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时空,做回读书郎

互联网 | 编辑: 孙耀辉 2010-06-13 00:00:00转载

“不做学生很多年,如今竟然重拾做学生的老本行——背书,介绍给游人。世博园里各种场馆、路线,甚至每个场馆内的看点,场馆周边的美食……这种背书的滋味恍如隔世,有同事对我说:背这个,和背英汉词典差不多了。”

口述/李慧佳  整理/杨可

李慧佳,世博专线马当路站的客运值班站长,阔别校园已经将近十年,自称脑子已经远不如学生时代那么灵便了,如今却和学生时代一样,做起了小卡片、便签条,和十多名站内客运工作人员一同,每天抓紧中午休息时间,感受“风声雨声背书声,声声入耳”。

今天是我值班,休息时间照常回到休息室里,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册子,温习一些世博场馆的信息。每天还有新的场馆开放,于是我们脑子里的“资料库”也要及时更新,其实我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在被游客咨询时,不被问倒。

刚来世博专线,临危受命,不仅要维持站内秩序,还要熟悉世博园的细节,因为随时面临“抽检”,几率甚至高于学生时代的老师随堂小测验。这一下把我紧张坏了,偌大的世博园,数十场馆,我该如何是好?即便坐着专线一次一次在世博园内溜达,也不能让这些场馆根深蒂固地长在我脑子里。

彼时恰逢读初中的侄女英语期中考结束,成绩名列前茅,我问她有什么诀窍,侄女傲然一笑——背呗!

是啊,背啊!那怎么背呢?侄女告诉我,她每天把需要背诵的单词抄在小便签条上,然后在家里每一个看得见的地方都贴满;其次就是和别人对话时多用英语,多用生词,自然会加强记忆。

听上去,这些方法让我头皮发麻,不过还是要冒着“枪林弹雨”上啊!于是,我开始在便签上写上每个场馆的介绍,在家里到处都贴(每次一走进我家就能见到纸片飘飞,蔚为壮观),和同事们谈话,三句不离世博,说到让自己能条件反射一样地对答如流为止……说实话,我的脑子肯定比不上那些年轻学生了,如今我们背下一个世博园,和学生背下一本字典的难度差不多。

从试运营以来,我们的工作人员始终保持“世博百晓生”的美誉,这对于我来说,是辛苦了点,却也充满成就感。

我总结过世博专线的工作特色,第一就是“狂背”,第二就是“保畅”。这条穿行于世博园的线路,天生注定会迎来拥挤的命运,可是我们都没有预想到,前来马当路站点乘车的游客这么多,这么踊跃。

试运营第一天的人潮已无需赘述,而令我意外的是,从试运营至今,坐在轮椅上的游客如此之多,多到在直达电梯前排起长长的队伍,原本绿色的通道,竟然也因为这样的长龙亮起红灯。我很焦急,每次都会冲进电梯里去尽量为游客挪位置,争取能多出一些空间,多搭乘一名游客;同时,我也很感动,毕竟这些游客腿脚不方便,还舟车劳顿地来参观世博会,这是一种让我热泪盈眶的热情。

不过,由于游客不熟悉世博专线的运营模式,也会闹出些许小小的不愉快。由于专线是“拉风箱”式来回开,很多游客还是认为专线和其他轨道线路一样两条轨道,单向行驶。于是,由于人多未能挤上列车的游客被劝说乘坐对面轨道的列车时,常常招致误解,认为我们要乘客乘坐反向列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常常磨破嘴皮子,不过误解在所难免,毕竟这是上海唯一这样运行的地铁,我刚刚到这儿时,也没头没脑了好一阵子才熟悉过来。

这是一条有意思的路线,有很多始料未及。始料未及却又久别重逢的学习法,忍俊不禁却又深感理解的乘车小误会,以及那些让我感动、不畏长途跋涉的轮椅游客……这些因素五味杂成拼接成一副世博专线的画轴,与世博会的磅礴不同,这里都是小温馨、小感动、小可爱……世博会是属于全世界的,而世博专线里的小故事,却只属于我,以及每一个专线上的地铁人。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