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刚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任职时,很少发生泄露机密信息的事情。可如今似乎人人都乐意泄点密。这意味着,经营一家上市企业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困难。
为何会变成这样?有的人就是无法保守秘密,披露人所不知的事情会让他们感到兴奋,即便这会损及自己所在的企业。有些董事天生“碎嘴”,非常不成熟,难以胜任重要机构的董事之职。根据我的经验,你一般都知道谁是泄密者,但几乎不可能去证实。还有的人是有心泄密:他们靠泄露秘密赢得记者好感,或者拿取好处费,或者借此在某些内部纷争中取胜。当然,企业也会故意事先放出风声,让正式声明变得水到渠成。
所以可能没什么可抱怨的。这种小小的共谋,对企业界和报界来说各得其所。至于是否促进了面向股东的公正如实披露,则是另一回事。
媒体的民主化,意味着我们都能通过网络发布消息。消息的曝光可以以匿名方式瞬间完成,而且很难对网络消息来源提出指控。因此,报社、杂志、电台和电视台等都比以往更乐于传播流言,唯恐落在人后。新闻和观点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
另一方面,任何心怀不满的人都能够对一家公司发起网络战,或者进行勒索。跨国公司远非全能的,那些成为众人瞩目焦点的公司感觉到内外交困:既受到外部敌人的攻击,又遭到内部人士的背叛。
编辑和那些热烈拥护言论自由的人士认为,这种种趋势是健康的。他们提出,商业界的十足透明,可以防止针对消费者的共谋行为。人们似乎相信,鼓励告密可以防止欺诈。
当然这会产生独家新闻,然后得到转载,因此必然会得到媒体行业的赞同,但它是否符合公众利益?是否促使企业改进了行为?我不敢苟同。这并没有帮助揭露伯纳德•马多夫(Bernard Madoff)的庞氏骗局,尽管帕拉马特(Parmalat)和安然(Enron)欺诈案都是在报社调查下曝光的。
这种强加的公开性对高管肯定存在负面影响。企业动用律师的情形远多于过去。这不但费用高昂,而且使决策过程变得更加繁琐。有些公司甚至聘用了全职安全顾问。这种环境可能滋生恐惧感和过于谨慎的心态。企业领导开始想象自己身边都是潜在的背叛者。
管理团队之间的信任至关重要——缺乏信任,工作效率就会大减。如果不断有高层言行失检,责任的授予和移交——运营良好机构的特征——就可能会失效。
可悲的是,这种趋势可能会促使才智之士远离上市公司和公共事业。想想要受到严密监视,谁还愿意踏进政界?
私人公司也未能对泄密文化免疫,只是外界对它们的事情可能不那么感兴趣。在这种较为平静的环境下,管理者得以关起门来,开展合并或重组等难以运作的事务。显然,如果涉及违法,或者高管撒谎,则应公诸于众。
财经新闻界很可能会指出,商业机构不断运用公关手段,宣传产品,吹捧老板形象,或者推高股价。所以,如果他们寻求宣传效果,就不应指望把新闻稿改头换面就能变成重磅新闻。毕竟,自由的媒体是民主社会的基石。
然而,如果干扰和泄密使得企业经营变成了一场猜疑的噩梦,那么情况就有些失控了。 (本文来源:FT中文网 作者:卢克•约翰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