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M到电商 微信:开启腾讯全新时代

PChome | 编辑: 李可人 2013-02-17 06:30:00原创 一键看全文

微信,同企鹅的大多数产品一样,也并不是企鹅最先想到的点子。大家知道,黑莓平台上有个叫BlackBerry Messenger。该应用可以非常迅即的与好友进行文字、表情等即时讯息的交流,以及分享图片、音乐、视频等文件。

腾讯微信发展史

作为国内即时通讯领域最大的垄断者,坐拥近8亿QQ注册用户和近2亿QQ同时在线用户的腾讯,自然不会对这一市场的变化无动于衷。在Talkbox发布后仅三天,腾讯发布首款微信客户端。

当然,其实早在2010年10月,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便开始在团队经理张小龙的带领下,开始着手微信的开发。张小龙此前曾经开发过Foxmail和QQ邮箱等颇受业界好评的产品。而这一次,微信成为张小龙又一个得意的产品。

2011年1月21日,微信发布针对iPhone用户的1.0测试版。该版本支持通过QQ号来导入现有的联系人资料,但由于仅有即时通讯、分享照片和更换头像等简单功能,因此并不为外界所看好。

微信1.0测试版截图(取自腾讯微信官网)

在随后1.1、1.2和1.3三个测试版中,微信逐渐增加了对手机通讯录的读取、与腾讯微博私信的互通以及多人会话功能的支持,截至2011年4月底,腾讯微信获得了四五百万注册用户。

2011年5月10日,微信发布了2.0版本,该版本新增了Talkbox那样的语音对讲功能。该功能的加入,使得微信的用户群第一次有了显著增长。

微信2.0截图(取自腾讯微信官网)

而从2.1和2.2,再到2.5版本中对视频信息的支持以及“查看附近的人”这一功能的加入,再一次引爆了微信用户的增长点,此时微信用户已达1500万。

微信2.5截图(取自腾讯微信官网)

用户通过该功能可以轻松找到身边同样试用微信的用户,使得微信这样一个以熟人间通讯为主的软件兼具了同陌生人进行社交的功能,也就是说,微信自此以后再也不是单纯的即时通讯软件,而更多的开始朝向社交类应用发展。

2011年国庆当日,微信发布3.0版本,该版本加入了现在广为大家所知的“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增加了对繁体中文语言界面的支持,并增加港、澳、台、美、日五个地区的用户绑定手机号。

微信3.0截图(取自腾讯微信官网)

“摇一摇”功能极具创造性和趣味性,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微信的社交属性,而漂流瓶则是整合了QQ邮箱的相关功能。新增的繁体中文界面以及对五个地区手机号码绑定的支持,则意味着微信开始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

微信3.0截图(取自腾讯微信官网)

从微信3.1到3.5,微信先后增加了英文界面,以及支持全球超过100个国家的短信注册。这进一步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用户使用微信这一服务。截至2011年底,微信的用户数已经达到5000万。

2012年3月,微信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4月19日,微信发布4.0版本。这一版本增加了类似Path和Instagram一样的相册功能,并且可以把相册分享到朋友圈。微信朋友圈的推出进一步增加了微信的用户粘度。根据微信团队最新监测的数据显示,微信朋友圈每天的发帖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微博最鼎盛的时刻。同时,为了更加有利于微信的国际化,从4.0版开始,微信的官方英文名称被定为Wechat。

微信4.0截图(取自腾讯微信官网)

2012年7月19日,微信4.2版本增加了视频聊天插件,并发布网页版微信界面。从此,微信不单单是一款社交化的手机即时通讯客户端,还把触角伸向了桌面领域。而视频聊天插件的推出,在为用户提供免费视频语音通话的同时,更是被认为将会使运营商“颗粒无收”,甚至有人认为微信将使腾讯成为第四大运营商。

微信4.2截图(取自腾讯微信官网)

2012年9月5日,微信4.3版本增加了摇一摇传图功能,该功能可以方便的把图片从电脑传送到手机上。这一版本还新增了语音搜索功能,并且支持解绑手机号码和QQ号,进一步增强了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把控。

微信4.3截图(取自腾讯微信官网)

2012年9月17日,腾讯微信团队发布消息称微信用户数突破2亿。而仅仅过去不到4个月,2013年1月15日深夜,腾讯微信团队在微博上宣布,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从2011年1月21日,到2013年1月15日,不到两年的时间,微信便获得了超过3亿用户。这一成就的取得毫无疑问值得整个团队骄傲。

腾讯微信用户突破3亿

2013年2月5日,微信发布4.5版。这一版本支持实时对讲和多人实时语音聊天,并进一步丰富了“摇一摇”和二维码的功能,支持对聊天记录进行搜索、保存和迁移。同时,微信4.5还加入了语音提醒和根据对方发来的位置进行导航的功能。从中可以看到微信将进一步整合腾讯内部资源,并可能会模仿siri,往人工秘书方向发展。

微信4.5截图(取自腾讯微信官网)

从微信的版本更新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微信每一个重大版本的更新,都精确的把握住了用户的需求点,这些显然不可能只靠开发产品前的简单设计规划,更多的需要产品负责人对当前用户需求敏锐而又准确的把握和感知。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