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入侵防不胜防 ATI最怕哪种N卡?
价格坚挺的ATI中高端支柱HD5830骤降200元,全世界N卡粉丝一片欢腾,这只能说明一件事:NVIDIA显卡中出现了新的物种,并且已形成物种入侵,严重威胁到竞争对手的生存。它就是三天前刚正式发布的中高端之王:Geforce GTX460。
● 寻遍ATI HD5000系列产品线 GTX460找不到一个竞争对手
“物种入侵”是一个生物学词汇,但用在GTX460的出现上却非常恰当。用大白话来解释这个词,它是指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由于各种原因被带入了原本不属于这里的物种,结果由于该物种在此处没有天敌,打破了食物链,最终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蚕食殆尽。
在之前我们做的《GTX460显卡首测》共有23项不偏向任何一方的测试项目,GTX460与ATI相同定位的HD5830对比有18项取得胜利,有1项打成平手,还有1项存在争议。类似的情况在NVIDIA和ATI的竞争历史上不是第一次发生,通过下面一个简单的数据总结,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
表格中收纳的是最近五年来NVIDIA给ATI造成巨大打击的产品,也是NVIDIA占据优势的真正奠基石。它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它们的芯片规格与同代最高级芯片相比,不低于70%,第二它们用不超过1500元就能买到。而无论用什么方式实现,最高级芯片削减的也好,重新设计芯片也罢,只要达到这两点要求,势必会把竞争对手逼入绝境。相反,另一些曾出现在这个价位上的产品,如7600GT、8600GTS、9600GT等等,它们的芯片规格只有同代最高级芯片的50%甚至更少,都没能创造辉煌的成就。
下面我们访古论今,回顾NVIDIA与ATI历届芯片设计思路,剖析GTX460如何诞生,又如何取胜。往远了不说,就从统一渲染的起点,Geforce8时代开始。
统一渲染首战 巨核对决谁都没占便宜
● NVIDIA克服困难,巨核G80性能高、功耗高、发热高
在以往的GPU架构中,处理器分为顶点着色器和像素渲染器两个不同功能的部分,前者负责形成几何框架,后者则填充图像,很多时候两者之间的负载并不平衡,经常出现一方任务繁重,而另一方较多闲置的情况,不能充分利用GPU的计算资源。若要用原有模式满足未来游戏的需求,就必须把两个部分都设计的非常庞大,而这显然不是可取之计。于是NVIDIA和ATI双方都意识到老架构已经走到尽头,未来的3D应用需要新的工作模式。
NVIDIA和ATI不约而同地认为新的GPU必须拥有一种新的处理器,它的数量足够多,即能充当顶点着色器,又能做像素渲染,这样在图形计算的各个环节都能最大利用核心资源。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NVIDIA于年底首先发布了第一个采用统一渲染架构的GPU—G80。
G80是一颗称得上“神奇”的芯片,当时NVIDIA芯片生产所依赖的台积电对新制程的把握尚未成熟,它居然就用90nm工艺制造出了拥有6.8亿晶体管的怪兽,比它的上代旗舰核心G71提升了近2.5倍,核心DIE的面积达到496mm²。
G80核心内整合了128个MIMD标量流处理器,理论利用率100%,对应24个ROPs,6个显存控制器,显存位宽达到384bit,所以除了图形渲染能力异常强悍之外,AA和HDR等对显存效率有要求的功能也比过去有了明显提升。
G80的性能确实非常出色,但是用90nm工艺制造出这么大一颗核心使发热和功耗都成为棘手的问题,每片晶圆上所能切割出的成品数量稀少也使成本居高不下。
● R600性能糟糕 ATI踉跄上路
ATI的情况比NVIDIA好不到哪儿去,它的第一款统一渲染GPU—R600在设计时遇上AMD收购事件,芯片的开发过程不太顺畅,尽管一路跌跌撞撞,最后还是开发成功。或许跟R600的发布时间较晚有关,它得到台积电的80nm制程的支持,集成的晶体管数为7.2亿,比G80还多,但芯片面积却小于G80。
