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初入门的鸟儿们大多知道“sony”“松下”“卡西欧”等著名品牌,入门几个月后会发现相机界有自己的“名家”如熟悉的“佳能”“美能达”还有相对陌生的“奥林巴斯Olympus”“尼康nikon”“宾得Pentax”“适马sigma”等等。等到中毒深点得就知道什么“徕卡”“蔡斯”。但这
先说大名鼎鼎的徕卡LEICA
本文作者:阿莫西林
先说徕卡,徕卡曾经是我的东家,我比较熟悉。
话说徕卡这个品牌没有建立以前在1849年,23岁的德国数学家卡尔.开尔纳(Carl Kellner)在威兹拉(Wetzlar)成立“光学协会”,开始镜头与显微镜的研发。这时徕卡的前生。在1869年 Ernst Leitz 接管了公司并成为唯一的管理者,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公司。这就是著名的Leitz(徕兹)公司。具体说到徕卡(leica)这个品牌的诞生,不得不先说135相机的产生。
奥斯卡·巴纳克(Oskar·Barnack),德国一位才华横溢的机械师,同时也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执着的色友。在上世纪初,工业革命盛兴,当时的机械工程师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纳斯达克崩盘前的IT工程师一样是知识分子中的骄子。Leica(徕卡)相机的历史就是从奥斯卡·巴纳克担任徕兹公司研究主任一职才开始的。
以前摄影是这样的
显然,庞大的机身、沉重的三脚架使拍摄变得缓慢而累赘。作为色友的Barnack当然知道问题所在,他创造性的使用了35mm胶片尺寸来设计相机,拍摄幅面为24*35mm。于是著名的135格式标准的相机诞生了。
当然Barnack最初的想法只不过是想研究如何制造一部方便的工具使他能够很方便地得到拍摄时,有个曝光的参考。(呵呵,有点像我现在使用dc的原因哟)但这部使用42mm的镜头、1/40秒的快门速度的“原型徕卡”(Ur-Leica)被改良后在世界上迅速流行起来。
徕卡(Leica)是由徕兹(Leitz)与相机(Camera)二组英文名字组合而成,最初拼音组成“LECA”(勒卡),但因为与法国克徕乌斯公司在1924年所推出的使用35mm有齿孔软片的“EKA”(爱卡)相近,为防混淆,就改名Leica(徕卡)。因此,是先有相机后才有品牌名称。
下图,奥斯卡·巴纳克(Oskar·Barnack)
这个原型机还在德国徕卡总部珍藏着,我有同事去总部参观过,可惜我没有去过。:(
据说就是在现在,只要使用当代的菲林,它的成像可以媲美任何万圆的专业级变焦。当然原型机的价格是有价无市的。
可以看到在日本的相机品牌出现之前的几十年里,徕卡横行天下、独步武林,造就了一大批摄影大师,其中我个人最崇拜的就是抓拍大师纪实摄影的泰斗法国人布勒松。徕卡=135这个概念深深的烙在人们的心中,就像现在的操作系统=微软一样。
不像蔡司等厂家,长期以来徕卡一直致力于小像场镜头的设计和制造,在135以下幅面的镜头里无可争辩的成为了王中王。在135领域,如果佳能是奔驰,尼康是宝马,那么徕卡就是劳斯莱斯,至于什么索尼最多算个阿米尼,尽管据说它的轮胎也是德国……
1990年威得徕兹集团(Wild Leitz Holding AG)和Cambridge Instrument Company plc合并建立一个新的徕卡Holding B.V.集团。至此,徕卡的名字正式与显微镜测量器、照相测量法系统及科学光学仪器的领导者,划上等号。
为什么徕卡就是经典的象征
现在的徕卡划分成3个集团公司即:Leica Camera;leica microsystems和leica geosystems。我以前隶属于microsystems。
1996年7月25日徕卡股份有限公司(Leica Camera GmbH)成为上市公司,并更名为徕卡股份公司(Leica Camera AG)。在我离开徕卡的那年据说microsystems也要上市,但我没有看到。
嗯,还有一点忘写了,这一点,呵呵,大概翻遍所有书籍都看不到的,是我的不传之密哟!
