危险、不怕困难,有着良好的传统和作风的这样一支队伍。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军队不是专业的救灾队伍,军队是专业的作战队伍,但它不是救灾队伍。专业的救灾队伍需要有一些特点,首先它要专业,这些人常年面对各种灾难的场景,包括地震,或者是平常的火灾,还有化学实验品的泄露、水灾,他专业做这种事,他有这种专业知识。第二他有装备,专门的装备,因为对地震这样大面积的灾场没有专业的装备,凭人手去挖,是不可能的事情;凭普通人员去探索去寻找,有可能还在地下的人,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办法,因此,必须要有整套的救援装备,甚至包括在非常不安全的地点能够保护自己的装备。第三,要有非常坚强统一的领导、要有专业的队伍。有了这些之后,还要相应的有各种资源的保障,其实这些东西可以参考美国的FEMA,他拥有各种各样的物资,这些人员是常年救水灾的,然后他有专业的装备,FEMA可控制的直升机数量比我们全国的数量还多,它有专业的领导,同时它有非常明确责任的体系。
  其实在中国,相应的力量已经具备,但是这套体系还没有建起来。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