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服务器厂商浪潮、曙光等纷纷推出自己新的刀片服务器,而国外厂商IBM、戴尔、Sun等也推出了升级换代的刀片服务器产品。刀片服务器市场是一片火热景象。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关数据显示:刀片在中国遭遇了尴尬。那么厂商如何看待刀片服务器市场?刀片服务器市场存在着哪些阻碍?国内外厂商们如何在竞争中突围?
刀片有优势却在中国遭遇尴尬
众所周知,在典型的IT环境中,可能存在三到四个计算层:前端是高速缓存和安全服务器;中间层是应用服务器;后端是数据处理服务器。每个计算层的服务器都分别与其对应的存储设备连接。随着应用需求的扩张,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被加入到网络之中,但考虑到总体拥有成本(TCO),企业又必须避免PC、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设备的无节制增长。因此,IT基础设施简化的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刀片服务器的优势就在于:它实现了“IT基础设施简化”理念向实际应用的飞跃,不但具备了机架式服务器的所有优势,而且具备了更强的易用性和可管理性。具体表现在:一、降低硬件成本;二、简化部署和维修;三、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中心的空间;四、减少功率消耗。
正是基于上述刀片服务器的优势,IDC在2003年曾预计2007年刀片出货量在服务器市场占25%。但是从2005年IDC服务器市场报告来看,2005年在亚太服务器市场上刀片出货量仅为2%。按照目前的这种增长态势,到2007年刀片出货量估计不会超过10%。可见,刀片服务器市场尚未成熟,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在中国市场,可以说刀片服务器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优势颇多的刀片服务器在中国推广和应用缓慢呢?
标准路漫漫 厂商观点不一
标准化与软件支持是目前刀片服务器的最大困难,在ISO、IEC、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中目前尚无系统描述刀片服务器系统的标准和标准组存在。各企业基于ISO/IEC/ITU等国际标准组织推出的网络、存储、交换等模块的底层技术标准以及PICMG标准组织的CompactPCI标准、ATCA标准建立了各自的产业生态链及企业自身刀片式服务器联盟。这种各自为政,诸侯纷争的局面让用户感到无从选择,何去何从,不好决策。
对此,浪潮服务器总经理彭震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标准化、软件支持以及系统模块都是刀片服务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件需要业界中厂商广泛参与的庞大工程。浪潮正致力于刀片服务器基础技术的研发和本地刀片市场需求验证,和合作伙伴一起分享彼此的市场和技术积累。
戴尔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产品市场经理梁波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刀片服务器内部的大多数组件如处理器、硬盘、内存等都是已在业界非常标准化的组件。当然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各个厂家有自己不同的机箱设计。但这并不完全等同于刀片服务器没有标准化。另外,谈及机箱、内部特殊的板卡及软件时,和今天我们在普通1U或2U的机架式服务器看到的情况一样,不同的厂家也有些不同的设计,也没有完全的通用性可言。
IBM相关负责人称,对于刀片服务器的标准,2006年2月8日,IBM的Blade.org正式成立,超过40家业界领先技术公司成为Blade.org的正式成员,其中包括了Intel,AMD,RedHat等业界领导厂商。最新发布的BladeCenterH的设计规范也将进一步对业界开放。目前已经有超过600家合作伙伴参与在 BladeCenter平台上的解决方案研发。作为唯一一家开放其刀片服务器设计规范的厂商,刀片服务器领域一直悬而未决的标准问题,无疑是IBM的目标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