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PK液晶,论两极差异的主要根源

互联网 | 编辑: 2006-07-19 00:0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由中国视像协会,赛诺市场研究公司、中国电子报三方主办,主题为“等离子,高清时代的机遇和挑战——2006中国等离子电视市场与技术趋势论坛”,于2006年6月29日在北京京瑞温泉国际酒店召开,本次论坛开宗明义是要汇集业界各大厂商,整合上下游资源,邀请权威产业机构,共同研

三星束手、台商下课,等离子无战事

三星束手、台商下课,等离子无战事

    反过来看等离子面板制造业。等离子显示器能够大量的生产成为商品,主要还是靠日本厂商在此领域的长期耕耘。日本富士通公司于1984年发明了面电极的结构,1991年又发表了寻址与显示相分离(ADS)的驱动法驱动的RGB三色全彩显示器,从此交流型的PDP便成了PDP的主流。到1996年日本共有富士通、NEC、松下和三菱等公司纷纷设厂进行等离子面板的试产,并于2000年开始有大量生产的产品问世。直到2002年,日本各大厂商在等离子面板的市场占有率,总共可达到96%左右,占据绝对垄断地位。

    2001年,PDP电视在消费用市场明显的扩大,刺激韩国厂商加大投入力度,以规模生产降低成本。2002年三星SDI结合整个集团的资源,将等离子面板的制程大大简化,大幅拉近了与日本厂商的距离。韩国厂商在低成本上的努力,除刺激了等离子显示器普及的速度外,也带给向来在技术上领先的日本厂商相当大的压力,并开始进行新一代生产线的布局,且逐步将旧一代的生产技术向台湾转移,或寻找策略联盟与合作伙伴。例如华映的生产线便是从三菱的旧生产线移转过来,富士通与日立的合资公司FHP也将旧生产线卖给了台塑。

    事情发展到这里,好象TFT-LCD产业演化的一幕又将重现于等离子面板行业。不过虽然初始条件相同,但边界条件的不一样,使得两个产业最后的结局有了很大的不同。这里有三个因素影响了等离子面板制造业的发展路径,一是TFT-LCD七代以上生产线的快速出现,使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的等离子和液晶在市场上发生了正面冲突;二是日本厂商停止输出新一代技术;三是台湾公司迫于TFT-LCD行业的竞争压力,无暇顾及市场相对较小的等离子面板制造。

    第一个因素限制了产业杀手三星的手脚。三星集团内TFT-LCD面板制造由三星电子负责,等离子面板制造由三星SDI负责,在2005年前七代线未投产时,二者都在各自领域冲锋陷阵,奋力争抢行业第一的宝座。下表是2005年前三星SDI等离子面板生产线布局和产能状况:

生产线

产能(k/月)

量产时间

天安-1

50

2001.Q1

天安-2

80

2003.Q4

天安-3

120

2004.Q3


    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就从忽略不计的市场份额迅速攀升,到2004年底的时候就以接近30%的市场占有率爬到了世界第一的宝座。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三星电子七代TFT-LCD面板生产线的量产,二者在40”级电视应用市场发生了冲突,三星集团必须要做出抉择,以免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这样就有了今年初三星SDI高层对媒体宣布的推迟等离子面板扩产计划的一幕。

    第二、三个因素则促成了台湾业者完全退出等离子面板制造业,阻止了另一个杀手的出现,使等离子面板行业少了许多喧嚣。日本政府鉴于日本厂商在TFT-LCD面板制造业的全面衰落(夏普除外),禁止日本公司输出最新的PDP技术,这给了台湾业者致命一击。由于PDP遭遇到TFT-LCD向大屏幕电视市场发起的咄咄逼人的攻势,不得不频频降价接受挑战。TFT-LCD厂家主要通过投资新世代生产线,以减少折旧费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而PDP厂家则只能通过拼命地开发新工艺和新技术以降低成本,从而使得创新能力不足的台湾新进入者中华映管和台塑集团不得不关门停产。另一方面台湾厂家要两面作战,沉重的资本压力也不允许他们在等离子面板制造上大量投资,所以友达早早就退出了与台塑的合作,华映也迟迟不敢扩大生产规模。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