你们注意早期日本相机品牌的命名没有?这里面就有徕卡这个品牌对整个日本相机业的影响。当时,为了模仿徕卡,许多日本品牌在名字最后加上了“ca”的发音。富士出的相机叫富士卡、还有柯尼卡等等,似乎相机非要“卡”一下才有专业的感觉。
下面是M6、M7以及MP的照片。
MP是指:Mechanical Perfection。主要功能以M6 Classic为主,外观复古设计糅合进M3的经典设计(框线选择纽、镜头按钮、倒片纽和进片板手),机顶加上Leica刻字,同时作了如下的改进:
外覆层材料的改进,更方便握持;
TTL测光为数字式(M6和M6TTL为模拟);
快门帘更轻更结实;
倒片装置带锁定;
更好的装配和制造工艺,操作更顺滑;
解决了出名的对焦区的耀光问题。
有朋友问为什么LEICA主要是旁轴相机而不是随大流的SLR设计,俱乐部会员小钱的回答非常正确:
“单反的设计要晚于旁轴,因此旁轴其实是最经典的135照相机。徕卡后来迫于市场的压力,也推出了单反,也就是徕卡的R系列。虽然单反能解决旁轴取景的视差问题,但是其本身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镜间快门等优势,因此在某些摄影领域,单反是无法取代旁轴的。
而很多用徕卡拍黑白的人们,都是为了追求摄影初期那最经典的情愫……
这里面有个心理因素,任何照相机都能出片,而且现在德头,日头也没什么大区别,再加上后期加工,已经没什么区别。至于玩徕卡,就是玩经典,这和徕卡在135的经典地位分不开的。蔡思的经典魅力也不是靠着日本的contax来实现的,而是瑞典的哈苏。如果你要干活,要新潮,nikon,canon,mamiya这些日本的电子相机才是正选。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全能高手卡尔蔡司登场
德国光学诸雄,徕卡剑走偏锋,追求小巧。施奈德讲究的是有容乃大,内力雄厚。罗墩斯得最出名的是暗(房)(利)器(就是放大镜头啦)而蔡斯就是一个全能高手了。
135幅面Carl Zeiss T*镜头是唯一可以抗衡徕卡的品牌。120中幅中哈苏也是依靠蔡司T*镜头群称霸专业领域。就是在大幅,Carl Zeiss也有一支小像场的Planar T* 135mm/3.5号称大幅镜头的最大光圈。
德国古镇耶那Jeona就是著名的卡尔. 蔡司光学的故乡。也许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卡尔. 蔡司(Carl Zeiss ,1816~1888)一个高中毕业的学徒工将会在这里创造一个世界光学巨人。
靠着多年的对光学和化学兴趣,卡尔在学徒满之后长期的在当地的耶那大学旁听。在1846年卡尔. 蔡司正好30岁的时候,他创办了一个工作室,有20个雇员,早期产品是放大镜片和简单的显微镜,由于得益于两位科学家恩斯特-阿贝和奥托-肖特的帮助,蔡司厂光学镜头的质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二战以前设在德累斯顿的生产车间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照相机工厂。
灾难降临,就在1945年2月14日晚上,德累斯顿照相机工厂被盟军炸毁,这是个灾难。在二战将近结束时,巴顿将军的第三军团占领了耶那,本来打算让工厂重新开工,由于Yalta条约规定美军的位置必须后退向西移,德国被一分为二,耶那镇和德累斯顿全部都由苏军占领。
对于这个光学巨人的财富,俄国人当然不会让“美帝国主义”染指,于是大量的蔡司高级技术人员被转移到了苏联的基埔市,作为战争赔偿,苏军同时也拆除剩下94%的Carl Zeiss加工厂和制造厂。在基埔建立了现在的Kiev照相机制造厂(所以现在俄罗斯镜头靠着偷[抢?]来的一点皮毛技术至今还能在光学领域有着一席之地)。
但是德国人的技术好像抢不走,在耶那大学的支持下Carl Zeiss Jeona的LOGO很快又出现了。同时巴顿撤出时,也掠走了的蔡司的126名关键的管理人员和技师在老美扶持的联邦德国(西德)领导下在巴登-符腾堡的奥伯考亨(Oberkochen)重新建厂,Carl Zeiss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也获得了新生。但从此蔡司厂也因此一分为二。