R600和G80一样都属于面积超过400mm²的巨型核心,内存控制器位宽达到空前的512bit,这可能也是它晶体管数目较G80多的原因之一,因为设计之初是为了让64个SIMD流处理器的320个逻辑线程能得到足够的内存带宽支持,可是要发挥这种架构的优势对驱动程序编译器的要求很高,对游戏程序的编写方式亦有选择性,因而在实际性能上落败于G80。
尽管NVIDIA和ATI双双进入统一渲染时代,并且NVIDIA在首轮对决中占据了上风,可是在市场中双方谁也没有尝到甜头,大多数用户依然关注上一代产品。8800GTX和8800GTS不止是价格高昂,功耗也是令人望而却步的原因。你不但要花重金买显卡,还需再次破财购置大功率电源,统一渲染的普及严重受阻。
G92剑走偏锋 RV670回天无力
● 小核心威风八面 G92铸就辉煌
就像往常一样,继旗舰芯片G80之后,NVIDIA又设计了一款面向消费级市场的原生芯片—G84,对应的显卡型号8600GTS,上市价格超过上代中端7600GT。虽然G84已经将制程提升到80nm,核心面积和晶体管数目大幅减少,产量提高了很多,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可是它依然没能对Geforce8系列的推广起到多少改善作用。主要问题出在G84的核心规格和性能方面,作为中端定位的它只有32个流处理器,相比G80的128个削减了四分之三,在一些游戏中的性能甚至不如7600GT。NVIDIA寄希望于G84和G80一样支持当时最新的DX10和ShaderModel4.0,但以G84的性能这显然不会有实际意义。
中端产品性能低迷,高端产品成本难以抑制,这造成了Geforce8系列的市场危机,用户找不到他们认为值得买的产品,NVIDIA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台积电65nm制程投产让NVIDIA找到突破口,基于这个制程,它在G80架构的基础上做了调整,设计新的GPU。新产品保留了128个SP单元,取消了两组显存控制器和对应的ROPs,显存位宽回归256bit。此外每一组流处理器的配置还得到加强,在G80架构中每一组16个SP单元对应4个纹理地址单元和8个纹理过滤单元,而新设计将纹理地址单元也增加到了8个,这使SP的纹理填充性能能被更充分地发挥。
这款由G80改进而来的芯片便是耳熟能详的G92,拥有7.54亿晶体管,65nm制程使芯片的面积反而缩小到334mm²,功耗、发热、成本都获得显著改善,芯片所能实现的工作频率也较G80有大幅度提高。G92还首次支持Intel最新PCI-E2.0标准,它的带宽容量比PCI-E1.1增加一倍,令显卡不舍余力地施展性能。
完整的G92核心对应产品仍命名为8800GTS,这很容易和由G80衍生的8800GTS混淆,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产品。前者的显存位宽和ROPs比后者少了一组,但更多的流处理器和更高的工作频率使它在图形渲染性能上超越了后者。
最后在将Geforce 8系列真正烙印在用户心中的产品并非新生的8800GTS,它2500元的价格尽管比8800GTX便宜了不少,但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消受不起。92的衍生产品8800GT是应该名垂青史的功臣,它仅仅只屏蔽了一组16个流处理器和相应的纹理单元,保留了8800GTS 90%的性能,刚上市时打出1999元这个8800系列破天荒的低价。
在看到8800GT巨大的市场前景之后,NVIDIA的合作伙伴们在此之上投注了大量精力,它的非公版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价格很快又降低到了1500元附近,一个价格接近中端,而性能堪比旗舰的中流砥柱就此诞生了。
● RV670奋起直追,终究回天无力
G92核心就犹如一个基因变异的物种突然出现在自然界中,攻击力、繁殖能力、适应能力都不受制约。R600无论是产能、价格成本、性能都无法与G92匹敌,笨重的大芯片让ATI饱尝辛酸。
为应对这种极为不利的局面,ATI背水一战,抢先使用台积电刚进入实用阶段的55nm工艺,基本沿用R600的核心架构,设计了RV670芯片。该芯片保持了64个流处理器320逻辑线程,将没有太多实际效果的512bit显存接口改回到256bit,加入了R600中没来得及开发的UVD硬件解码功能,以及对最新的DX10.1/ShaderModel4.1的支持,晶体管数目减少到6.6亿个,核心面积骤减至194mm²,成为一款不择不扣的小核心。
