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家3D“照相馆”在光谷开始投入商业化运作,据了解,这是全国第三家类似的照相馆。“3D记梦馆”年轻的项目负责人杨博智表示,年内,有望在全国开设50家加盟店。
规模产业化也许还比较遥远,3D打印技术已在光谷找到了一条变现通道。不久前,一家3D“照相馆”在光谷开始投入商业化运作,据了解,这是全国第三家类似的照相馆。
“3D记梦馆”年轻的项目负责人杨博智表示,年内,有望在全国开设50家加盟店。
一个月消化全年订单计划
一个月消化全年订单计划
昨日,在光谷一处民房内,杨博智和他的伙伴们忙得不亦乐乎,“一个月就消化了我们预计全年的量”。
一位工作人员正手提一台专业扫描仪,匀速围绕人体扫描,一边的电脑上,被扫描者的三维数据实时输入,生成立体模拟图,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其实,最快的速度可以达到30秒”。
在这里完成系列技术处理后,工作室会将数据远程传送到制造中心,3D打印机就可“印”出各式造型的人体雕像,“本来5个小时就可以拿到一个‘全身照’,但是,订的人太多,现在起码要等两周”。
杨博智和他的年轻团队都未曾预料,这个小小的技术会带来这么火爆的效果。
自今年3月开业后,每天能接到上百个订单。有年轻情侣,也有30-45岁的中产消费者希望有个新体验,还有不少单位邀请工作室上门“拍照”,制作企业礼品赠送。至于汽车展销、楼盘开业等庆典活动,也请他们去营造时尚氛围。
如今,杨博智与数十家国内各类景区联系合作事宜,“每天平均接到50多个咨询电话,都是要加盟的”。
不少哈尔滨、三亚、昆明等地的企业老板出差、旅游,还特意到工作室,“拍”个半身像,准备放书桌上。
据悉,到目前为止,武汉、北京、西安、杭州、上海等国内城市,均出现同类商业模式,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支撑“照相馆” 国内3D打印技术待完善
支撑“照相馆” 国内3D打印技术待完善
照相馆这么火爆,是否能带动武汉3D打印产业的发展?杨博智觉得,恐怕没有这么乐观。
目前,“3D记梦馆”使用的是美国一家企业的进口设备,“我们也考察过国内的3D打印装置,但是没有办法放心使用”。
首先,国内企业多半卖的是设备,而不是解决方案。“我们都不是开工厂的,而这些设备比较专业。我们买高科技东西就是要解决某个问题,需要配套的材料,需要与现有的电脑软件兼容等等”。
此外,国内设备的扫描精度仍然不够,“国内设备方便扫描静物,扫一个人体需要半个小时,但是,你不能让客户坐着半个小时不动吧,就算人能不动,那扫描宠物该怎么办?国外设备就可以做到30秒完成,精度达到0.1毫米”。
国外设备在“打印”时,可以同时上色,而国内设备大多只能做出材料的原色,如石膏粉末材料做出白色人像,而金属材料做出就只能是金属色的。“国内有企业告诉我,这种一边打印、一边上色的喷头是国外的专利技术,我们的企业就是想做也比较麻烦”。
更何况,这些“照相馆”使用的材料多半需要国外进口。
指着一个高10厘米的人偶雕像,杨博智告诉记者:“尽管我们努力控制成本,但该尺寸雕像市场售价仍然在2000元左右。”
国内3D开发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单单是做出能“打印”东西的设备,还要能解决细致等诸多问题,才方便衔接、开发民用市场。
将梦想“打印”成现实
我市着手编制规划扶持培育
将梦想“打印”成现实
衣服、鞋子、瓷器、桌子、汽车、飞机,只要你看到的,甚至只要你想到的,都能通过它变成现实。
它不是童话故事里的阿拉丁神灯,也不是机器猫的百宝袋,而是一台3D打印机。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先在电脑里建立所需物体的模型,然后把模型分成很多层的结构,用一个机器取一些原材料——现在来说一般是金属和塑料,机器把材料融化,再和喷墨打印机一样,将融化的材料用喷嘴喷出,打印出结构的第一层。然后是第二层、第三层……每一层逐渐叠加,当所有层都打完时,你需要的物体就出现了。
与传统的制造物体的方式相比,没有冗长而又昂贵的模具制造过程,也不需要规模化的生产场地,甚至在家里就能够轻松完成。
这些更像是出现在科幻片中的场景,虽然还不是现实,但是正在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样一种新的制造物体的方式,有可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当3D打印机能够打印飞机、汽车、鞋子和衣服的新闻开始频频出现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上时,这个看起来高深莫测的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
严格来讲,3D打印不算是新兴行业,最初的技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它发端于美国军方的快速成型技术,与传统成型方法截然不同,它通过电脑创建的三维设计图将材料分层“打印”叠加,最终整体成形,因而也被称为“增材制造”技术。
早年清华机械系颜永年教授在日本开会时了解到快速成型技术,回国后便四处搜集资料,组织研讨会。之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时称华中理工)、西安交大等高校便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并催生相关企业。
