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DIY品牌背景
"我爸是李刚"一句90后的狂言,现在已经成为网上的流行语之一,抛开此事件本身的是是非非,这句话最核心的意思就是"我是有背景"的,其实在不少人心中,"背景"真的是十分重要,从现代人对品牌的追求上就可见一斑。
有的人热衷于NEW Balance的运动鞋,因为它创建于1906年,是美国总统都钟爱的品牌;现在便宜坊烤鸭的名气甚至盖过了全聚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知道了它创建于1855年,甚至比全聚德的历史还要悠久,可以看出这些品牌"光辉"的历史是他们"出人头地"的必备条件之一。
虽然电脑硬件并没有百年的历史,但从1946年ENIAC问世以来,计算机的高速发展使其也经历了极快的产品更迭和品牌兴衰,因此也就早就了一批拥有傲人历史的硬件品牌,他们不仅有着悠久的品牌历史,更见证了整个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然能发展到今天,他们也都有着完全不同的传奇历史。
下面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轴,去看看十大电脑DIY品牌在创立之初是什么样子?他们是如何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的?
英特尔最早是卖存储器的
1968年7月18日,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离开仙童半导体,投资创建诺伊斯-摩尔电子公司。后来公司支付1.5万美元从INTLECO公司买到了"INTEL"名字的使用权,并更名为英特尔公司。诺伊斯和摩尔各出资24.5万美元,风险资本家阿瑟·罗克出资1万美元并募集了250万美元投资。罗克出任公司董事会主席,罗伯特·诺伊斯任CEO,戈登·摩尔出任执行副总裁,公司在加州山景城正式运营。
●英特尔最早竟然是造存储器的
在成立之初,英特尔是一家专门致力于制造研发存储芯片的厂商,1969年英特尔发布了第一款产品——3010 Schottky双极随机存储器(RAM)。
●4004拉开了CPU发展的序幕
1971年英特尔在11月15日的《电子新闻》上刊登广告宣布"一个集成电子新纪元的到来",第一款4位微处理器4004面世,时钟频率为108KHz,内含2300个晶体管,从此揭开了CPU发展的序幕。
4004处理器的尺寸为3mm×4mm,外层有16只针脚,内里有2,300个晶体管,采用五层设计,它采用10微米制程。
4004的最高时脉有740KHz,能执行4位元运算,支援8位元指令集及12位元位址集。当时脉是108KHz时,它可以每秒运算6万次,成本低于100美元。4004处理器的性能与早期电子计算机ENIAC相似。
AMD竟然是英特尔一手扶植起来
1969年仙童半导体的Jerry Sanders(杰瑞·桑德斯)带领七位同事出走,在5月1日成立了Advanced Micro Devices,初期资金10万美元,公司主要业务是设计逻辑芯片。
虽然在公司刚成立时,所有员工只能在创始人之一的JohnCarey的起居室中办公,但不久他们便迁往美国加州圣克拉拉,租用一家地毯店铺后面的两个房间作为办公地点。到当年9月份,AMD已经筹得所需的资金,可以开始生产,并迁往加州森尼韦尔的901 Thompson Place,这是AMD的第一个永久性办公地点。
1970年AMD的第一个自有产品Am2501面世。
●AMD是英特尔自己培养的竞争对手
1982年AMD获得Intel授权,成为其8086、8088芯片的第二供应商,客户是IBM;根据Intel的设计和微代码制造了80286处理器的克隆体"Am286"。正式从这时起AMD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借助Intel的授权,AMD甚至赢得了IBM的大笔订单。
1996年:AMD收购微处理器企业NexGen,获得了后者的Nx系列x86兼容处理器,1997年AMD正式发布了K6处理器,这款处理器不仅完全兼容x86指令集,并且与当时英特尔的Pentium处理器使用同样的接口,但价格却更为便宜,一度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从此AMD开始了与英特尔的直接较量。
ATI的创始人也是中国人
