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坟新时尚 纸iPhone、iPad热卖
清明到来,墓地经济、祭祀用品、殡葬乱象等话题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然而红红火火的节日经济是否有助于发扬节日文化?纸iPhone、iPad热卖,是走味的祭祀还是新习俗?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发扬?有待深思。
纸iPhone、iPad热卖 走味的祭祀还是新习俗?
祭祀一直以来都是清明节的重大内容,这一传统习俗绵延千年,至今盛行不衰。清明扫墓、祭拜祖先,蕴含着人们对先人的缅怀追思,同时慎终追远、教育后人,增强后代的家庭荣誉感、家庭责任感及社会责任感,是清明极具象征意义的纪念活动。
祭拜祖先的传统方式之一便是给祖先烧冥币、纸金元宝。现在市场上祭祀用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呼应现世的纸LV包、奔驰宝马、别墅等祭祀产品层出不穷,今年更出现了纸iPhone、iPad这样时髦的科技产品,令人嘘唏感叹之余不由反思,这算是一种新习俗还是走味的祭祀?
由纸iPhone、iPad热卖可见某些地区烧纸钱等传统祭扫方式还是很流行,甚至出现攀比的恶俗现象,攀比谁家的坟墓气派,谁家墓前堆放的鞭炮多、谁家烧的“房子”大……有学者指出,这种行为不仅毫无意义,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这种低俗的风气、走味的祭祀应加以坚决抵制。
许多网友也认为,在提倡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的今天,烧纸钱这种祭祀方式已经不合时宜。政府一再向民众倡导清明期间文明祭扫,希望祭扫者用鲜花代替焚烧纸钱,只要心中有清明,鲜花最表哀思。
除了呼吁人们改变不良祭祀方式之外,政府还鼓励人们参与新兴环保祭祀方式,如网上祭扫、公祭、海葬、树葬等,这些新兴祭祀方式和殡葬形式已渐渐被人们接受。在网上建立档案,鼠标轻点,即可向先人敬献鲜花,即使身处不同地方,也能和亲人朋友共同拜祭,这也不失为一种文明科学的祭拜方式。
天价墓地、殡葬暴利被热炒 节日文化受冷落
每年清明节期间,天价墓地、殡葬业暴利等消息满天飞,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事关经济民生,民众自然反应敏锐。然而,造成这些乱象原因有许多,土地资源有限性和稀缺性、市场经济作用、市场行为不规范等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市场整顿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墓地资源的有效性及市场经济的作用,影响着殡葬业的发展。媒体把焦点过多集中在殡葬业乱象上,虽然可以对负面现象起到监督作用,但同时也会起到示范的反作用。当商家看到大量殡葬业乱象的报道,发现既然殡葬市场如此有利可图,人人都不自律,为何我要自律?马克思曾说过:“只要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家就敢铤而走险。”更何况是面对暴利的诱惑,多少商家能够禁受得住?所以我们不宜过多炒作殡葬业乱象,令清明节过度商业化,让浓浓的商业色彩淹没了本该追思亲人、敬贤怀德的情怀。
另一方面,殡葬业现状如此混乱不堪,与国人传统丧葬和祭拜习俗有关。市场经济,有市才有价。正因为国人入土为安的丧葬观念极重,商家才有了有利可乘的机会。然而,现在全球人口已经突破70亿,土地资源却有限,活人居住空间尚且不够,墓地资源水涨船高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当人们改变观念,移风易俗,接受新的殡葬方式,比如海葬、树葬等环保方式时,墓地经济或许就会逐渐消失。
节日经济遭热炒,传统节日文化却很少能引人关注。让更多中国人了解清明节的本来面目,看到它所寓意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摒弃陋习,淡化铜臭味,让献花、植树、“天堂信箱”、网上祭奠这些文明祭奠方式取代“攀比烧钱”的恶俗,这也是人们应该关注的方面。
八成90后不知清明节来历 传统文化应如何传承?
曾有媒体报道称,八成90后不知道清明节来历,过半白领只知放假不知节日意义,引起人们对清明节文化传承问题的关注。
民俗专家一致认为,清明节传统文化内涵是缅怀先人、表达哀思,并且慎终追远,让后世懂得道德敦厚和感念祖德的道理,让活着的人在追思中感悟并传承个体、家庭乃至民族的优良文化。
“清明不只是扫墓祭拜,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知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当这些民俗消失殆尽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消亡。”
冯骥才表示,国家舍弃3天的GDP,而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增补为法定节日,不是件小事。他说,当前有不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节日文化内涵。因此在平常的节日里,生活也是空空荡荡、无事可做。久而久之,传统节日便退化为普通的假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据了解,韩国的端午节至今仍保留着荡秋千等传统,日本的樱花节也必须穿和服。而中国人在清明节,除了扫墓祭拜,却并不清楚在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当这些民俗消失殆尽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消亡。”冯骥才希望,让大众特别是年轻人集体认同清明节的文化精神,才是对这一法定节日的最好尊重。
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各专家学者建言建议众多。有学者认为,应让大家重视清明节,因为过清明是一个对传统习俗温习和体验的过程,能让活着的人在追思中感悟并传承个体、家庭乃至民族的优良文化。更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从小培养孩子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普世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