ATI将基于RV670系列的产品命名为HD3000系列,上述种种举措终于使成本、发热、功耗都得到有效控制,在一些方面已可与G92一较高下。不过因其继承了R600的环形总线设计,AA性能惨不忍睹,再加上NVIDIA的消费级高性能显卡方面已先入为主,它直至退市仍没能扭转局面。
GT200疲惫获胜 RV770虽败犹荣
经过HD2000的惨败和HD3000的回天无力,ATI不愿再重蹈覆辙,在下一代芯片开放上,它决定不触碰工艺制程承受力的底线,坚持走实用化的高性能路线。RV770芯片继续沿用走向成熟的55nm制程,集成9.56亿晶体管,核心面积控制在260mm²,产能不错,成本、发热、功耗均不是问题。
● RV870策略对路 抓准消费者定位
在性能方面,RV770将流处理器规模扩充了2.5倍,达到160个单元和800个逻辑线程;取消了环形总线设计,使AA性能归于正常;显存位宽依然保持256bit,引入频率达GDDR3两倍的GDDR5显存,弥补了HD3000系列显存带宽的缺失。
这一次,ATI的策略对路,从一开始就获得成功。采用RV770芯片的HD4870价格不像以往的旗舰显卡那样高不可攀,它的性能又丝毫不含糊,这让用户对ATI这一代产品充满信心,连带着RV770同系列的主流芯片RV740都非常畅销。
紧接着,ATI不想给对手喘息的机会,为了摘下性能皇冠,RV790芯片应运而生。它可以被看做是RV770的高频版,但不是靠简单的体质筛选得来,而是专为获得高频率而在RV770基础上做了改进。RV790与RV770架构规格相同,主要的区别是在核心外围增加了去耦环,降低信号噪音,同时也增加了一丁点核心面积,为282mm²。基于RV790的产品名为HD4890,频率从HD4870的750MHz提高到850MHz,不过此型号产量稀少。
另一方面,ATI意识到RV770这种小核心固然性价比出色,但若比绝对性能终究不是NVIDIA巨核的对手。为了维护旗舰性能形象,ATI将两颗RV770核心装在一片显卡上做成内部交火,用HD4870×2扼制对方。
● 大核心已逼至极限 NVIDIA交好运轻取对手
图形计算领航者,这是NVIDIA经常自喻并引以为豪的称谓,它的骄傲使它决不能丢掉单芯片最强性能的桂冠。因此尽管G92这个再明显不过的成功案例就摆在眼前,NVIDIA毅然决定一下代旗舰必须还是个庞然大物。
秉着对单核性能的执著追求,NVIDIA开发出了史上DIE面积最大的GPU核心,GT200用65nm工艺蚀刻了14亿晶体管,面积竟然是RV770的两倍有余。
在GT200内,每3个SM被划分成一个TPC,每个TPC包含8个纹理单元,由三组SM共享,一共有10个TPC,于是流处理器总数为240,而纹理单元总数则是80个。另外在GT200中NVIDIA还做出惊人之举,它觉得如此庞大的计算阵列需要更大的显存带宽来发挥性能,而GT200产品的规划仍选择使用GDDR3显存,那么为其配备512bit显存位宽便是理所当然的了。这样,GT200核心的第一款产品GTX280的性能震惊四方,AA开启后对帧率的影响创历史新低。
然而在GT200光鲜外表的背后却是一番痛苦的折磨,它开始面临和G80类似的问题,功耗和发热又开始困扰着NVIDIA,更要命的是在台积电一片65nm蚀刻出的晶圆上,576mm²的良品DIE产不了几块。好在很快GT200转为55nm制程投产,情况得到缓解。
大量有瑕疵的不能用作GTX280/285的GT200核心被降级为GTX260/260+/275出售,55nm工艺良率的提升使次级衍生品只需要屏蔽很少的一部分晶体管,结果它们便成为NVIDIA历代高端产品线中各型号之间性能最接近的一次。这其中GTX260+因拥有216个流处理器、448bit显存位宽以及降至1200元的售价而成为中高端攒机的必选配置,甚至连一些A卡粉丝也反水倒向它。
面对这种局面,ATI除了将HD4870降价没有别的办法。本来它还想倚仗性能比GTX285强的HD4870×2坐稳单卡性能王位,可是当NVIDIA硬是将两片GTX275拼在一起造出GTX295后,ATI希望彻底破灭。
统一渲染时代的第三场对决结束后,NVIDIA守住了领先优势,但也暴露了出了隐患。用规模庞大的巨型核心确实容易夺取单核性能王位,可是这样做实际收获远小于面子上的收获。毕竟生产巨型核心的成本太高,指望它带来销量显然不可能,用它的次级衍生品充当高性能消费级型号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为次级衍生品的核心面积不会减少,成本不会降低。