1985年8月20号,何国源与另外两名香港移民Benny Lau和Lee Lau共同创立了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ATI公司。1986年ATI获得了自己的第一笔订单,每周被预订了7000块芯片,那一年年底,ATI赚了1000万美元。
●ATI的第一块图形加速卡——Mach8
1991年ATI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块图形加速卡——Mach8。这块图形加速卡有板载和独立两种版本,能够独立于CPU之外显示图形。
●最具有传奇色彩的R300
2002年8月,ATI显卡芯片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R300核心问世。ATI对未来豪赌了一把,将宝完全押在了微软的DirectX9上。R300采用了新的工艺使得晶体管数目加倍却能拥有极高的频率,其硬件架构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像素渲染管线与TMU的比例为1:1,8条渲染管线形成了8x1的先进硬件架构。R300高级交叉内存控制器带来了256位的总线宽度,提供了接近20G/s的内存带宽。
4个高级定点着色单元每个单元能够同时进行一次矢量和一次标量运算。更高级的SSAA和MSAA抗锯齿模式引入,最高16X的各向异性过滤性能,完整支持DirectX9的硬件规范,具有超长指令集和超长常数寄存器,DirectX9规定的MRT和24位浮点精度的完整支持等等。R300成为了当时性能最强技术最先进的显示芯片。在与对手当时的旗舰GeForce Ti 4600的比较中,R300性能超出了15~20%,而AA与AF打开后,优势更是扩大到了40%~100%。
●历史性的合并
2006年7月24日,AMD正式宣布以总值54亿美元的现金与股票并购ATI10月25日,AMD宣布,对ATI的并购已经完成,ATI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已经成为了历史。AMD公司也成为PC发展史上第一家可以同时提供CPU,GPU以及芯片组的公司,这在PC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NVIDIA差点被微软"干掉"
1993年1月黄仁勋和Curtis Priem、Chris Malachowsky正式在美国加州创办了NVIDIA公司,黄仁勋正式上班的第一天是1993年2月17日,而这一天正好就是他30岁的生日。
●你知道NVIDIA这个名字的来历吗?
不少玩家都有一个疑问,NVIDIA这个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在著名的维基百科上有专门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NVIDIA是"N"和"VIDIA"组合而成,其中"N"是数学中常用的未知数简称,而VIDIA则与英语中的单词Video读音相似,可以解释为视觉或显示。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NVIDIA,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最棒的视觉效果"或"无限视野"。另外NVIDIA的发音还与英文envy相近,NVIDIA著名的GeForce 8系列显卡就曾使用"Green with envy."作为广告语。
●黄仁勋正式进入的第一家公司是AMD
很多人不知道,黄仁勋正式进入的第一家公司正是AMD,而这也为黄仁勋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实力,此后黄仁勋还曾在专业研发显示芯片的LSI公司任职,这些似乎冥冥中暗示了黄仁勋日后的成就。
●NVIDIA的第一个产品NV1
NVIDIA的第一个产品并不是纯粹的图形显示卡。NV1同时是块声卡,而且在当时非常流行。32位复音声道都能达到16位CD音质水平,而且有比较简单的硬件3D音效定位效果。实际上可以这么说NV1,它是拥有丰富功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一代PCI声卡。NV1做为一块声卡也具有相当先进的功能,它的MIDI部分使用了6MB音效库,全放在容量比较大的系统内存里。这在当时几乎是最先进的做法,后来很多声卡都取消了硬件波表纷纷仿效把MIDI音效放在系统内存中,只有需要的时候才从系统主存中直接调用。几乎就是奠定了PCI声卡的DSL标准。
