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信息化建设新机遇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7-01-12 15:00:00转载

洪黎明

促进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经济工作具体部署上,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注重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社会和谐,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专家指出,我国经济工作向“又好又快”迈进,在提升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更加切实和紧迫的要求,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在这些领域发挥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作用。因此,2007年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将面临新的巨大机遇。

增长方式转变 急需信息化支撑

2006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高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良好局面,但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和风险还很多。2007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重要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又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力求取得实际成效。专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应用得日益广泛深入,信息化建设将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透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拟定的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约为8%。这在一些专家看来,中央传递的信号是,经济发展要实现“又好又快”,将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并非越快越好。如果资源供给不能和经济增长的高速度相一致,就会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目前的宏观调控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防止经济增长过度加快。他认为,“将‘好’放在‘快’前,这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大亮点,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将更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注重质量和效益。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更加注重科学发展的轨道。”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指出,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产能过剩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潜在的产能过剩仍不容忽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从2005年开始显现,2006年日益凸显,而今年可能进一步加剧。马凯介绍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对11个行业生产能力调查汇总的结果显示,目前产能过剩的情况严重。例如,2004年底,我国钢铁行业的生产能力为4.2亿吨,加上2006年实现的5000万吨,总产能已达到4.7亿吨,更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在建、拟建的,加在一起,我国钢铁产能将达到6亿吨。而目前市场需求仅为3.5亿吨左右。铜冶炼行业目前全国在建、拟建总能力为205万吨,2007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的能力,远远超过国内铜精矿预计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铜精矿的可供量。此外,铁合金、电石、水泥、电力、煤炭、纺织等行业也有潜在产能过剩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调查显示,上述行业在总量过剩的同时,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很突出。

部门行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带来的产能过剩,造成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行业产品价格大幅回落,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产成品库存增加较多。2006年前10个月,钢铁行业利润增幅为11.2%,比上年回落52.2个百分点;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滑60.6%。同时专家也指出,产能过剩是推动结构调整的机遇,应在此情况下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等的优势,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鼓励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二是发展服务业;第三就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降低工业化的成本。他强调,应让信息产业能够渗透到各个部门,改造这些部门,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特别是交易成本。

新农村建设 呼唤信息网络覆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路、电、信将逐步通到农民家。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从实践来看,信息技术在实现农村信息网络覆盖、信息服务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各种信息手段多管齐下,将对现代农业、现代农村建设起到关键性作用。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玉香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农业信息化非常关键,信息化不仅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实际上对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也是非常关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包括文化观念,因此要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局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建设现代农业,信息化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农村通信发展目标为“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信息产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开通剩余2万多个未通村的电话,进一步提高电话普及率和信息化水平。在已通电话的行政村,增加农村电话用户数,同时为农村地区提供上网条件。

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通过农业专家系统学会现代化耕种技术,通过村务管理系统实现村务公开,信息化正一点一滴地改变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任务主要是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市场竞争力,农民的收入等),从现在开始则主要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即不仅要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还要同时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即培养新型农民,解决农村的建设即和谐发展问题。农业信息化通过整合现有信息通信服务资源,填补城乡数字鸿沟,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社会生活的状况、方式与观念。在农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以企业为实施主体,并依托农企农协,吸收软件企业等,共同承担信息化建设运营任务。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农村科普缺乏服务的劣势,另一方面克服对农村无偿援助不可持续的缺点。

专家指出,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农业信息化离不开通信业的大力支持。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对于通信业来说也是广大的发展空间。关键是促使农村信息网络覆盖面的扩大,当前就是对农村信息进村的网络覆盖面不够。我国目前有20多个专业网和国家门户网站,乡镇服务站有计算机可以上网的有1.7万个,占乡镇总数的40%。整个覆盖全国的农业系统信息网络已经建成一定规模,但是覆盖面还不够广,而且农业信息资源还很缺乏。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

和谐社会构建 期待数字鸿沟弥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要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抓紧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形式多样和价格合理的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收入阶层来说,多种多样的信息通信手段是最公平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5%的可能性比较大。中央确定的目标之所以比较低,实际上是传递了要更加重视经济增长质量的信号,推动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要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我们的整个生活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思想贯穿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整个战略。在社会转型阶段,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信息化可使构建和谐社会进程更公正、透明、顺畅。在社保、医疗、教育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领域,信息化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系统整合力促“五险合一”。社会保障是一项大工程,涉及政府部门多,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幸福。目前,我国社保制度主要指的就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同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除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内部林林总总的机构之外,社保还与医疗机构、民政、公安、计划生育等部门密切相关。中国生产力学会副秘书长刘作舟对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表示担忧。中国的基尼系数2000年为0.458,2004年接近0.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并以每年0.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升,中国贫富差距未来10年还将继续拉大。与社保相伴而来的是社保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信息化是支撑业务运行的核心生产力之一。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医院及劳动保障局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医保和养老单独的险种其实已经在许多地方及城市初步实现了信息化,各地在劳动保障部推出的核心平台基础上都进行了自己的研发,实现了本地单独险种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引发教育革命。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中,信息技术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入依然严重不足。而在今天的课堂上,教师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数字医院解决就医难题。从一些医院的实践经验来看,配合医院管理体制的重新规范以及业务流程的重组,信息化对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单病种限价管理对一些常见病种的收费价格进行统一规定,再用信息系统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平均就诊费用。同时,医院与医院、医院和下属的卫生站之间的患者信息是互通的,为病人建立的健康档案无论在医院还是在卫生站,都可以被医生方便地查到,使患者可以放心到社区就诊。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