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战爆发 AMD三核羿龙处理器详细评测

互联网 | 编辑: 陈晨 2008-06-04 00:30:00原创 一键看全文

半个世纪前,当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与大众依然无缘的时候,一种叫做晶体管的发明改变了世界,以其为基础的半导体科技在半个世纪内取得了当初难以想象的飞速发展,由此带来了人类科技的飞速进步。从上世纪90年代起,当以硅为主要材料的半导体科技开始面临重大挑战,由于晶体管

核战溯源

要从核心战说起就不得不提起频率大战,早在上世纪90年代,X86处理器界的领军人物无疑是INTEL,但是另外一个并不广为人知的AMD也在慢慢崛起,第一代自主研发的K5系列到让人眼前一亮的K6系列两代处理器的问世,为AMD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这时的AMD在广大DIY玩家心目中,也是性价比的代名词,当Intel的奔腾系列处理器价格高高在上的时候,AMD处理器以良好的性能和非常有诱惑力的价格凝聚了一代又一代DIYER。在经历K5,K6时代之后,AMD经过大刀阔斧的收购和潜心研发,拿出了让世人震惊的K7 Athlon,中文名为“速龙”处理器。在当时这款处理器以强劲的性能和良好的频率提升潜力给INTEL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那时,处理器的速度几乎就是以频率为标识的,双方都在为第一个步入GHZ时代而努力。而此时AMD的K7处理器率先攻破了历史上第一个1G大关,也在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超越了强大的竞争对手INTEL。由此开始,频率大战一发不可收拾,Intel以强大的设计实力和制造技术开始反攻,甚至不惜抛弃现有产品另起炉灶,祭出了备受争议的奔腾四处理器。短短数年间,2G,3G大关相继被奔腾四处理器攻破,然而与之相关的问题也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频率日渐攀升,处理器对工艺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然而半导体的基础材料硅晶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也日益临近。当Intel拿出新一代改进版本的奔腾4 PRESCOTT架构时,与之搭配的工艺已经难以承受频率极限的挑战,漏电率和功耗之高使Intel被迫放弃了先前规划的10G战略而探寻新的发展方向。然而此时的AMD继K7,K8两代产品的成功后也已经亮出了自己潜心研发的秘密武器,双核心速龙处理器 Athlon 64 X2。由于在K8架构的设计之初,AMD就已经预见到了多核心的发展趋势,因此在K8架构中预留了相关的设计模块,当时间推进到2005年时,工艺的进步已经可以满足双核心的要求,两大CPU厂商相继把多核心产品带到了我们的面前。与硬件相配套,软件的设计也面临着重大变革,频率大战时代,软件的开发总在享受着“免费的午餐”,许多设计者一般无需考虑程序的并行性,只需静侯处理器速度的提升带来软件执行效率提升即可。而如今,“免费”的时代结束了,尽管处理器的频率依旧在缓慢的提升,然而软件的多线程并行化发展方向已是避无可避。随之而来的后果是:核心数量的重要程度超越了频率,如果软件的多线程编译可以发挥到极致,那么多核心处理器的执行效率在理论上就可以成倍的提高,也就近似于频率的翻倍。从此,核战争开始了。

INTEL第一代双核心 奔腾D处理器

AMD 第一代双核心 速龙X2处理器

值得一提的是,AMD与INTEL在多核心的发展策略上有所不同,AMD一直坚持使用原生设计方法,即在一块原生硅晶体中制造两个核心并集成由K8架构以来引以为豪的内存控制器,如此一来核心与核心间,核心与内存控制器间的数据交换可完全在芯片内部高效完成,使得性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但是设计难度、良品率和成本会有所上升。INTEL方面则在第一代双核处理器和第一代四核处理器上选择使用双芯片封装法,数据交换需要绕经北桥芯片,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降低生产的复杂度,提高产品生产良率,并且有效的降低制造成本,弱点是核心与核心间,核心与北桥间的数据交换延迟会带来一定的性能损失。两种设计方法可谓可有利弊。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