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在美国兴起之后,日渐升温,国内的微博正在跃跃欲试。
2009年,互联网的一场革命由一个名为Twitter的蓝色小鸟翩翩袭来。大洋彼岸,上至总统竞选,下到黎民疑难,都能通过Twitter实时交流,这就是“微博”的力量。它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互联网应用无国界,从博客、到微博,都是如此。微博在美国兴起之后,日渐升温,国内的微博正在跃跃欲试。
较之博客,“微博”是一种新型的“微交流”方式,虽然没有包含太多新的技术,但全新的表达个人思想的方式让所有刚接触微博的人耳目一新,它改变了人们写博客的方式,它也让写博客又进一步地平民化。在“微博”时代,微小的个人事件都可能会进入网络。博客说“大事”,微博讲“小事”,已成为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网络生活新方式。
国内试水者前仆后继,同学网、腾讯滔滔、聚友9911等一批国内中文微博客网站脱颖而出,近日,当年靠名人博客尝尽甜头的新浪也加入到抢占国内微博市场的行列中,如法炮制以名人效应聚集用户。
微博客作为web2.0风潮的先驱,其更多强调的是用户的参与。用户产生内容,关注强调互动。这种“微交流”不仅仅体现在140字的短小细微上,更体现在对彼此细节的关注上。在微博上,你可以关注他的点滴,也可以分享你的片段,信息的交互变得简单而充满乐趣。而这种“微交流”是建立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尽管名人可以在早期带来强大的气场,迅速推升一个产品的影响力,但这还是仅仅在展现门户网站的“影响力”,而不是形成与广大网民的互动。一旦网民对名人的新鲜感丧失,这张牌就失去了份量。事实上,从本质上说,互联网是开放、自由的平台,人们在网上是平等的,而且网民非常享受这种平等的感觉。无论是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网站还是社区、论坛,对其发展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草根”力量。有人说,互联网是粉碎“神像”的地方,如果谁刻意在网上树立“神像”,他将必然被网民抛弃。而更重要的是,注重分享和交流的“微博”,不仅仅是单向的关注,在名人受到关注的同时,是否会关注自己一根“粉丝”呢?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又能否存在呢?
纵观国内微博市场,三大SNS网站之一的同学网成功转型微博客,凭借其坐拥1500万用户基数和SNS的成功运营经验,成为了用户最多的最大中文微博客网站。单靠名人效应打响了第一炮的新浪微博,想保持领先地位尚需一番鏖战。就目前而言,新浪微博的博客记录功能有余,而传播交流的功能严重不足。毕竟,Web2.0所宣扬的平等和开放在Web1.0的运作手段里很难找到。而靠SNS起家,发轫于草根民众间的同学网的最大优势正在于此。中国网民们更喜欢自己挖掘的、真正来自网络的明星,这样的明星、名人才是源于大众、源于生活的“草根”,代表的是一种“不走寻常路”的力量,既让网民有成就感,也更符合互联网的特点和理念。相信年轻、个性鲜明的80后、90后们更不会对所谓的名人马首是瞻,而他们玩网络的水平可比这些名人厉害得多。在今日的中国社会,我们不需要以量取胜的“微信息”,而更多需要以质占优的“微交流”。中国的微博之路还在进行着前行的探索,挖掘这种新的沟通方式的优势、注重广大用户的体验才是国内微博发展的成功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