这就如同投下了一粒粒种子,许多年之后快速成型技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也得益于此,从而也就决定了中国3D打印企业的基因——高校背景。
1991年,湖北武汉,由著名机械制造专家黄树槐牵头成立了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中心,研发基于纸材料的“立体打印机”。
1994年,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立体打印机”诞生于该中心。次年,该中心成立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转化3D打印技术。
目前,快速制造中心已从最初的不到10人发展到100多人,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最大的研发团队之一,史玉升就是中心现在的负责人。
在过去的22年里,中心先后研制出多款3D打印机。2000年,该中心研发出0.4米×0.4米工作面的基于粉末床的快速制造装备;2003年,扩大到0.5米×0.5米,超过了当时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美国3D Systems公司;2005年以后,工作面达到1米×1米以上;2011年,工作面达到1.2米×1.2米,被誉为全球最大3D打印机。
然而,用全球的眼光来看,国内3D打印产业,包括武汉企业在内,似乎仍没“长大”。
据美国消费者电子协会发布的报告称,2011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为17亿美元,而2012年英国螺丝机械市场规模就超过10.57亿美元。
另有数据显示,目前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两大3D打印机制造巨头Stratasys和3D Systems2011年营收分别仅为1.7亿美元和2.9亿美元。而同年苹果CEO蒂姆库克的薪资福利就高达3.8亿美元。
再看武汉企业,从2000年至今,武汉滨湖共卖出200多台3D打印设备,单价在100万左右,提供了上万次“打印”服务,每年销售额增长约为15%。
武汉3D产业要在技术紧跟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跨越。
近期,中国首个3D打印工业园落户武汉未来科技城。该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导,规划首期用地500亩。
据史玉升透露,“我们正在光谷选址,准备建一个大型快速制造中心,集打印设备制造、产品加工服务和材料制造于一体,以适应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部门正针对3D打印产业,进行摸底调查,拟着手编制规划并予以扶持培育。
武汉3D打印
年产值近亿元
“武汉从事3D打印设备、材料制造的企业,只有华中科大旗下的滨湖机电一家,一年卖二三十台机器,加上一些做下游服务的公司,比如3D照相,产值应该不会超过1个亿。”昨日,华中科技大学3D打印研究团队成员魏青松向本报介绍武汉3D产业现状。
全国相关企业仅20余家
“目前,国内这一领域也比较落后,去年我们开3D打印全国年会,总共也就来了20多家企业。”魏青松介绍,在国内,清华大学、华中科大、西安交大等少数几所高校在3D打印研究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比如华中科大在激光烧结的工艺方面全球领先,大尺寸的打印甚至超过国外”。
国内大部分从事3D打印设备制造的企业,都有高校背景。
有着30年的发展历史,全球的3D打印产业市场规模只有区区17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更是不超过10亿人民币。
资料显示,今年,全球3D打印行业产品与服务收入可达21亿美元,到2019年,将达60亿美元。
为什么一项具有革命意义、理应有爆炸性增长的发明,市场规模如此之小?
魏青松解释,目前,3D打印技术成熟度不够,打印精度不够高,能使用的材料有限,成本也降不下来,因此只能应用在比较少数的领域里。
武汉3D打印
应与现有产业结合
许多国家之所以都把3D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不惜投入重金,就在于它必将彻底改变世界。“现在美国最前沿的技术,可以打印细胞。” “目前,用3D打印做一台汽车,成本要比传统方式更高。”魏青松介绍,“因此,这项技术往往用于前期产品设计和验证,可以省下不少成本。国内很多汽车厂都在用。”
他表示,短期之内,用3D打印替代传统制造方法不现实。精度更高、材料更多元、成本更低,是3D打印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武汉发展3D产业,应与汽车、装备制造、生物等现有支柱产业结合。但民用化的前途,更加无可限量。
“就拿牙齿来说,以前做一颗假牙要两三个月,现在两三天就好了。有多少人需要假牙啊,这个市场之大,可以想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