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HOME 2008年度4G/8G U盘横向评测

互联网 | 编辑: 曹子良 2008-07-01 00:30:00原创 一键看全文

如今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办公的需要,移动存储已经走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现在市场主流的移动存储无非是移动硬盘、光盘刻录和U盘,每个移动存储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移动硬盘以容量大为优势,但体积和U盘相比要大很多,相对携带略有不便。光盘刻录的存储方式也是经常会用到的,

存储设备的历史发展

在U盘、移动硬盘盒刻录器出现之前,软盘储存是独占市场的。在存储设备发展史上,软盘存储器是最重要的一项。虽然它的大量使用只有十几年。在它使用的时代,主要的存储设备只有三项,就是硬盘、磁带和软盘,而且硬件的处理速度和软件的容量都非常有限,所以软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作为个人电脑的使用。当时在所有的个人电脑上都配备有软驱。很多电脑是不配硬盘的,直接用软盘启动、 提供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电脑形成的数据直接存在软盘上。

要说到软盘最早的还要从8英寸软盘说起, 1967年,IBM 存储设备产品开发部经理Alan Shugart指派手下工程师大卫·诺贝尔开发一种新的磁带,但是他在磁带上没有进展,最后却研发了另外一种存储设备,即记忆盘(memory disk),8英寸直径圆形软盘,单面,可以存储80KB。刚刚开发的这种盘只是裸露的盘,稍后又加了塑料外套,这种新的盘称为23FD。1971年IBM370电脑开始配备这种存储设备。

此后1978年,坦顿公司(Tandon)开发出双面的5.25英寸软盘,使容量达到360KB。1980年,5.25英寸软盘的容量达到了720KB。但是720KB软盘并没有普及。1984年,IBM推出了1.2MB的软盘,并配备在IBM PC/AT 上。再后来,YD-DATA公司生产过2.4MB YD 802 软驱和2.4MB软盘,但目前仅见IBM电脑上有配置。这个时期的软驱的体积与当时所用的硬盘体积相当。在当时所使用的506/412接口的硬盘的容量也只由10MB至20MB,软盘的可用性很大,文字处理电脑和一般用途的电脑甚至不配备硬盘,只配备一个或两个软驱,作为系统启动、应用软件操作、文字处理和数据备份等等。从外形来看,5.25英寸软盘与8英寸软盘只是大小的区别。但是体积的缩小却使它不但可以更广泛地得到应用,更重要的是它的缩小使得个人电脑普及成为可能,也就是电脑可以真正地搬到桌面上来 ,在1978年至1994年间,成为最主要的标准存储设备。在中国市场上直到1996年很多电脑上还配备着5.25英寸软驱,在中国市场上,Teac 5.25英寸软驱占有绝大多数市场份额。

随着个人电脑不断 缩小,特别是硬盘体积的缩小,进一步缩软盘成为必要,否则就会成为电脑发展的瓶颈,尤其是笔记本电脑出现和发展的需要。为此,各个电脑公司纷纷开发小的软盘存储设备,其中有2英寸盘、3英寸软盘等 等,而且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很多采用了的硬质外套和密封结构。其中Sony2英寸720KB软盘已经在形状上和后来的3.5英寸软盘及其相似,软驱非常小巧 。这款软软盘本来是照相存储设备,称为 VF(Video Floppy),每面可以储存25幅图像。这种盘被用来作为数据存储设备,例如1989年推出的Zenith Minisport手提电脑。

最后就是大家颇为熟悉的3.5英寸盘,在众多小软盘中,Sony开发的3.5英寸软盘占了上风。第一款3.5英寸软盘是Sony公司1981年研究的,型号是OA-D30V,这款软驱比现在的3.25英寸软驱稍厚,所用的软盘也与现在的软盘略有差别,容量400K,是单面低密,称为Micro Floppy Disk。由于苹果公司在1984年采用了这种3.5英寸软驱作为其苹果电脑的标准配置,所以很快得到了普及。 初期的3.5英寸软盘的拉门是必须用手动的,也就是在放入Drive的时候,要先把拉门拉开,取出软盘后再拉把门关闭。其中在MFD-31V-04面板上曾明确标出是自动拉开,在稍后的Sony AO-D31V也是自动拉门软驱;此外,盘在出厂时是写保护的状态,使用时必须先弄透写保护的小孔,如果再写保护,必须设法堵上小孔,后来才改进为可以选择的移动门。3.5英寸软驱的容量在不断地扩大,形成了720KB、1.44MB两种常用的型号,其中720KB软驱被淘汰,1.44MB软驱兼容720KB软盘。1.44MB软盘被称为高密软盘,软盘上标有HD(High Density)。1987年推出的IBM PS/2系列电脑普遍采用了1.44MB软驱配置,1988年始Apple Macintosh IIx电脑也全部采用了1.44MB软驱,这促进了该种软驱的普及。此后又有2.88MB软盘的出现,软盘上标有ED(Extended Density),但是除了IBM的一些机器外,并没有被广泛采用。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