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退休之后英特尔遭遇多线作战

互联网 | 编辑: 2006-08-15 00:00:00转载

“目前,‘酷睿2’的型号和货源还不多。”8月10日,上海全辉电脑有限公司的杨先生说。据他介绍,全辉电脑在上海太平洋一期专售台式机,自8月3日进了第一批“CoreE6300”后,一周已销售了20套主板。

7月26日,英特尔在全球同步发布全新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以取代奔跑了13年的奔腾处理器。随后,各地数码电子城里,“IntelCore2双核,极速之魔”的广告铺天盖地,但零售商却并不都像杨先生这样幸运。

“我这里一套也没有卖出。”杭州电脑数码城的赵斌告诉记者,“CoreE6300的零售价是1666元,我估计要到10月价格有所下降后,市场才会有一定反应,而且消费者也需要对酷睿2有更多了解。”

奔腾的谢幕,标志着英特尔正加速向以个人为中心的消费电子公司转型;也再一次证明,英特尔已很难像以往一样靠技术升级甩开竞争对手,不仅因为传统处理器的发展已到瓶颈,更在于家庭多媒体和无线已是这个新时代的主要驱动力。

计算能力升级失灵

在业内人士看来,奔腾的灿烂有两个原因:其一,软硬件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大量进入家庭。此前,计算机是相当专业的东西,昂贵且难以操作;其二,奔腾推出时,正好赶上“window95”,英特尔和微软联手将“wintel联盟”做成了一个事实上的标准。

奔腾退休,是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任期内的一个重要动作,而在英特尔的转型中,欧德宁是一个标志。

此前,英特尔的历任掌舵者几乎都是技术先驱。事实上,深信“自己是IT中心,用户必须为PC芯片的每一次升级换代买单”的英特尔,已在行为和精神上浸润了浓厚的技术哲学。然而,在从以PC为中心到以网络为中心的工业变迁中,英特尔受到了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即是———从“唯技术论”向“唯应用体验论”的转变。

从1997年到2000年,英特尔相继推出了性能不断提高的“奔腾2”、“奔腾3”、“奔腾4”处理器,但当“奔腾4”推出时,用户开始反应冷淡,他们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已不像以往那样敏感。

在“迅驰”前,英特尔卖的大部分都是单一产品。2003年结合了无线网卡的“迅驰”打破了这种格局,此时,英特尔没有升级CPU主频或其它技术性能,而是将几种产品组合在一起,但这个平台类的组合产品却为英特尔带来了巨大成功。

这让当时执政的贝瑞特进一步确信,传统处理器的发展已到瓶颈,英特尔原本依靠技术升级拉动需求的方式需要革新。2005年5月,没有任何工程师背景、攻读经济学而出身于销售与市场部门的欧德宁拿下接力棒,标志着英特尔“唯技术论”的进一步解体和“市场应用为先”的策略最终已取得主导。

欧德宁“大刀阔斧”地奏响了上任序曲。2005年1月,英特尔宣布重组,由“架构”和“通信”两大部门变为移动、数字企业、数字家庭、数字医疗保健和渠道产品5个事业部门。这表明英特尔已不再强调“摩尔定律”的速度,而是专注通过增加一个微芯片上的处理器数目以提升功能,并通过“平台战略”强调产品的功能服务。

这次体现了计算和通信融合的部门重组,意味着英特尔有多达9.8万名员工的工作发生了变化。此外,欧德宁还另行招收了2万名新人,其中,很多来自营销、医疗等领域的专家而并非工程师。

7月中,英特尔又宣布全球裁减1000个管理职位,随后,为减少繁琐的决策过程,欧德宁命令“双首长制”(two-in-a-box)下台———这个英特尔最重要的运营模式之一,曾保证过去其在技术和战略上的发展方向,但当其垄断地位发生动摇时,销售和营销部门的灵活性成为了重中之重。

毫无疑问,迅猛上马酷睿并取缔奔腾,是欧德宁最重要的动作之一。

AMD的刺激

如果在CPU领域只有一个英特尔,它完全可以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从容安排市场变革,但AMD的顽强生存,却扮演了一个“搅乱”市场的角色,逼迫英特尔推出新产品,并使“奔腾”以大幅降价作别。

