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前瞻:第六代垂直记录是极限吗?
和固态硬盘不同,这么多年以来不断推进机械硬盘成长的就是容量,当然也有为追求吞吐量而设计的高性能产品,但那始终不是机械硬盘的优势。其实稍有观察的朋友就会发现近两年机械硬盘的容量增速已经显著放缓,从2009年2TB、2010年3TB以及2011年的4TB,而5TB你要到明年才会看到。这其中的因素不言而喻,垂直记录技术的发展已经接近终点,尽管硬盘厂商仍在尽力挖掘它的潜力。
2010年年底日立发布首款单碟500GB的2.5英寸硬盘,宣告进入第六代垂直记录技术时代,该时代的特点是磁记录密度达到每平方英寸620Gb左右。但第六代垂直记录的普及进程比较缓慢,3.5英寸硬盘艰难地攀升至单碟1TB时代,但是4TB硬盘至今还停留在单碟800GB的水平上。
根据此前IHS iSuppli的统计,2011年硬盘的记录密度水平在每平方英寸744Gb上,而2012年也只能达到780Gb,到了2013年则会进一步增加至900Gb,而到2016年这个数值可以达到1.8Tb,年复合增长率为19%,这两年是增长速度最缓慢的时刻,垂直记录技术发展遭遇严重瓶颈。
硬盘记录密度增长走势
本以为第六代垂直记录技术的下一站便是传说中的热辅助磁记录技术(HAMR或TAMR),但是第七代垂直记录技术又来了。昭和电工将在明年量产第七代垂直记录技术盘片,可以实现2.5英寸单碟650GB的水平,甚至到2014年、2015年还会有单碟750GB、1TB的盘片。当然如果真能实现1TB的2.5寸盘片那可能已经属于第八代垂直记录技术了。
垂直记录技术未来增长趋势
第七代垂直记录技术对3.5英寸硬盘的意义在于可以实现三碟装4TB硬盘、四碟装5TB硬盘等等,不过具体的实施依然要看稳定性以及良品率等因素。不过这种对现有技术的挖掘并不能缓解磁记录增长缓慢的现状。
其实对技术的讨论永无止境,或者说今年西部数据完成对日立环球存储的收购以及东芝重返消费级3.5英寸硬盘市场,以及洪水之后的硬盘价格走势都可以写上几千字。今天我们不去过多讨论这些问题,我们把视野放宽,来看看从应用角度,机械硬盘的发展趋势和硬盘厂商扮演的角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