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家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该公司的电子书格式不兼容,读者花高价买来“火箭书”阅读器,只能读该公司开发的特定格式的图书,如此严格的格式限制,既阻碍了电子书的健康发展,最终使其阅读器遭到读者的遗弃。
7月20日,在“2010年数字出版年会”上,盛大文学首席版权官周洪立表示,现在已经跨进手持阅读器——电纸书交互平台2.0时代。他认为,目前亟待由政府主导制定行业标准。
“一百年以后,书肯定有,但比重会大大降低,”周洪立说,“电子书(阅读器)会极大地流行,会进入千家万户,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像手机一样,人手一部,甚至两部。即使它不能100%取代传统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书。它将成为人们的一种被广泛接受的阅读方式,它甚至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话音刚落,7月29日,在上海ChinaJoy盛大游戏主舞台上,盛大推出全球首款支持太阳能充电的电子阅读器Bambook,正式进军电纸书行业。
“电纸书”,正如其名字所示,“电”就是电子墨水技术(E-ink)的采用,通过电击胶囊元来呈现“白纸黑字”的效果,无背光、可在阳光下阅读、低能耗、续航时间长;“纸”就是类纸的质感,超薄轻便、可弯曲;“书”就是模仿传统书籍的外观,如书卷在手,可翻页、可做旁注。
作为一款“电子书”的阅读器,“电纸书”并不是一枝独秀,它集中体现了目前国内外商家技术上的种种努力,包括亚马逊和苹果在内的国内外商家不约而同地在近两三年致力于手持阅读器的研发、生产。
“手持阅读器,将成为IT界的新赛事。”有业界人士已作出预测。
亚马逊“点燃”导火索
很多人容易将“电子书”和“电纸书”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的关系可类比于“电视节目”和“电视机”。
几十年前,伴随着电视机技术的成熟,成千上万的电视机被生产、销售,走入了千家万户,带动了电视台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和各类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的制作;而大量的、不同层次的电视节目吸引了不同阶层、年龄段的电视观众,又反过来促进了电视的普及,电视时代终于来临。
如今,面对手持电子阅读器市场一片火爆,有人也将其和电视的发展相类比:手持阅读器的发展会不会带来电子书的大规模、快速的发展呢?电子书种类的不断丰富会不会使我们在将来人手一个阅读器?
美国新媒体公司1998年就推出了最早的电子书阅读器——“火箭书”,用户可以将在网上购买的电子书下载到计算机上,再导入“火箭书”中阅读。其后,索尼等各大公司均研发了自己的阅读器。在国内,辽宁出版集团则首先推出功能全面的中文电子图书阅读器“掌上书房”……所以,电子书阅读器算不得新事物。但相形于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各领风骚数几年”地完成了大规模普及,手持阅读器则一直默默无闻。
直到2007年亚马逊推出Kindle,一直处于舞台边缘的手持阅读器似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表演时间。“亚马逊的手持阅读器Kindle开启了一座尘封多年的金矿”,有业内评论家称。正如Kindle的中文释义“点燃”——有人认为它最终将“点燃”人类阅读革命的导火索。
2007年11月,亚马逊的Kindle挂上网站后,五个小时之后便销售一空。紧随其后,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巴诺(Barnes&Noble)也推出了电子书阅读器Nook。
去年1月,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不以为然地说:“人们不读书了,四成美国人去年只读了一本书或者不到一本书。”然而还没到年底,乔布斯就变了腔调,在2010年初推出具备电子书功能的苹果平板电脑,并在iPad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其阅读电子书的功能。
美国消费电子协会数据显示,电子阅读器市场去年营收增长265%,是发展速度最快的产品之一。
在其他国家,索尼推出了两款相比Kindle更具价格优势的电子书阅读器;富士通公司则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彩色电子阅读器FLEPia;韩国三星集团研发了SNE-50K电子书阅读器。
中国的汉王科技2008年推出多款“电纸书”;曾经在2003年就生产过“君悦天下”手持阅读器的方正集团又推出了“文房”阅读器;天津津科推出了“翰林”阅读器;国内最大的杂志阅读网站龙源期刊网在去年底推出了“龙源阅读器”;此外还有易博士、博朗等商家纷纷加入其中,整个阅读器市场真可谓“万类霜天竞自由”。
2010年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首次设立了电子书阅读器展区,四天的展会上,手持阅读器也是“最耀眼的明星”,汉王科技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电子书阅读器供应商受邀参会并受到关注。
据NextGen研究公司最新报告,“从2008年到2013年,全球电子阅读器市场将保持124%的年复合增长率,2013年市场规模可达到25亿美元。”沉寂已久的手持阅读器市场看来真是焕发出了新气象。
