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缆修复背后的技术关键:安全与成本

互联网 | 编辑: 张蓉 2007-02-06 09:01: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修、租同步进行

网络安全和成本、效率是一个相互制约的两极。因此,网络建设时需要综合衡量三者,以求在安全、效率与成本找一个平衡点。

2006年12月26日晚,受台湾强震影响,中美海缆、亚太1号等至少6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发生中断,造成我国大陆至台湾地区、美国、欧洲等方向的通信线路大量中断,互联网大面积瘫痪,国际互联网访问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海缆的中断事件严峻地考验了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通信应急能力,同时也暴露出我国通信网络的一些固有漏洞。

历时1个月之久,海缆已经陆续修复完毕,网络正常运行,回过头来再看看其修复的过程,进一步思考电信网络的安全机制、网络建设规划的合理性以及电信运营商的应急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修、租同步进行

面对这种突发事件,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联手启动了通信应急预案,查勘因地震造成的国际海缆受损情况,并积极修复,采取措施保障通信。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一方面通过迂回路由、备份路由等暂时解决问题,力求部分恢复国际通信的畅通;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光缆的修复工作,尽早恢复通信能力。

赛迪顾问电信咨询师绎明宇指出,检测断网的过场是十分耗时的,因此电信运营企业需要做两手准备,在修复的过程中,电信运营企业应当使用租用其他迂回海缆、陆地网络或者卫星通信等备用资源的多种形式,保障基本通信。

此次受海缆事件影响较大的广东电信某地市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海缆的抢修队伍是以国为单位的,在抢修过程中则借助了相当数量的外部专业海缆施工和维修船舶抢修队伍和人员。同时,抢修使用了专用的船只以及专用的仪器(包括大量的机器人)、专用的修复的工具。中国网通综合部总经理赵中新说,在断网期间,中国网通采取了转接第三国及地区陆缆、卫星的方法,配合当前未被损坏的地震海域的海缆。

在保障自己通信畅通的同时,中国电信为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运营商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崇明-香港、崇明-汕头经转恢复电路,总计超过20G。在海缆恢复后,不少运营商将临时租用的崇明-香港恢复通道转为长期租用。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3 页123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