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通电信签君子协定电信改革标准何在

互联网 | 编辑: 张蓉 2007-02-28 08:57: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一页

平和;中正;貌似合理。新一轮电信改革序幕即将拉开的时候,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这一纸“君子协定”究竟意味如何深长?

企业利益

应该说,双方的互不进入协议客观上符合各自的企业利益。

一方面,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普及和发展,固网运营商日渐艰难。

从用户数上看,早在2005年上半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即超过了固定电话用户。截至2006年底,固定电话用户总数为3.7亿户,移动电话用户4.6亿户,超过前者近1亿户。

而在移动通信市场价格竞争的感染下,固网运营商也被逼入了价格战的墙角,企业赢利状况受到直接影响。现在,更加糟糕的是,移动电话业务单向收费大门即开,固网运营商反击的空间显得更加逼仄——此前,作为应对手段,小灵通为固网运营商挽回了不少余地,而单向收费则将这种可能性几乎全然化解。况且,小灵通占用了3G频段,3G市场一旦开启,前者何去何从仍成悬题。

另一方面,2002年,“南电信、北网通”格局形成以来,双方并没能真正地“对称进入”,激起固定电话业务的有效竞争。反而,尽管后来被证明效果近无,为了攫取对方的领地,电信、网通在期内都进行了相当的重复建设。而此一协议无疑可以中止这场“闹剧”了。

竞争格局回归

尽管从企业利益角度看双方协议的签订似乎无可厚非,但是,从结果来看,双方协议的签订,让我国固网运营商的竞争格局又回到了4年多以前。唯一不同的只是,此前是中国电信一家垄断经营,现在变成了双寡头垄断。

南北对峙的格局下,双方要构成竞争的路径其实不多,要么在对方区域建设落地网,要么在对方区域挖掘新的客户,或者是通过IP电话方式(如卖IP卡)经营长话业务,绕开对方的物理壁垒。而在双方签署的“君子协定”中,这些手段都被明令“友好禁止”,客观上堵塞了市场竞争的可能,更客观上树立了双方在各自阵地的绝对垄断地位。

那么,这一格局的“合理性”是否是对4年前上一轮电信改革的否定?或者,固定电话业务原本就应该维持这种自然垄断特性(因为一家用户只能接入一根电话线,而移动电话可以有多重选择)?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