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销窃听手机 中移动提醒用户别上当

互联网 | 编辑: 2006-08-09 00:00:00转载

装个芯片外加软件,普通手机就能成为“侦察机”,别人手机的通话内容甚至短信都能“想听就听,想看就看”。

    装个芯片外加软件,普通手机就能成为“侦察机”,别人手机的通话内容甚至短信都能“想听就听,想看就看”。昨天上午,市民朱先生致电本报热线称,网上许多卖家正在售卖这种窃听工具,“如果真如卖家所言,那个人的通讯隐私不就完全没有保障了嘛?”

必须先付四成定金

    根据朱先生提供的网址,记者也打开了这个名为“九州电子监控器材有限公司”的网页,页面上不仅刊登了公司正在发售的10款价格从1800至6800元不等的窃听手机之外,还为每一款手机都配备了详细的说明。

    在页面的左下方,记者找到了该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联系方式,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谓“手机窃听器”其实就是在手机中安装一个窃听芯片,只要在手机中设置出想窃听对象的电话号码,对方在打电话时,窃听功能自动启动,而窃听者不便接听时,手机还能自动录音。

    “产品是美国进口的,主要是依靠卫星定位系统来进行窃听。”这名“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10款窃听器的价格并不是根据窃听质量来划分的,定价跨度5000元主要是根据可同时窃听的号码数量以及是否需要同时窃取对方短消息而定。

    而当记者要求见面交易时,这名工作人员却表示,只有预付了40%定金之后才会派技术人员上门安装调试,记者随后提出的“见面付定金”的要求也被对方一口回绝,“这个毕竟是不合法的东西,我们也不能那么明目张胆。”

调查

窃听设备网上热销

    记者随后在百度输入了“手机窃听”这四个关键字,仅用时千分之一秒就搜索出了637,000个相关文章,而搜索找出的“专业出售”手机窃听器材的网站就多达3、4页。

    而在淘宝等大型交易网站上,尽管已经有了严密的商品审查措施,由于许多卖家依然能通过各种手段躲避检查,记者也同样也输入了“手机窃听”四个关键字,竟然就找到了50个“手机窃听”产品。

    一名自称在网络上买卖窃听器已经两三年的店主还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市面上所出售的窃听器主要有三种,一是SIM卡烧录器复制指定SIM卡,利用克隆的SIM卡盗打或盗听他人电话,其次就是在被窃听手机的听筒内安装芯片,“但这个目前使用的人已经不多了,现在最流行的还是这种直接安装软件的方法,买的人很多,而且效果好,想怎么监听就怎么监听。”

    “手机安装软件是依靠直接从空中拦截移动电话信号,通过解码可监听到所有通话内容,被监听人毫无察觉,而且最多可以同时监听数十个电话号码,并将窃听内容录制到硬碟当中。”

真能“想听就听”?

移动称是骗局不要信

    是否真能如众卖家所说“装个芯片就能想听就听”?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联系到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手机制造业内人士。他告诉记者,由于手机终端是一个芯片级别的应用技术集成,因此想通过芯片改造的方式进行窃听几乎不可能。“而手机内部的零件安排一般也是‘环环相扣’的,因此芯片植入的空间是不可能被找到的。”

    但由于目前许多智能手机可以随意安装第三方软件,因此这名业内人士也不排除通过软件接受信号的可能。但类似寻找芯片设计漏洞、拦截信号等技术不仅极为专业,而且一般代价也极为高昂,成本巨大,“网络上几千元的窃听设备销售信息,极有可能是网络诈骗。”


    记者随后又联系了中国移动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就目前GSM网络安全性而言,窃听软件想要“截住”被窃听者的信号几乎不可能,因此移动的网络还是非常安全的,市民的通讯安全能够得到保障,不要轻信此类骗局,一旦发现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想听就听”行吗?

律师称买卖都属违法

    “买卖窃听器材都属于违法行为。”对于网上贩卖各种窃听器材的行为,上海君悦律师事务所的贾草表示,作为买方,使用窃听器材显然侵犯了对被窃听人员的隐私权,而作为卖方,由于帮助买方拥有窃听器材,因此也可视为共同对被窃听者进行侵权行为。

    同时,贾律师也表示,窃听器材只有国家安全部门和公安部门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调查时才能使用。“国家《安全法》明文规定:公民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间谍器材,而《刑法》中也明确规定:非法生产,销售间谍器材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对非法使用间谍器材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