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包罗万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业基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要解决体制性障碍,更要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突破口。日前出台的我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在路径选择上更加突出了重点。
现代流通业
目标:运输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达到600亿元以上。
路径瞄准现代物流业,按照服务高效化、物流现代化、管理智能化的要求,加强综合运输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快速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加速融入长三角物流圈。努力培育物流市场,促进各种物流功能、资源、要素的整合。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物流园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力争初步形成省、市、县互联互通,与长三角地区全面对接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
信息服务业
目标:信息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达到450亿元。
路径充分发挥我省信息资源密集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力发展系统集成、电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开发等信息服务业,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信息业重要基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为农服务信息业,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互动的门户网站体系。加快全省软件产业和产业基地建设。
为农服务业
目标:为农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0年达到200亿元以上。
路径积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促进皖优农产品进入超市。全省建成10个大型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50个区域性中型农产品市场和20个专业市场,形成以大型农产品市场为龙头、中型市场和专业市场为主体、小型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社区服务业
目标:社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
路径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资助、社会兴办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建设一批经济效益好、服务质量高的社区服务网络中心。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老龄服务业,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社区服务业。
旅游服务业
目标:2010年,全省游客年入境人数120万人次以上,实现年接待国内游客8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700-800亿元。
路径打造“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等旅游品牌。积极开展红色旅游、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支持旅游强县的发展。支持旅游企业集约化发展,促进旅游企业与景区建设的互动,加强与周边省市区旅游景区(点)和国内外旅游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中介服务业
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符合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功能完备、公正执业、管理规范、高度自律的中介服务体系。
路径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快发展法律、投资、策划、财务、会计、评估、咨询、咨信等中介服务业。积极整合中介市场,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健全中介制度,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强化融入长三角服务平台建设。
房地产服务业
目标:全省房地产投资额达3500-4000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300亿元。
路径积极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全省城市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占住房建设总量的比重不低于70%%。培育和完善二级市场,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房地产市场管理水平。房价上涨幅度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
文化服务业
目标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左右,2010年达到4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
路径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促进文化资源有效配置。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大中城市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快文化企业市场化进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金融服务业
目标: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达到300亿元。
路径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民营银行进入我省,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积极促进地方金融业发展,努力把徽商银行建成重要的区域性银行。推动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培育壮大证券市场,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建立区域性债券流通市场,增强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培育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以及期货市场。发展壮大投资和农业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
公共服务业
目标: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普及率达到6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努力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路径加强公共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面向大众的公共交通、供排水、供气、供热、中水利用、垃圾处理、城市绿化等社会化服务。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医疗卫生、药品流通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强化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为、服务质量和药品市场的监管。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救助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建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