NV1使用的技术是在当时算是比较强大的显示芯片,但是微软随着它的WIN95系统开发了DIRECT3D的图形接口,微软把多边形来表现3D效果作为标准,使得NV1根本就是不符合标准的显示卡。尽管nVIDIA和Diamond两家厂商在当时都竟了最大的努力来推广他们的显示卡和显示芯片。Diamond更是采用降价,捆绑SEGA游戏手柄等方法来获得客户,可是好像没有什么大的成效。
●微软险些“杀死”NVIDIA
PC OEM厂商也拒绝使用不兼容于Direct3D的显示卡,而在第一时间里nVIDIA公司的工程师并不能开发出新的支持多边形3D加速的设备来提供给客户。当时nVIDIA开始裁员,公司开始进入艰苦奋斗的时期。这段艰苦甚至差点把nVIDIA从业界消失,微软的Direct3D就是这个幕后杀手。
1997年,NVIDIA正式推出了第三代显示核心NV3,其正式名称为RIVA 128(Real-time Interactive Video Animation)。这款产品由于有DriectX 3D接口作为后盾,以及强大的性能水平,因此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从此NVIDIA也正式成为显卡市场的主要品牌之一。
VIA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在
VIA于1987年由陈文琦在美国加州硅谷作为Symphony公司的子公司成立。他在加入Symphony前是Intel的员工,目前还是VIA的总经理。陈文琦从Symphony 把员工送回台湾,开始研发芯片。陈文琦的妻子王雪红是VIA的董事长,她是台塑企业董事长王永庆的女儿,2006年度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台湾"首富"。
●VIA曾经的辉煌
在"586电脑"时代,主板芯片组是VIA最重要的产品,VIA凭借对新技术的支持和比英特尔原厂芯片组更低廉的售价在零售市场上获得了惊人的成功,VIA的主板市场占有率甚至一度超过40%,让曾经的英特尔也望尘莫及。
1999年,VIA 并购 Cyrix(美国国家半导体的一个部门)以及 IDT 旗下 Centaur,开始进入微处理器市场。Jushua是VIA收购了Cyrix后推出的第一款CPU,适用于Socket370架构,支持MMX及3DNow!指令集,一级缓存64KB,二级缓存256KB。VIA也是 VIA C3和VIA C7处理器以及EPIA平台的制造者。
●现在个人电脑中已经很少看到VIA的身影
但由于和英特尔的专利权纠纷,VIA最终不得不退出了主板芯片组市场,2007年7月,VIA 因无法顺利取得Intel新一代平台的授权,决定放弃毛利低且市场成熟的芯片组产品,转而聚焦于自家的CPU平台,生产支持C7的芯片组。原有的三个事业部再度缩减为两个,目前我们在消费级DIY市场上已经看不到VIA的产品了。
台积电有深厚的政府背景
1986年成立的台湾积体电路公司是一个拥有世界最新技术的工厂,与当时新竹科学园内海外学人所投资的小规模积体电路3英寸到4英寸晶圆技术不可同日而语,为台湾半导体工业创造了新机。台积电初创时,第一年就亏损了新台币1.2亿元,但李国鼎坚决支持张忠谋放手工作,大胆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到1992年,营业额已达新台币65亿元,利润12亿元,迅速将台湾的半导体工业发展到世界先进水平。台积电、联华电子现已成为国际知名的资讯产业制造商,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撑起了"半壁江山"。
●台积电拥有很深的“政府”背景
"台积电"于1987年成立时,台湾官方占48%股份,荷兰菲利浦占25%股份,由于当时依赖菲利浦的半导体技术,所以在合资协定中,台方作了重大让步,即菲利浦今后根据公司业务发展可以将股权比例提高到51%。
●台积电高速的技术发展
但经过台湾技术专家的努力,"台积电"不仅自我生产能力很快提高,而且把菲利浦的技术加以消化改造创新,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在短短5年中就已超过菲利浦的半导体母公司,后者反而多次派人到"台积电"学习技术。1991年,该厂以生产制造技术上的优势,迫使菲利浦放弃增资51%的条款,从而使"台积电"成为台湾本土民营资本为主的半导体大厂。
AOC竟然成立于76年前!