NVIDIA不能保证每次都会有像GTX260那样的好运气,如若下回NVIDIA实在不能把两颗巨核装在一片卡上,当遭遇ATI二打一战术时,让出单卡性能宝座便在所难免。
抢跑DX11 ATI老架构打个补丁接着用
微软在去年七月发布了最新的应用程序接口DirectX11,相对DX10而言主要改进在提供ShaderModel5.0,加入对MSAA的直接采样控制。大幅改进多线程性能,设置三个独立接口。进一步提高了纹理压缩,曲面细分的性能。其中大幅度提高的曲面细分性能可使DX11游戏的几何图形更接近现实中的逻辑,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逼真效果。NVIDIA和ATI都早早开始研发支持DX11的下一代GPU。
● 抢跑DX11 ATI老架构打个补丁接着用
ATI针对DX11的设计思路使它注定先于NVIDIA完成开发工作,全球第一款支持DX11的GPU RV870采用40nm工艺制造,整合了21.5亿晶体管,芯片面积330mm²。RV870的架构设计基本还是沿用RV770的老路子,流处理器数量增加了一倍,拥有320个单元1600个逻辑线程。每160个单元作为一组SIMD引擎分别位于两侧,这看上去很像是把两个RV770拼在了一起。
在DX11功能的实现方面,ATI只是在图形指令调度引擎中加入了一个Tessellator,提供额外的曲面细分的操作,使这个起源于R600的架构支持最新的API。
ATI的做法是非常高效的,这使它没有花太多的功夫就在2009年9月推出了支持最新技术的产品,一些DX11游戏也几乎与RV870同时发售。HD5870的性能超过了NVIDIA当时最强的GT200显卡,而且在对游戏特效的支持方面也取得领先。紧接着ATI再放重炮,发布了装载两颗RV870核心的单卡最高性能方案HD5970,巩固了领先地位。在随后的几个月里,HD5000系列的中、低端产品陆续问世,很快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线。
失去领先优势的NVIDIA饱受舆论的压力和业界的质疑,却迟迟没有动作,直到ATI度完第五个蜜月之后,在今年三月份局势才出现转机。
NVIDIA不骄不躁 新技术需开发新架构
● 新技术需要新架构支持,NVIDIA为曲面细分重新设计芯片
从Geforce FX5000系列开始直到现在的GTX285,GPU的图形渲染性能提升了150倍,可是几何性能提升连3倍都不到。而未来DX11游戏将显著加大对图形几何逼真度的计算,NVIDIA意识到继续原有的设计思路势必会形成瓶颈。
NVIDIA耗费了较长的时间研发支持DX11的新GPU—GF100,它的核心架构与之前的GT200大相径庭是在意料之中的。GF100将内核中的处理器分为四个模块,称为GPC,每个GPC中包含四组SM,每个SM拥有32个流处理器和4个纹理单元,总规格便有512个流处理器和64个纹理单元。
GF100实现DX11的功能与ATI截然不同,它是将顶点获取、曲面细分、观察口转换、属性设置、流式输出这五种功能打包成一个专用于几何计算Polymorph引擎,配属到每一个SM当中,共有16个Polymorph。这样GF100芯片的顶点获取和曲面细分单元数量便是RV870的16倍,在遇到繁重的曲面细分任务时它们可以并行工作,极大地提高了GPU的几何性能。
拥有四个Raster是GF100芯片整体性能提升的另一大法宝,它有三个流水阶段组成。在接收到由Polymorph曲面细分后的框架数据时,提取顶点位置,计算三角形的边缘方程,接着光栅器为每一个基元运行边缘方程并计算像素覆盖。最后光栅器所产生的像素将被发送至Z坐标压缩单元,它会用获取像素的深度与显存中现有的像素进行比较,完全处于显存像素后的像素图块将被从流水线中剔除,这部分数据就不再被发送至SM中做进一步像素着色工作,避免了计算资源的浪费。
正因为有这一套智能而又极具针对性的架构使GF100芯片的曲面细分性能强悍而稳定,通过一些曲面细分Benchmark软件的测试显示它具有ATI不可企及的DX11性能。
然而NVIDIA似乎太未雨绸缪了,现阶段DX11游戏才刚刚起步,其中曲面细分特效所占比例十分有限,大多只是在旗帜、布料飘动,水面波浪等处应用,GF100的性能还未得到真正体现。不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游戏中曲面细分成分增多,NVIDIA新架构的优势会愈发明显,其价值也必然得到更高认可。
