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中国创造 制造业信息化遭遇人才困境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6-12-05 01:00:00转载

“我国制造业要实现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向,要靠制造业的信息化来实现。”易观国际分析师李海龙认为,在我国制造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其管理必须得到信息化的支持。

而业内人士的观点是,要实现到20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做强‘中国制造’,大力推进以ERP为代表的装备业信息化则是根本中的根本。但显然,这一进程遭遇了人才瓶颈。”

信息化的人才瓶颈

“简单点说,信息化就是管理手段的优化执行,原来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都没有信息化,但现在要进一步发展以适应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就需要通过信息化来提升管理水平。”李海龙同时也指出。

“我们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制造业本身是要细分的,中国的制造业既包括规模比较大、技术水平比较高的装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也包括众多完全依靠人力成本优势的低端制造,二者必须区别对待。” 身为浪潮ERP领军人物的王兴山认为,装备制造行业涵盖电力、石油、汽车等国家命脉产业,属于生产为主的国计,而后者,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以民生为主的行业。“因此,针对二者的差异,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不同的战略部署。”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指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企业管理的思想,强调对企业的内部甚至外部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

王兴山认为,被称为“工业之母”的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足30%,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发展潜力巨大。同时,装备制造业孱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工艺制造的管理水平低,而通过信息化强化管理恰恰是解决的捷径。

目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实施中有很多不如人意之处。李海龙指出,尽管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注重企业信息化实施,“政府掏钱不少,但错误路也指了很多。而且实施信息化的制造企业本身也存在着问题。由于对信息化的投入不能立即为企业带来收益,因此一些企业都等着政府掏钱实现信息化,自身缺乏动力去思考需要用信息化来解决企业的什么问题。”

李海龙认为,政府在信息化方面的引导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才匮乏,“企业没有信息化经验,在实施中,往往只是照搬国外的做法或者权威人士的观点,忽略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而且,企业缺乏相对应的人才去实施信息化。”

“ERP在国内历经20年的发展,至今仍未得到大规模普及应用,除了产品、市场欠成熟以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没有实现人才瓶颈的突破。ERP软件厂商缺乏开发人才和顾问人才,ERP渠道代理商缺乏实施服务与销售人才,企业客户缺乏真正懂ERP、能熟练应用ERP的管理人才。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信息化在国内企业中的应用。”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DCMS)副总经理李建东认为人才困境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进程所面临的最大瓶颈。

多角色互动战略

近日,国家科技部副秘书长、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协调领导小组组长李健发出警示:“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差15年左右,如果我们不加快信息化建设,那么差距将越来越大。”在李健看来,缺乏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有效管控体系正在成为国内制造业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虽然很多国内制造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遇到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去的困难,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却并不容易。”李海龙道。

而众多失败的ERP实施案例一再证明,人才的匮乏成为束缚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关键,有时是由于缺乏对ERP透彻理解和应用的企业内部人员,而导致将ERP系统束之高阁;有时是对ERP产品使用不当。

尽管DCMS目前拥有众多用户,可在李建东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信息化人才短缺,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奇缺。” 李建东表示,由于制造业信息化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施信息化不仅需要计算机技术人才,而且还需要管理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工艺,又懂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普遍缺乏复合型人才,使企业在决策和实施时缺少‘主帅’。”

“虽然越来越多的ERP企业已经为国内制造企业量身定制了相应的系统解决方案,可是严重的的人才紧缺问题却让这些ERP系统难以真正的落地。从某种层面上说,抛开ERP产品本身等因素,人才问题是造成众多ERP实施失败的一个潜在原因。”李建东认为。

“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企业与教育机构以及软件厂商的共同努力。” 李建东认为。目前,DCMS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了实验基地,致力于培养ERP复合人才。“借助这种与高校合作的模式,希望摸索出一条可以实现软件厂商、高校、企业等多方互动,搭起一条人才的绿色供应链。”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