东德的产品冠名为:Carl Zeiss Jena(卡尔. 蔡司.耶那)史称“东蔡”。生产潘太康相机。
西德的产品冠名:Carl Zeiss 史称“西蔡”
其实东、西蔡在设计上都秉承了蔡司传统,可是都标榜自己为是为蔡司正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种竞争使得蔡司在光学设计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进步。
两德统一后,东西德的蔡司厂又联手经营。总部仍设在奥伯考亨,拥有员工3500名,同时在世界各地设有分厂。这时的蔡司双剑合壁,在广泛的光学领域已经是第一强者。在135领域的Contax还尚有徕卡与之抗衡,但到了120的专业领域Carl Zeiss T*已经是称雄天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哈苏、禄徕使用蔡司镜头才坐到江湖前2把交椅,玛米亚、勃朗尼卡没有蔡司支持就注定只能夹缝中求生存。
到了数码时代,又是蔡司!使得原本是光学外行的sony摇身变成消费级dc业界的老大之一。
写不完的蔡司,道不完的名镜
和介绍徕卡相同,我们来认识一个人:保罗-鲁道夫——镜头制造史上最有名的设计师之一,一个对蔡司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个人。1890 年,他设计出第一只消像散正光摄影镜头(Anastigmat),开创了蔡司厂镜头制造的新纪元。1896年鲁道夫又发表了大名鼎鼎的普兰纳(Planar)双高斯结构的镜头,对各种镜头像差都进行了出色的纠正。此后,世界各地生产的各种品牌的标准镜头的设计(包括徕卡)无不受惠于普兰纳。
1902年,他又设计出三组四片的“鹰之眼”——天塞(Tessar)镜头,结构虽然简单,价格适中,成像质量却惊世骇俗,明快锐利。
其他蔡司设计的镜头选介。
Hologon,广角镜头设计的典范。Holgon这个字是由希腊holos所衍生的——意思是全部,你可以将每一样东西拍进一张相片里,因此在风景及建筑摄影中就变得非常有名。
Sonnar,Sonnar名称的含义来自与德语“Sonne”-太阳!大光圈、小幅面镜头是它的特点,包括徕卡也大量的使用了这种结构的衍生设计,新出的sony828使用的镜头也是sonnar的设计结构。
Biogon,专为旁轴相机设计的镜头。Biogon采用非常简洁的对称式光学结构,提供了对称式镜头设计所具备的典型特点:边缘扭曲现象得到了严格的控制,色彩修正效果出众,成像平面异常平整。再结合蔡司公司精准的制造工艺,使得Biogon镜头成为了一支支令人叹为观止的广角镜头。上述特点,使得它成为航空俯视区域绘图摄影中的王者――在这一领域,卡尔.蔡司公司足足领导了世界长达一个世纪之久,无人可以震撼其领袖地位。
Distagon,Distagon提供了类似于Biogon镜头的广角摄影角度。甚至比Biogon更进一步。
写不完的蔡司,道不完的名镜,这是我写到这里的感觉。单一个蔡司也许贴10集也说不完,这里就只是简单聊聊而已,后面还要说说另外两个品牌。
下图是蔡司镜头的如画一般的魅力
再在看看fc上蔡司普兰纳(Planar)的虚化表现。也许明天的街道旁会出现许多丢弃的717
反正用蔡司就有市场,不用蔡司就明显低调,这就是事实,你不看到Contax以前重来不生产120单反,但一旦上了没有怎么费力就把个哈苏H1挤兑的难受。东蔡的180f/2.8通过转接环用在nikon上
另外,有朋友问到新SONY F828上采用了T*镜头,其实T*和T没有什么好说的呀。蔡司的镜头不带t的是白头,就是没有镀膜的,带T的就是镀膜的镜头,如果是T*就是蔡司的多层镀膜的镜头啦。就这么简单。
光环背后的罗墩斯得和施奈德
也许是由于蔡司、徕卡的光环太耀眼了,罗墩斯得(Rodenstock)和施奈德(Schneider)在外行人眼里变得默默无闻。其实在德意志百年的光学传统工业里曾经出现过大量的优秀品牌,但在蔡司、徕卡的垄断下大多凋零了,但罗墩斯得(RODENSTOCK)和施奈德(Schneider)靠着自己一流的设计还坚强的活着。
始创于1877年的Rodenstock公司,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历史久远且在世界享有领导地位,也是德国最著名的光学公司之一,Rodenstock公司生产包括光学镜片,眼镜镜架,太阳镜和眼用设备器械等系列的产品。其中放大镜头以优质而闻名。它的品种繁多。但Rodenstock似乎还没有怎么介入dc的镜头市场,这里就不介绍了,如果哪一天他出现在哪个品牌的dc上的时候请大家不要觉得陌生。
