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首先必须要将国内的MP3市场与国际主流的MP3市场区隔开来。国内MP3播放器市场从最初到现在才短短10年都不到的时间,却快速的经历了从萌芽时期到盛极一时的几百个品牌共存的局面再到如今的市场快速消退和大量的品牌和工厂倒闭或退出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国内市场的恶循环
在阅读此文前首先必须要将国内的MP3市场与国际主流的MP3市场区隔开来。国内MP3播放器市场从最初到现在才短短10年都不到的时间,却快速的经历了从萌芽时期到盛极一时的几百个品牌共存的局面再到如今的市场快速消退和大量的品牌和工厂倒闭或退出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这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快速充气的气球,壮大的很快,但却很快就达到了顶峰并破裂,而国内崇尚山寨文化的根源除了手机之外,MP3也是一个庞大的分支。
而与此不同的是国际主流市场的MP3发展让我们见证了一家公司从濒临崩溃到重回最顶尖的科技公司行列的“奇迹”,毋庸多说当然是指苹果,iPod是苹果咸鱼翻身的第一把利刃,即便在今天苹果的业务主力方向已经从iPod上转移到了手机以及其他移动业务上后,iPod仍然凭借着其庞大的市场占有率和iTunes MusicStore的营销使其他厂商无法向其地位进行挑战,iPod很轻易的就摧毁了索尼辛苦经过几十年的Walkman帝国,而后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设备制造业的典范。
扯的远了,笔者想说的是,产品设计和产品功能固然重要,但一个健康发展的市场和完善健全的法制法规才是整个市场环境能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的根本,国内由于相关的政策一直没有跟进,创新市场的竞争往往到最后总是会变为资本运作的较量,而如今电子书市场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如当年国内MP3市场同样的迹象,那么其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市场政策下的牺牲品呢?
电子书市场现状
最近经济观察网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讨论了类似的话题,文中这样描述了目前海外电子书市场竞争的现状“ 分析人士称美国市场已经告别靠硬件盈利的模式,而着眼于其强大的内容和服务支持。邦诺(Barnes & Noble, Inc.)、亚马逊(Amazon.com Inc.)6月21日分别宣布将电子书阅读器NOOK 3G、Kindle的售价调降至199美元、189美元,这些价格已接近其成本的边缘,相当于材料结构与制造费用的合并成本。这让不少人联想到手机,在中国,部分运营商制定的手机也只要成本价,有些甚至会补贴话费给用户。与此类似的还有游戏产业中游戏机赔本卖、主要利益来自数字内容的销售模式等。”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目前MP3播放器市场就可以发现,除了苹果以外几乎所有的厂商的盈利都不出色,或者说如今靠卖MP3发财致富壮大企业的品牌已经没有了。很多分析文章都指出苹果卖iPod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单纯为了占有播放器硬件销售市场,而是为了建立起一条数字音乐的从产销到售后服务以及内容提供的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在iPod诞生之前,有关MP3格式音乐的数字版权的争议一直不断,而苹果给MP3数字音乐指了一条明路,拜苹果所赐,如今传统的CD光盘的音乐销量每年都在减少,从某种程度也证明了苹果的音乐销售模式已经开始被广泛的接受。
而除了苹果之外的厂商都没能证明自己在建立类似的网络和服务方面有同样出色的能力,因此这篇文章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更有甚者认为,电子书阅读器很可能走上MP3行业的老路:简单的技术加上廉价的劳动力,再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接下来的便是等着收钱了。简单而低门槛的模式曾经让MP3行业由暴利的蓝海迅速演变成竞争激烈的红海,最后又被手机取代。”
“但是有专家指出,电子书阅读器有着两大门槛:高规格的硬件和后台的内容提供,这与MP3的代工厂进行的“拼积木”式的工作模式不同。目前包括美国的Kindle、中国的汉王电纸书均使用高规格的E-INK电子墨水屏,所观看的效果与纸质书报无异,而且其低耗能特点使得用户一次充电可以使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这些硬件的规格是虽具备同样阅读功能的iPad等移动终端不可比拟的优势。”
内容盈利国内是否可行?