在以往每一代核心的生产制程上,NVIDIA总是落后ATI一步,例如G80的90nm对R600的80nm,G92和GT200的65nm对RV670、RV770的55nm。这一次可能是由于发布时间比ATI晚六个月的缘故,GF100和同属一代RV870用上了相同的40nm制程。
有了最新制造工艺的支持,NVIDIA信心爆棚,它疯狂地将晶体管数目增加到30亿,使GTX480的性能在大多数测试项目中击败了HD5870,成功复辟了单核性能王位。但是台积电的40nm工艺还不够成熟,GF100的核心面积与GT200几乎一样,为570mm²,生产如此巨硕的核心良率甚低。漏电现象加剧了功耗和发热,高成本促成望而却步的售价,以至于NVIDIA不得不让GF100关闭一组SM,使旗舰型号GTX480使用功能不完整的核心。
巨擘GF100不够灵活 击垮对手还需小核
● 巨核注定难成中流砥柱,NVIDIA重新设计寻求突破
与RV870相比,GF100确实技高一筹,可是进入市场后却没有看到预期中的强烈反响,ATI显卡价格依然坚挺,NVIDIA呕心沥血开发出的先进产品仿佛就要被寂静淹没。
造成这个现象有几点原因:第一,基于GF100核心的三款显卡GTX480/470/465都属于高端定位,关注人数本来就少;第二,同级别的显卡相比,GTX480比HD5870贵了将近1000元,而且它们之间的性能差距远没有这么大;第三,NVIDIA在GF100上过于追求性能,而忽略了显卡的其它一些重要元素,它的噪音、功耗、发热都令人难以忍受。
NVIDIA在G80时代遭遇的尴尬又再次重现,性能强,技术先进,却得不到市场认可。在GTX400系列现有的产品中找不到像8800GT那样的高性能消费级产品。价格最低的GTX465也卖到2000元左右,离主流游戏用户所能接受的上限1500元相去甚远,而且它同样使用GF100核心,芯片成本不会比GTX480低多少,很难再做出降价调整。
想推广一个先进的产品系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们使用它,这样才能切身体会到它的优点,人们之间的口口相传会形成比任何广告都宝贵的口碑。可是现在消费者的目光依然聚集在以5830为首的中高端显卡上,NVIDIA迫切需要一款价格让大多数人都买得起,性能不比GTX465差的产品,它同时还需具有静音、低温、低功耗的特性,让人们使用它时觉得宽松而惬意。另外作为中流砥柱的产品还必须产能充足,它显然不能再通过GF100削减规格获得,必须让台积电的300mm晶圆上能切出更多的芯片,那么唯有原生设计这一条路可走。
既然GF100已经将架构设计的大方向定了下来,再开发低级别的芯片就非常容易了。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取GF100的一半规格,保留256个流处理器、256bit显存位宽,可是NVIDIA没有选择这条捷径,最后摆在我们面前的GF104出乎意料。
● SM架构重新排版 配置均衡性能更强
就如我们之前猜测的一样,GF104确实是8个SM,但是SM内部却发生了变化。每个SM包含的流处理器数量从32个增加到48个,总数为384个,SFU和纹理单元数量是原来的两倍,任务指派单元Dispatch Unit从两个变成四个。
在GF104里,流处理器和Polymorph的比例为48:1,而GF100的这个比值是32:1。GF100每个SM里只有4个纹理单元,与流处理器的比值为1:8,GF104每个SM里有8个纹理单元,比值为1:6。
DX11的曲面细分在游戏中应用十分有限,GF100里16个Polymorph明显过剩,GF104提高流处理器和Polymorph的比例使实际应用中资源的利用更平衡;原本GF100在《孤岛危机》这种大量采用细致纹理贴图的游戏中表现不理想,那是因为相对较少的纹理单元制约了流处理器性能发挥,GF104将纹理单元数量翻倍解决了这一瓶颈;每个SM内流处理器数量增加,势必会造成任务指派单元的负载繁重,因此Dispatch Unit的数量也翻倍。
● GF104变成长方形 各种顽疾一去不返
GF104是NVIDIA首款长方形的GPU,晶体管数目为19.5,比RV870少2亿。我们还未得到它芯片面积的确切数据,根据以上数据猜测可能低于330mm²。