前车之鉴
如果没有“电子书”的发展,手持阅读器就如同没有节目可播的电视机,只是一个设备而已,二者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手持阅读器市场近两年的升温,实际上是电子书十几年发展、积累与阅读器自身发展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电子书诞生之初,就有类似的手持阅读器随之诞生,但由于当时电子书数量十分有限,手里有一个阅读器往往没有内容可读;另一方面,手持阅读器的各种技术不成熟,比如说显示技术、格式、版权保护等都远远达不到标准,所以就导致了手持阅读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遭受冷遇。而现在,电子书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数量,那么仅以电脑、手机为工具往往达不到理想的阅读体验,而手持阅读器在技术上有了新突破,于是就自然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1999年,日本试图通过阅读器来促进电子书发展,文部省拟定了一个号称让电子书“上天入地”的计划。《瞭望》新闻周刊1999年报道了这一新尝试:“今年11月,一种可把来自通信卫星的图书数据存入阅读器(终端),然后供读者阅读的电子图书系统,在日本投入试运行。这种电子图书的售价,由各出版社自行决定,基本与纸质书持平,或稍低,当读者要阅读电子图书系统的某一部图书时,花钱从电影院或者地铁站的下载点购买该图书的数据,然后存入小型储存器,阅读时,只要将储存器插入阅读器中即可。阅读器重约720克。”
这个计划最终失败了,有学者把失败归结为“市场链发展顺序本末倒置”。当时的阅读器技术水平较低,生产不成规模,价格偏高;出版社不愿意为小众的手持阅读器专门费心去将出版物数字化;没有充足的内容,读者就更加不愿意去购买一个又贵容量又小的阅读器。整个产业链呈现恶性循环,电子书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手持阅读器在当时根本无法起到让电子书“上天入地”的作用。
美国Gemstar也有过类似的失败经历。曾与微软、Adobe并称“电子书三巨头”的Gemstar公司,在2000年1月收购了生产第一款阅读器“火箭书”的新媒体公司。然而,2003年6月18日,Gemstar在雅虎网站公布了一份“关于电子书的非常重要的声明”,声称在“目前艰困的市场条件下,中止其电子书阅读设备的销售业务,并将很快关闭电子书内容的销售”。
分析家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该公司的电子书格式不兼容,读者花高价买来“火箭书”阅读器,只能读该公司开发的特定格式的图书,如此严格的格式限制,既阻碍了电子书的健康发展,最终使其阅读器遭到读者的遗弃。
有了前车之鉴,其他商家逐渐达成共识:没有必要一开始就去发展手持阅读器市场。在手持阅读器的技术不成熟、格式不统一的情况下,阅读器不仅不会带动电子书的发展,反而会给其发展套上框框,是极为不可取的。
“电子墨水”突破
虽然手持阅读器多年来一直处于“小众市场”,但电子书的发展并没有停滞,而是以电脑、手机、MP4等作为阅读平台缓慢而持续地发展着。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邦江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将电子书之前的发展缓慢归结于:“一是技术不够成熟,二是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难以获利。”
王邦江认为,到目前为止,电子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些技术提供商比如方正、书生、汉王等,将传统出版物通过技术转换为数字版本,然后以下载、付费阅读等各种形式售卖。第二个阶段,电子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直接地在线出版和阅读,以盛大文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原创文学网站的兴起,使得电子书数量激增,内容丰富。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的手持终端阅读器阶段。手持阅读器不仅为技术提供商多年积累的电子书找到了出路,也为文学网站的原创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通道。”
据统计,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795亿元人民币,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而去年电子图书读者的总数突破了1亿人。
手持阅读器近几年的技术改进也是其逐渐走热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大的突破当属电子墨水技术的使用。电子墨水具有易读性、柔性、廉价制造、低能耗等优点,且可在阳光下阅读,犹如墨水滴在纸上的效果更符合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
