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协作改变中国开源“草根式”发展的现状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6-07-31 15:34: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中国开源目前是一种草根式的发展,很顽强、很悲壮。就其模式发展而言,光靠政府部门一方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形成一个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区执行的协作开源模式。

2004年,某网站对中国开源状况作了一个调查,总共有1059个程序员提交了答卷。调查结果显示,50%的个人或企业采用了开源软件,53%的个人愿意无偿开放自己开发的软件源码,66%的接受调查者认为开源的商业前景不错,有66%的人认为开源在中国没有前途。

尽管网络调查与实际情况会有些出入,但调查结果回答了目前国内对开源地接受程度,同时掺杂了人们对中国能否把握开源机遇的担心。

开源发展的制约因素

开源为什么在中国无法发展和壮大?这是一个触及到方方面面、有多种制约因素、将长期存在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认清并克服这些消极制约因素。

·微软的影响

微软向社会贡献了第一版Windows以来,人们就接受了以简单、实用、方便的Windows文化。在中国,由于国内早期Unix普及和应用阶段几乎空白,从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到处充斥微软系列软件。

只有逐步削弱人们对微软软件习惯性依赖,并进一步加强开源软件的可用性、易用性,开源软件才可能在桌面端真正有所作为。

·软件工程师的技能不足

前高校培养软件人才的机制已经与软件人才市场需求脱节,具体表现在知识陈旧、编程能力低下、自学能力弱、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在这种情况下,高年级在校生、研究生能够为开源社区作贡献的能力很弱。高校在改进人才培育机制的同时,应与开源社区合作、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开源学习线路图并引导学生朝实用、创新型人才发展。

·程序员生存压力

所有制约因素,程序员生存压力是最大的硬伤。在中国一个没有正式收入职位的程序员,让他从事开源是过于勉强了。一名优秀的、有正式工作任务的高级程序员,又几乎天天加班,迫于生计,也没有精力和时间从事开源活动。从这些情况看,在中国想学国外一样依靠个人努力做具有市场潜力的开源项目是不现实的。

从开源实施者角度看,只有靠企业、组织、科研院所以及国家相关部门机构来引导、组织、支持开源运动,中国的开源产业、软件产业才会有未来。

·科研院所作用未能发挥

科研院所是最具有开源潜力的地方。众多的科研院所每年需要承担大量的研究课题,其中不乏软件课题,但是发展一直不够迅速,效果有待提高。

究其原因,无非缺乏监督、市场需求不清晰、技术落后,而这些通过开源模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从而真正使科研院所发挥其科研意义。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3 页123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