通过NVIDIA的各种调整和改进,GF104的核心计算规模保留了GF100的70%以上,同时将原来的功耗、发热、噪音的阴霾一扫而光。可即便如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良率,保证充足的货源,NVIDIA还是将GF104像GT100那样关闭了一组SM,对应显卡型号为GTX460。它的实际流处理器数量为336个,纹理单元为56个,派生出两款子型号,由显存位宽做出区分,分别是256bit/192bit,价格定位1499元/1299元。
外观酷似孪生 两种GTX460如何辨别
● 256bit/192bit似孪生兄弟 辨别主要看显存
先前说过GTX460分为256bit和192bit两种款式,它们之间有200元左右的差价,但使用相同的PCB板型,相同的散热方案,乍一看不好辨别。
显存位宽完整的GTX460-256bit拥有八颗显存芯片,每颗两颗链接到一个64bit内存控制器,公版显卡上每单颗容量为128MB,形成1024MB的总容量。而GTX460-192bit因为被关闭了一组显存控制器,所以对应的显存芯片会少两颗。
NVIDIA针对GTX465-192bit设计了两种关闭显存的方案,方案B是根据传统习惯将取消最靠边的两颗显存芯片,“方案A”则取消中间的两颗显存。
猜测之所以推出两种方案,是因为GTX460的GF104核心关闭的那一组SM不是固定的,这样可以根据芯片内各个SM的体质来决定,尽量关闭有瑕疵的一组。192bit版额外关闭的一个显存控制器应位于被关闭的SM那一侧,那么被关闭的显存控制器也不是固定的,在它管辖下的两颗显存芯片会被取消,于是出现了方案A和方案B的情况。
● 256bit和192bit核心代号不一样
此外,除了通过显存辨别256bit和192bit的GTX460之外,看GPU芯片上的编号也是一个好办法。由于192bit版关闭了一个显存控制器和一组ROPs,NVIDIA用GF104-300的编号将其标识出来,而完整显存版本的则是GF104-325。
“甜蜜者”得天下 Fermi成功只欠普及
● ATI固守9个月的防线终于崩溃
GTX460的直接竞争对手是ATI的HD5830,后者原本官方售价1699元,在GTX460发布之后,ATI立刻将HD5830直降200元,现已与GTX460-256bit版持平。可见GTX460的出现对ATI中高端产品线的打击是致命的,否则也不会致使ATI做出如此紧迫的调整。
即便价格一样,GTX460依然在性能上有摧枯拉朽的优势,在下列公平公正的23项测试中(PhysX测试不计在内),GTX460共有18项取胜,有一项打平,还有一项存在争议。
核心规格不低于同代最高级芯片的70%,价格不超过1500元,同时达成这两点要素便便会使竞争对手痛苦难耐。1500元是大多数对游戏性能有一定要求的用户所能接受的上限。这类人往往眼馋旗舰性能而又无力承担高昂价格。他们懂得一分价钱一分货的真理不会过多奢求。谁能提供他们承受得起的产品,而产品性能又尽量接近旗舰,必将赢得他们的拥护。
● GTX460一枪命中甜蜜点
1500元和70%这两道线交汇的坐标被视作游戏玩家选购显卡的“甜蜜点”,NVIDIA早就谙熟这个道理,GTX460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奔着这个目标而来。何况GTX460不仅本身性能优秀,超频潜力更是深不可测,经过超频后性能与旗舰显卡会非常接近,这无异于蜜上加糖。
GTX460-256bit的性能非常强悍,HD5830早已不是对手,在部分测试中它甚至威胁到了HD5850的存在。GTX460-192bit也非等闲之辈,在不少游戏中它也胜过HD5830。GF104就好似自然界中的入侵物种一样,寻遍世界难觅敌手。
从HD5830骤降200元可以嗅出未来价格战的硝烟,可是GTX460出身注定了它有的是资本。采用40nm工艺制造的小核心良率和成本都不是问题,HD5830在整体性能大幅落后的前提下,再怎么跟价也只能是疲于奔命。
要在“甜蜜点”做出产品其实并非易事,它的定位刚好位于中端和高端之间。如果用旗舰核心阉割到这个程度,成本居高不下,供货难以保证。用为中端显卡设计的原生芯片,规格又达不到70%的程度。要彻底解决这个左右为难问题,唯有针对“甜蜜点”设计它专属的芯片。
● Fermi很成功 原本只缺普度众生者
GTX460的强势表现,证明了NVIDIA Fermi架构的成功。起初它只是缺少一个能将此先进设计带入千家万户的普度众生者,现在GTX460完美地饰演了这个角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