正是这项电子墨水的显示技术,使得手持阅读器取得了和电脑、手机阅读相比较突出的优势。豆瓣网“电子书交换小组”的组长isend是来自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作为一名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电子书爱好者,他这样对《瞭望》新闻周刊解释,“阅读器的屏幕跟一般个人便携终端的液晶屏从原理到技术都不同,无须自动刷新,维持显示内容不耗电。这样一来是看着舒服,二来大幅度省电。而电池往往是制约个人便携终端最重要的因素。”
王邦江强调了手持阅读器的抽象功能:“在使用上,手持阅读器能够完美实现类纸化的阅读,提供的是一种阅读方式;而电脑和手机更多地提供了一种生活和商务方式。”
数字出版“最后一公里”
音乐、图片以及视频的数字化已经分别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比较有说服力的案例是数码相机对于胶卷相机的大规模取代。相比较而言,看似最简单的文字,数字化过程却十分缓慢。
由于很少有出版社涉足电子书出版,只有少数几家技术提供商致力于将一些传统出版物数字化,通过下载和付费阅读来完成销售,所以网上可得的电子书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少。
网友之间更多地是靠自发地“互通有无”来交换各自的“藏书”。豆瓣网的“电子书交换小组”就是为互换电子藏书而建立的。组长isend编写了小软件,组员们用它来生成硬盘上电子书的列表,然后贴到小组里,通过浏览列表或者书目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留下书名、地址,由电子书拥有者发到求书者邮箱。
清华大学中文系大二学生黄丁如说,在学习中会因为“方便、省钱、占空间小”而使用电子书。
如此的“小组活动”注定只能局限于小范围,要在整个社会上掀起大规模的、产业化的电子书交流,必然依赖于一条完整产业链的建立——技术提供商、出版商、销售、硬件厂商等共同努力,才能使电子书由零散的“小组交流”变为电子书大规模出版、畅通销售、便捷阅读的“大气候”。
亚马逊的阅读器Kindle的推出被认为是这个“大气候”来临的标志,业界人士认为,手持阅读器将会是电子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助推器”。
“手持阅读器可以说是突破数字出版‘最后一公里’瓶颈的终端产品。”王邦江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
台湾数位出版联盟理事长、台湾城邦出版集团首席执行长官何飞鹏认为手持阅读器对于数字出版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当新的阅读器,类似像Kindle这样的东西,如果在世界上有100万台的贩卖,之前请不要理它,因为在没有100万台的市场量的时候,作为一个内容的供应者是没有工作空间的。”何飞鹏在2009年7月举办的第三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表示,“很不幸,这两年正好超过。2007年我们没看到这个数字,2008年我们看到这个数字,2009年看到这100万台,这100万台代表这个市场已经形成。”
他提醒同行:“当全世界有100万台阅读器的时候,我们就要去推动这个市场,所以为什么说我们一定要在五年之内让出版社转型到另外一个阶段——纸媒介和数位媒介能够并行的状况。如果你不能找到这样的结论你就等着被淘汰。”
张毅君在第三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开幕致辞中表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促进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落实数字化发展布局,加强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支持与鼓励,更快更广地拓展新兴出版市场;将促进数字技术企业和出版传媒企业积极增加投入,加强与国际一流技术商、出版商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合理长效的盈利模式;同时也将促进大众建立起对数字出版物的阅读习惯和消费习惯,最终带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增长。”
会不会“一哄而散”
各大出版社在几年的观望之后,纷纷采取行动,成立了相应的电子出版部,有不少已推出专门的阅读器。
今年3月30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推出了“辞海悦读器”,这是国内首款由传统出版机构自主研发的电子书阅读器。紧接着,中国出版集团推出了“大佳阅读器”;《读者》杂志也拥有了自己的阅读器,成为“国内乃至世界期刊企业中,第一家推出自主品牌手持终端阅读器的企业”。
有网友将当前阅读器的使用状况喻为“错乱的拼图”:拿着A厂生产的阅读器,去B网站,找到C出版社的书,也许还需要将D格式转化为E格式,才能最终阅读。这其间重重壁垒的设置,使得电子书很难顺畅流通。
IT从业人员马健从DOS时代就开始接触电子书,算是资深电子书爱好者。他的两篇代表作《我的电子书历程》《我的收书、读书、管书经验谈》因系统性、专业性而被电子书迷们奉为“教科书”。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马健指出目前电子书阅读器发展必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格式。“如果只是想靠某些特定的文件格式、特定的硬件平台保持领先或独占的地位,基本上是在以一家之力挑战天下人的智慧”。二是版权。只有解决了版权问题,才会真正解决内容的问题。他坚信“‘内容为王’才是出版界始终不变的硬道理”。