该文提到的观点中正方认为“高规格的硬件和后台的内容提供”将是提高电子书门槛的两个标准,不过我们也要反过来问,就目前的国内市场而言,靠内容盈利的模式到底是否可行呢?在目前国内,我们不妨将用户划分为“会使用互联网”和“不太会使用互联网”这么两类人群,其中前者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国内的大城市中,平日经常接触上网设备,也了解国内互联网的资讯获取渠道,目前国内通过网络获取新闻和资讯的渠道多种多样,几大门户、各类专业的垂直门户加上通过社区BBS以及Blog等等,这些资讯都是完全免费的,也正因为互联网的资讯日益发达,这些用户都减少了购买纸质媒体的计划,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笔者个人在学生时期由于获取信息渠道匮乏,一个月最多的时候要购买4~5本刊物,而现在靠着从互联网获取信息,每个月会购买的仅剩下了一本刊物。
而这样一个群体并不会完全停止对纸质媒体的消费,简单来说,纸质媒体同传统的CD一样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这是注重实时信息的电子内容所不具备的特色,对国内的消费者来说会有“一样要付费,当然会更倾向于买实体的产品”这样的观念,在观念上国内同国外主流消费群体的转变还没有接上轨。
至于另一个“不太会使用互联网”的人群,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本身就是不太会使用电脑的中老年人,也可能是缺少接触网络机会的农村消费者,而这个群体在国内要占到很大一个部分,2009年4月工信部公布了中国网民的数据为3.16亿,换句话说假设中国目前还是13亿人口,那么就还有10亿人群不上网,但这10亿公民却可能是纸质媒体的用户,他们可能每天都需要看一份报纸了解一下时事,可要他们将手中的报纸换成电子阅读器,笔者认为为时尚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后台内容的提供就目前来说几乎不能成为限制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门槛,换句话说,在中国要做电子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厂商还是纯粹在卖硬件,至于售后能赚多少钱,就不是厂商可以估计的出来的了。
而上文中作者提到的所谓中国某品牌电纸书使用高规格的E-INK电子墨水屏等问题,其实可以看到苹果最新的平板电脑iPad就没有采用所谓的电子墨水屏幕而是使用了IPS面板的液晶屏,苹果并不想让他们的产品变成一个单纯只能看书的设备。同样的道理,未来为了适应国内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电子阅读器的竞争行列中来,一定会有厂商转而开发使用液晶屏的阅读器并加入诸如可以“玩游戏”甚至是互联网网页浏览等功能,那么这样来看,其实目前国内一些MP3播放器厂商只要将自己4寸、5寸,甚至是7寸的MP4播放器略微进行修改,装个android系统再加上wifi模块,摇身一变就能进入市场并销售。
另外一旦工厂生产工艺成熟,未来也很可能会出现所谓上游的芯片与系统的设计公司的介入,专门为下游厂商提供自己开发的电子书规格,就如同当年MP3的泛滥一样,大家争相购买上游厂商的方案,然后再委托给工厂生产,打着所谓电子书或者平板电脑的名号,而最终却可能只是黄粱一梦,如同MP3一样面临泡沫破灭,企业撤退的结局。
电子书市场的发展和预测
可能许多人会觉得这是危言耸听,而实际上崇尚山寨文化其本身就是国内数码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特征,面对任何一个创新,其他的企业所想的不是“我要创造出与它不同但是更好的产品”而是“我也可以做同样的产品”,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企业互相“山寨”,进而演变成一场资本运作的战争,“你卖10元我卖5元,你免费我倒贴”,企业实力不雄厚的最终只能选择退出这一条路,而成功者诸如大家都熟知的某即时通信软件企业则越做越大,因此有人将其讥讽为“一直在模仿,从来未创新”。
当然我们也可以往好的地方去想,如果国内电子书成品真的做工精良或许也可以考虑开拓海外市场这条道路,避开国内的恶性斗争选择海外市场的好处是凭借国内电子产品的低成本优势可以销售出比苹果iPad以及Amazon Kindle价格更低的同类产品,经营得当的话还是能在适当的环境中找到可供企业生存的空间。
最后笔者认为,随着运营商的介入,最终国内电子书市场或将还是很难避免被手机收编的命运,而靠着移动、联通和电信这三家巨头的推进,能接受电子内容付费用户将可能还是会最终在智能手机上找到一条可行的便捷的付费与服务获取的途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