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应用背景
在今天,IT技术对现代社会的生产、工作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了。以信息革命为主要内涵的新经济的出现,给正在工业化的我国带来了新的选择,使我国可以有别于先工业化再信息化的老路,立足于信息革命的成果,推进工业化,享受工业化和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推动,实现超越式发展,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
随着我国电力厂网分开完成,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电力市场化导致电力行业转向以效益为中心。因此,随之而来的信息化需求巨大,电力企业OA、MIS等系统有十几家同时进行。根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03年电力行业的IT需求,带来了82.89亿元的市场机会,同比增长20.4%。今后几年,电力行业的信息化需求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电力行业信息化将根据细分的行业类别,形成各有特色的信息化需求。大体上可以分为发电企业(电厂)和供电企业(电网)两大类。对于发电企业来说,作为一个发电企业,在安全性、可靠性约束条件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它的主要目标。追求发电企业的最大化利润的方法只有两种途径:增加销售收入和减少生产成本。增加销售收入的有效方式是在电力市场交易竞价中,通过科学的分析本厂的发电成本,预测电网的需量,估计同类电厂的报价,从而报出最有竞争力的价格,实现电厂售电和电价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减少生产成本的有效方式是加强电厂的内部科学管理、深挖潜力、降低成本、节能降耗、合理安排机组的启停和检修,将机组的启停次数、机组的检修时间尽量的缩小,实现电厂的成本的最小化。显然,根据 利润=销售收入-生产成本 企业的销售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时,利润也就趋于最大化。因此电厂的管理重点从传统的计划生产,逐步过渡到基于科学调度和竞价决策的市场化生产。
与此目标相适应,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厂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必然围绕企业利润最大化进行并为之服务。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落实到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技术上,通过信息化系统,为电厂的经营管理者服务,在管理和技术上提供增加销售收入和减少生产成本手段和工具,使电厂信息化系统能真正为发电企业提高效益这个目标服务。信息化系统需要在加强内部控制,降低运营成本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其通过财务、采购、库存模块之间的有效数据共享和信息协作有效地降低各个成本中心的运营成本,最终降低整个企业的发电成本,为企业在产能一定的情况下达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发电企业因其业务特性决定了其产品不能储存、结构单一、缺少营销环节等特点,因此其对CRM、PDM系统、SCM等系统的需求都不高,而只要定制相应的管理系统即可满足需求。简言之,目前发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不应该放在自动控制和生产系统上,而应该放在科学化、集约化、动态化和协同化的管理系统上。
与发电企业不同,供电企业,即电网,面对庞大和结构复杂的电力消费者,其信息化对销售环节的需求相对较高,对ERP系统和CRM系统都有要求。但目前由于ERP价格高昂,令企业难以承受;其次,由于目前国内电力行业主要采用的ERP系统基本采购自SAP、PeopleSoft等国外企业,其系统内核完全不可知,不但二次开发基本不可能,而且对于电力行业此种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安全性也没有保障;同时,从供电企业实施ERP的情况看,效果均不太理想,基本停留在财务管理的层面上,很难发挥ERP的整体效果。因此,下一步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当转向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服务,建立全方位的客户信息关联管理系统和客户服务沟通系统,与此同时,解决好与上游发电企业的沟通和信息共享也是减小供电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有效手段。
此外,电力资源的紧缺现在可以说是全国性的问题,因此,寻找一种科学、高效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帮助电力行业完成大规模的建设工程管理工作已变得迫在眉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