张毅君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了电子书阅读器当前存在的若干问题:内容上,种类局限,同质化现象严重;格式上,行业标准规范滞后,各种阅读器的格式不兼容,人为地增加了购书成本;版权上,侵权现象大量存在,许多尚未获得数字内容生产和传播资质的企业在阅读终端中预装大量未经出版许可的内容;产业链上,终端设备生产厂商、数字内容提供商,以及著作权人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明晰,要进一步确立盈利模式;价格偏高,在普通读者中难以推行。
2010年5月10日,在“书·报·刊数字化发展高峰论坛”上,张毅君透露,“目前全球大约有80家企业正在生产或计划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书阅读器,其中我国大陆地区有41家,港台地区3家,国外有36家。”
张毅君透露,新闻出版总署会尽快制定并出台内容、格式排版、加密、版权、管理、认证等方面的相关政策,以避免电子书阅读器市场“一哄而散”的局面,“否则,不仅仅是厂商们要遭受很大的损失,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非常不利于电子出版的正常发展。”
是否过渡性产品
“我认为,手持阅读器是一个过渡性产品,而不是一个成熟的产品。”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建武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它可以被视为手持移动终端之一种,目前的手机、上网本、MP4都属其列。而未来手持移动终端,除了‘可移动’这一突出特征,其功能可以归结为两点:通讯和处理信息。将来的移动终端就是‘微型电脑+通讯’。它们或者分开,或者会通过更成熟的产品融二为一。”
苹果公司2010年1月27日发布的平板电脑(或手本)iPad正是一款集成了多种电子设备特性的多媒体移动设备,具备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观看电子书、播放音频或视频等功能。
《福布斯》随即评出了iPad上市之后的赢家和输家,亚马逊和索尼因为iPad在电子书阅读器领域对其构成的竞争而被归为输家之列。
苹果发布iPad的同时,推出了相关的配套服务,如iBooks电子书阅读软件及iBooks书店等。据路透社报道,“在苹果发布iPad之前,业界就传出苹果频繁接触图书出版商,并试图通过这一平台同亚马逊的Kindle展开竞争。”
面对iPad纷呈的功能和强势的竞争,亚马逊表示Kindle要做“专注性产品”。Kindle虽然不像iPad那样功能超炫,但在“显示屏适合长时间阅读”、“轻薄便于捧读”等方面占有优势。iPad重在“移动”,Kindle重在“阅读”,两者各擅胜场,但似乎都不是消费者心目中最理想的“手持移动终端”。
如果放在选美的舞台,iPad像一个艳丽的女郎,而Kindle是一个素雅的女子。后者虽然不如前者光彩照人,但更耐看。然而要想成为像手机、数码相机一样的大众产品,光耐看不足以吸引最多的消费者,还要好看,要夺目。宋建武认为,“如果能够及时地捕获信息,很多人也许不是那么介意是否保护了眼睛。因为大量浏览信息本身就是在费眼睛。手持阅读器的看家本领电子墨水显示屏采用的是反光技术,但是反光的永远不如发光的炫,就如同月亮永远没有太阳亮。黑白虽然经典,但是栩栩如生的彩色技术必将更受到大众的喜爱。”
对此,厂商们都不甘人后,亚马逊虽说要执著于专注性产品,但也在不断升级产品,朝着网络化和3G的方向发展,同时不断降低价格;汉王在阅读器之外,于平板电脑领域推出了Touchpad,发布会上更是以击破“冰苹果”的方式直接叫板美国的苹果公司。
对于手持阅读器的未来,王邦江认为,“电纸书是一种新的载体,一种更符合人类阅读习惯的载体,也是最好的载体。一直以来,传统新闻出版业一直在寻求数字出版的新拓展,但是苦于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因此难以推进。电纸书出现以来,‘内容+终端’的模式被迅速证明是一条可以实行以及真正有效的模式,因此,可以说电纸书极大地点燃了新闻出版业数字化的热情,说是掀起了数字化革命一点也不为过。”
宋建武并不认同“手持阅读器将成为手机、PC之后的大众普及产品”的观点,因为“只要在移动状态下,基本需求就是便捷。那么智能手机随着功能不断完善,已经能满足这个基本需要了。且手机小巧,携带方便,在你出差的时候是不是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之外,还需要带一个手持阅读器呢?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如果要进行‘深度阅读’,那么一般是在稳定的环境中,传统书本和电脑也是可以替代的,不一定要专门的阅读器。”
但作为小众产品,宋建武则肯定其价值,“如果把它应用于深度阅读,不考虑信息传递的快捷,那么它在一定范围、一定群体中是大有可为的。比如中小学生的课本,既保护眼睛又可以减轻孩子的书包。比如常用会议使用,不必每次印刷大量的会议文件。”
与厂商们大量生产的热情形成对比,很多消费者持观望态度,一方面在功能上需要在整合的基础上凸显优势,另外在技术上更全面,价格上能大幅下调——期待一个更加“物美价廉”的成熟商品的出现。isend说,“很长的时间内不会购买。目前手机上的阅读既方便又免费,而且还统一在我的个人便携终端里。阅读器要做到这些优点,不是几年时间能搞定的。”
在欢迎提供建议,如有任何与手机相关问题,可以向我们发帖提问:
我们有问必答!
KDS ID:嘭丶嘭
无限精彩的随身互联网生活,尽在PCHOME 3G.生活频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