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的遗憾 给DC新品泼些冷水

互联网 | 编辑: 2004-03-10 00:0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万众瞩目的PMA2004已经拉上了帷幕,短短几天的展览每天都有大量的新机型发布,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在这华丽的背后,我们还是看到了些许失望。

指标升了但效果却打了折扣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是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作为数码相机来说,一款优秀的产品的开发时间是非常长久的,绝对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当厂商们开发出一款成功的机型的时候,往往就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因为往往那些具有成为系列的机身在镜头方面都具有优秀的品质和出色的潜力,甚至可以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需要,而且光学镜头的发展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要取得突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相反的,反倒是数码相机内部的电子方面,还有着很大的改进余地,而且这样的改动往往比较容易实现,而且对于相机本身性能的提升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我们现在看到很大的升级换代大多都是集中在电气方面。如果是电气以及光学方面都换了,那么厂商们大多也都会以另外的型号来取名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用户们一般都不会感到太意外,只是某些太过经典的型号,用户往往对其后续型号抱有很大期望,但是当新品出来并没有太多改动的时候,失望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遗憾之二:指标提升了但效果却打了折扣

高像素、大变焦可谓是现在消费类数码相机发展的趋势之一,从本届PMA大展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趋势,800万像素已经开始大量涌现,入门级已经变成了300万像素,很多的轻薄机型甚至都装上了500万像素的传感器。而光学变焦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大,10倍以上的超大变焦产品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而最基本的产品都配置了3倍的光学变焦,4-7倍的变焦更是比比皆是。但是这些指标的提升除了带来更多的卖点以增加销量外,很有可能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噪点、紫边等等严重影响成像质量的东西,如果处理不好,这些指标的提升只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烦恼。比如大家广为关注的800万像素产品,在产品没有发布的初期,一些被公开的拍摄样张画质就被很多网友所指责。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倒是非常容易让人们把画质不佳和那曾经是最大亮点的800万像素联系起来:目前大多数的800万像素数码相机的CCD面积仍然是2/3英寸,在不改变传感器面积的情况下生生地增加到800万像素,像素相比500万像素时提升了足有60%,这当然会降低信噪比,当在高感光度的情况下,相应地减少了通光量,造成噪点更加显著。在消费级相机上面厂商也不可能不计成本地采用很高级的芯片来缓解这些问题,因此最终造成了对最终效果的一定负面影  响——实际上,在国外一些权威的摄影站点上面,对某800万像素机型的拍摄效果评价的确不是非常高。

在大变焦方面用户更是感受颇深,最开始的一些大变焦机器都存在着紫边现象严重的问题,甚至某些机型更是以此闻名。一味地追求更大的变焦能力而忽略镜头的品质是得不偿失的,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所以厂商们也开始逐渐地在采取措施,虽然做不到完全的避免,但是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起码已经比较容易地让人们接受了。

我们一再强调数码相机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最终的成像效果,就算一些“噱头”再花哨,如果影响了这个最重要的基本出发点,那么我们认为那还是不可取的,孰轻孰重我们必须有所把握!

遗憾之三:新技术不少但是更多的却是技术垄断

新技术必须走出实验室,大量应用在商品上面才能体现出价值,在PMA大展上面,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厂商们正努力将一些能够有效提升成像质量的新技术应用到最终的商品上面,比如宝丽来(Polaroid)的x530,它采用了对大多数用户来说还显得陌生的Foveon X3传感器,不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它对于我们的用户来说仍然是显得那么可望而不可及,何况只有宝丽来一家的支持,X3传感器在消费级数码相机上面的应用仍然显得坎坷;又比如Pixology与TI(德州仪器)的内置新型防红眼技术等等,离真正实用仍需要一定时间。一些已经实用化的技术,比如各种新型的传感器以及防抖动技术等等,往往只能在开发厂商自身的产品上才能看见,诸如索尼最新开发的4色CCD技术,富士独特的SuperCCD技术,柯尼卡美能达的AS防抖动系统等等。

技术的壁垒往往令人无奈,对于这样的局面我们也无话可说,这也引出来下面一个遗憾。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