1934年Ross Siragusa成立了Admiral公司,总部设于美国芝加哥的伊利诺斯州,公司主要致力于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制造,在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Admiral还为美国军方制造电子设备,并且成为当时最大的电视机制造商。
●AOC竟然成立于1967年
●AOC的老本行是造电视
1967年艾德蒙海外公司在台湾成立,专门制造彩色电视机,它曾是台湾著名的电视机生产厂,并以AOC品牌行销全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个人电脑的推出及电脑监视器市场的需求,艾德蒙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即转产显示器。冠捷科技集团的品牌"AOC"其实就是是艾德蒙海外股份有限公司的英文缩写( Admiral Overseas Corporation )。
凭借超过70年的显示器制造经验,AOC不仅自己生产显示器,也为不少显示器厂商代工产品,可以说AOC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显示器品牌。
华硕的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
1989年4月1日,徐世昌、童子贤、廖敏雄、谢伟琦,4个曾经的同事拿着筹集来的100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50万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创业伊始,华硕的创业者们就将公司最初的突破点放在了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电脑主板设计制造。
●一个以技术称雄的品牌
施崇棠不是华硕的创始人,1994年,华硕的四名创始人邀请他们过去在宏碁的"师父"施崇棠加盟,那时是创立四年的华硕的瓶颈期。
●用技术打动英特尔
华硕早期的成功还得意于与Intel的机缘。几个从宏出来的毛头小伙,仅仅凭着Intel公布的粗略的486芯片参数,加上对386芯片组的深入了解,竟然鼓捣出了486主板。有一天,他们来到Intel台湾分公司推销自己的主板,正赶上Intel自己的测试主板发生故障,看热闹的他们竟然把这个棘手的问题解决了。
这件事情给Intel台湾分公司总经理陈朝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华硕成了Intel不可或缺的亲密伙伴,每次推出新产品之前,Intel都会先交给华硕进行试验,华硕主板由此不断获得NEC等系统大厂的订单。
微星最早的办公室仅47平米
1986年徐祥、黄金请、林文通、游贤能、卢琪隆等五位工程师共同创办了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微星科技,英文简写为MSI。创建之初的微星总部位于台北市复兴南路一段352号5楼,占地仅47平米,资本额新台币500万,1997年中和一厂落成启用,面积4664平米,员工增至580人。
●微星推出了世界首块超频主板
从成立之初微星就将全部精力放在了计算机主板和显卡领域,1987年,微星推出了世界首块超频主板。至今微星更是同时涉足数码产品、笔记本电脑、服务器、一体机等多条产品线,成为世界知名的IT品牌,但微星最被人们熟知的还是主板和显卡两种传统产品。
你知道希捷曾经的名字吗?
1978年11月1日,阿兰.舒加特(Alan Shugart)、汤姆.米切尔(Tom Mitchell)、道格.马洪(Doug Mahon)、菲尼斯.康纳(Finis Conner)和赛德.艾菲蒂卡(Iftikar)创办了舒加特科技公司(Shugart Technology),并担任主席。其后,为了不与当时的另一家公司名称混淆,1998年舒加特科技公司更名为希捷科技公司,舒加特也成为希捷的第一位CEO。
●希捷的第一款硬盘仅有5MB容量
1980年希捷发布了他们的第一款产品——ST-506,它是一款容量为5MB的硬盘,ST-506采用当时流行的5.25英寸尺寸设计,并加入了不少当时的先进技术,在不久之后,希捷又推出而来采用同样技术,但容量却被扩充到10MB的ST-412,从此希捷也就成了当时IBM第一款内置硬盘的个人电脑IBM XT的主要硬盘供应商之一,这为今天希捷的硬盘帝国奠定了基础。
看了这些你是否也惊叹于这些DIY品牌真的是很有来头呢?其实这些品牌虽然在今天看来都很有背景,但在他们创立之初其实也大多是从默默无闻的小公司起家,有些甚至刚开始就遭遇了面临倒闭的危机,但他们却凭借不屈的毅力和优秀的产品最终赢得了用户和市场的认可,成为了现在让人敬仰的品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