下图是Rodenstock专门为数码后背设计的专业商业摄影用镜头。
Schneider-kreuznach公司始建于1913年,当时的名字叫做"Optische Anstalt Jos. Schneider & Co." (德文啦,翻不过来)是德国老牌的光学机械制造厂家。在最顶级的商业摄影、风光摄影领域以大幅镜头种类多而优质闻名于世。著名的sinar、禄徕、Linhof还有日本的骑士、星座等相机上大量的采用了它的镜头。可以看得出他们的镜头设计擅长于大像场场合使用。其实不少关心附加滤镜的朋友会注意一个顶级的品牌,就是“B+W”,这个牌子的东西都是天价,但大家却不知道这个品牌就是Schneider-kreuznach的一个分支品牌。
说到像场,在介绍一下这个概念。镜头的像场就是指镜头可以在焦平面可以得到的像的大小,理论上光学镜头的像场是成正圆形。
像场中成像的素质在圆心是最高的。以圆心开始镜头的分辨率向边缘递减。当递减到不可接受的一个圈时,这个圈内的面积称为镜头的“清晰像场”清晰像场的面积应该略大于感光平面的面积。诸如罗墩斯得(RODENSTOCK)和施奈德(Schneider)这样的厂家一般以生产大像场镜头著称,所以这类镜头可以被使用在4*5英寸以上的画幅尺寸的相机上。
大像场镜头的制造难度是相当大的。举个例子:松下的FZ1的ccd只有1/3。2寸,这种画幅下很容易做出大变焦、大光圈的镜头,并且成本相对低廉。把画幅提高到2/3寸后情况就不同即便是蔡司也不敢设计出如此大变焦的2.8恒定光圈镜头了。等到到了全幅的135,这个领域最大光圈2.8的变焦镜头可以做到3倍已经是十分的了不起了。君不见蔡司、徕卡的135镜头群里28~70焦段变焦也没有出F2.8。这倒不是因为蔡司不如nikon、canon,而是他们认为这个焦段的变焦的设计并没有成熟,还做不到他们认为的“顶级”,德国人就是这样,从来不向质量做妥协!
本图是阿莫自己用的宝贝Schneider Super Angulon 90mm 超大像场镜头。它为我立下的汗马功劳连阿莫自己也记不清了。
一个相反的例子就是适马(Sigma),无疑适马的设计师是大胆的,有时我感觉是比canon还要大胆。什么24-70mm f2.8、120-300mm F2.8 都敢推出结果是被许多高要求的专业人士贬为“狗头”之列(当然这种狗头阿莫觉得业余玩玩也是不错的,尤其在小幅面的DSLR上,就是那只120~300的价格有点不是太业余)联想到现在的有关dc上的德国镜头都只不过是德国设计这样的传闻,我是这样认为的:就算镜头在日本OEM,德国人也会顾忌一点自己的面子,不会让小日本太野哗哗的。
有点跑题了。言归正传,在更大幅面的120,德产的变焦更是凤毛麟角,主打当家的就是定焦了。再大的画幅就是罗墩斯得(Rodenstock)和施奈德(Schneider)最擅长的领域里就只有定焦的天下了。可见“清晰像场”越是大,镜头制造的难度是呈几何级数的速度增大。大幅面的镜头并不像135幅面以下的镜头一样过分的追求分辨率,选择这种镜头更多的讲究视角的宽广、整个光学像场的亮度均匀等。所以阿莫的个人认为,做小幅面dc镜头并不是他们的强项。如果只从镜头设计和制造的角度判断我认为这2个品牌并不会比蔡司逊色,但就像蔡司和徕卡的比较一样,蔡司的强大是在它的全面、全能上,套用上一篇的一句话“蔡司在光学相关领域是无所不能”
总结,德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工业在许多领域无可争议的成为了世界老大。这些领域不像电子、信息等新兴的学科发展会非常快,光学、机械等学科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变得非常的成熟,正是这种成熟使得他们变得非常的难以超越。诚然小日本的电子产品给了这些厂家从未有过的压力,但是就像苹果电脑在win-tel联盟打压下还顽强的生存着一样,日耳曼民族从来不知道屈服的。
最后,顺便说一下,其实小日本是非常“哈德”的,可笑的是现在却有不少人却在盲目的“哈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