就在“酷睿2”发布当天,英特尔表示将在全球进一步降低芯片价格,这是英特尔自今年6月首次调低芯片目录价格以来的再次降价。此前,英特尔将个人电脑芯片价格最多下调了61%。

“奔腾”的降价,不仅肩负为“酷睿”让道、清除自身过剩库存的任务,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尽可能从竞争对手AMD手中夺回失去的市场占有率。

在英特尔的芯片设计陷入功耗困境,弱小的AMD却因一系列创新产品让其品牌增色,如抢先推出低功耗高性能64位处理器,接着又推出了双核处理器。

2001年,英特尔推出完全不同于以前X86架构的产品———“安腾”处理器,这成为英特尔在服务器市场犯下的一大错误,英特尔不仅没能借此结束IBM、SUN等RISC处理器巨头的性命,反而被AMD推出的64位向下兼容处理器包抄后路。

整个2002年,“安腾”只卖出3500台,而AMD的64位处理器却日益红火。直到2003年,“迅驰”的出现才又一次给英特尔确定新的发展思路。

但口子一开,已成决堤之势。AMD乘胜追击,又在PC领域取得了突破———成功“策反”了包括HP、戴尔、联想等一批主流的PC制造商。

“为防止大的代工厂家讨价还价,英特尔扶持中小企业,这就是AMD的机会。”业内人士认为,AMD利用各大PC公司在与英特尔的斗争与合作中希望能多拥有一张“牌”的心理,使其处理器进入了主流PC厂商的产品中。

与此同时,AMD屡次挑起的价格战进一步抢食了英特尔的市场。在个人电脑、中小企业用户市场,使用AMD芯片生产的电脑受到了欢迎。2005年,AMD的总体市场占有率已从原有的个位数直接飙升到了将近20%。

尽管在横向上,AMD还没有足够力量如英特尔般结盟内存、存储、网络厂商推出某种标准,在纵向上,“AMD inside”也没有“Intel inside”对OEM厂商富有控制力,但7月24日AMD宣布以总值54亿美元收购图形芯片制造商ATI的消息,已让业界大为哗然。

收购ATI后,AMD将掌握覆盖处理器、芯片组、显示芯片的完整产业链,这说明,英特尔与AMD全面驳火的时代已经开始。

多个市场与一个架构

“高调推出‘酷睿’,是英特尔对AMD强有力反击的开始。”上述业内人士认为,“‘酷睿’承载了英特尔的希望,但谁也不清楚它的生命周期是否能像其父辈一样叱咤风云。”

在酷睿之前,谁也没有料到英特尔会把台式机、笔记本和服务器的处理器都放到同一个架构下开发。这一设计,对降低生产CPU的成本显而易见,却也再一次说明,新时代的主要驱动力已不再是桌面计算。

面对家庭多媒体和无线的诱惑,在欧德宁心中,英特尔未来的市场包括消费电子、通信、数字医疗等,而英特尔采用的竞争策略是屡试不爽的平台策略。如今年年初英特尔发布了强调数字家庭概念的Viiv(欢跃)平台。

但同时进入多个市场,也就使英特尔陷入了“多线作战”的境地,这势必将分散其精力,从而使得自己利润大本营PC市场发生动摇,进而又可能会反过来阻碍英特尔希望的多元化发展。

显然,不仅有AMD的虎视眈眈,还有英特尔和AMD共同的敌人———固守中高端市场和关键业务领域的“RISC阵营”。在企业级计算领域,以英特尔至强和AMD皓龙为代表的X86阵营,以英特尔、惠普和宝德为代表的安腾阵营,以IBM POWER、SUN Ultrasparc为代表的RISC阵营,正在上演新一出“三国”格局。

“随着64位、双核等技术在X86领域里的渗透和成熟,X86产品在性能上已足以威胁RISC的传统阵地,但RISC也已放低姿态,凭借稳定性和声誉,推出高性价比产品应对X86的冲击。”业内人士认为,英特尔的不确定因素———软件如何支持多核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