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何角度讲,如果我们永远不出门,那我们可以每天在微博上关注名人,也可以在facebook中找一堆好友,然后努力申请加好友,当然也可以在论坛里吹吹风,慢慢混成高等级,在小小版块内呼风唤雨。但我想要的社交是,我能够走出去,去一些我不熟悉的地方,我不熟悉的人群,然后他们知道我只是一个路人,但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感兴趣,然后能够交流起来。所以我期待的社交的本质就是能够回归,让我们理性去寻找所需要的。
本来想把这个文章写成《程序员需要什么样的社交》,想了半天感觉写这个题目实在不合适,因为我自己本身就不是一个好程序员,我对程序员群体的理解也不够深刻,所以我想到的社交的模型,很难表达“程序员”为个神圣的群体。所以我还是写一写我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社交吧。
现在说起社交,大多数人就想到了Facebook,或者一些社交性的网站,比如Quora, Twitter。不过这都不是社交,回归本质,社交的本质还是一群人在一起,面对面也好,手拉手也好,交流,聊天,吹牛皮谈事情。所以首先,我需要的社交是回归本质。
回归本质的社交:
从任何角度讲,如果我们永远不出门,那我们可以每天在微博上关注名人,也可以在facebook中找一堆好友,然后努力申请加好友,当然也可以在论坛里吹吹风,慢慢混成高等级,在小小版块内呼风唤雨。但我想要的社交是,我能够走出去,去一些我不熟悉的地方,我不熟悉的人群,然后他们知道我只是一个路人,但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感兴趣,然后能够交流起来。
所以我期待的社交的本质就是能够回归,让我们理性去寻找所需要的。
健康的社交:
如果社交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继续交流,那么我更期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ID,比如哗众取宠的一些开心事,一些乐呵ID,靠着一些抄袭的段子和不断转发的马甲来赚取关注者,这是现在常见的社交营销和微博营销手段。这些似乎不是必须的,虽然这些是应该有的。换句话说,生命就是这样,不能少了这些东西,但是也不能让这些东西成为主旋律。所以健康的社交应该是每一个ID对于社交网络都有相应的促进作用,而不是推行一些没有用处的内容。
内容为王?
无论是不是社交网站,现在都在兴起内容为王这句话,当然这句话也兴起了很多年。那么什么是内容?一些成人照片又或者是媒体过度渲染的事件?这些都不应该是内容,内容的本质还是人,社交网络的价值在于人,人本身就是内容。就像你可以简单地读一本某个人写的书,但你却不可能简单地就与他达成深度的交流。所以社交网站的分享,发表功能并不应该是核心,而应该是以人为核心,我来到这里就是找人的,如果我要找内容,互联网本身的内容就很多,社交网络外挂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核心内容。所以我来到社交网络寻找的就是人,而不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而制作的内容。
减少功能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只要是互联网上面的产品,有了用户量,大家想的就是尽量能够把所有功能都做起来,这样就可以把用户粘在自己手上了。同样一个简单的例子,Unix下优秀的软件都会通过一个开放的文本接口与其他优秀的小程序实现良好的交互。那么社交网络本身关注的点是人,人的附加属性要不要加进来呢?我的需要是:不。如果我用wordpress搭建一个博客,我为什么还要使用社交网络的博客?如果我使用了某一种轻博客的服务,我又为什么还要使用社交网络的轻博客?所以,社交网络的定义并不是集大成。Google曾经要求访问者在寻找到目标后尽早离开Google的网站,正是因为Google做好了这一点我们才会习惯地使用Google却不是一直呆在Google自身的网站上。社交网络应该有同样的理念。
搜索与提问
曾经Google的搜索让我们大开眼界,Quora的出现却让很多人认为这才是未来。其实对于互联网来说,单向的搜索是有弊端,双向的提问依然有弊端,毕竟很多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那么社交网络中的“发现”应该以哪种形式来存在呢?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在社交网络中寻找的是什么。人人网似乎没有提供很好的搜索内容的功能,但提供了很好的找人的功能,这种方式是正确的,但不够正确,因为他们基于一种前提:我与很多人认识。如果我不认识呢?如果我想认识的人也想认识我呢?如果我认识的人,我不想让他认识我呢?所以搜索与提问,在社交网络中占用的份量都不够,社交网络需要更“人性‘化的发现渠道。
持续发展
上面提到的内容,提问等各种方式,包括相册,分享,游戏,就是为了人们持续使用这个网站,社交网络的存在是自然性行为,所以社交网站应该换一种思路,用另一种模式来建立可持续发展:兴趣与关注点。这个点可以颠覆现有社交体系,当然并不是要代替现有的社交体系,只是换一种思路,在另一个层次上解决问题。
总结
社交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只是关注与约会,更不是所谓的”你在世界上认识某个人只需要经历N个人“,这只是理论学家搞出来的完美状态下的数学方程式或者是概率统计学家制造出来的完美矩阵。社交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本质是现实,核心是人性,这才叫社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