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
2007年1月初,一位北京网络“枪手”接到了某企业的一项特殊使命,要求他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观点性文章,明确第三方平台中QQ号交易是否正当。
该“枪手”乃是业内资深人士,一向以观点独到著称,而且文笔更是出色,很快他就写了一篇令企业从领导到普通员工都十分赞许的文章。因论据翔实,有理有据,此稿被视为审判前对业内各种质疑的终结性文章。
这是腾讯与淘宝跨年度口水大战中的一个场景。
2006年11月21日,腾讯向淘宝发出了一封措词严厉的律师函,要求后者采取有效措施,删除所有出售QQ号码和低价销售Q币的页面。腾讯认为,淘宝“卖家”在网上销售QQ号码,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与财产权,而为“卖家”提供发布信息平台的淘宝网则被认为构成共同侵权。
但淘宝并不认为自己侵权,在相关行业法规并不健全和没有办法判定是非的情况下,一场新的口水战不可避免地上演了。
自此,有关Q币冲击人民币,腾讯纵容QQ号盗窃的文章大量出现在公众面前。
一篇误导视听的“软文”
2006年12月31日,腾讯的一个普通员工正在donews上浏览业内新闻,突然间一行文字撑大了他的瞳孔——真假调查:淘宝公关部打击Q币邮件曝光。
该员工马上将该帖发给了公司公关部,腾讯公关部发现帖子中有很多失实内容,但由于只是一个论坛帖,所以并没有当回事。
但第二天,上海某报刊发了与该贴内容一模一样的文章,这篇题为《Q币大盗引发的Q币被盗泛滥,浙江Q币大盗:Q币最好盗》的稿件罗列了大量Q币被盗事件,并以律师之口表明这些事件应该由腾讯负责。
“于是,我们觉得事情比较严重,就此事同上海这家媒体进行了沟通,对方给出的答复是‘所发的报道是以特约作者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那实际上就是一篇某企业发布的软文(广告)。”腾讯公共关系总监宋杨向《IT时代周刊》表示。
有业内人士称,这明显是有人在挑动用户心理,引导公众片面认识,结合11月以来一系列针对腾讯Q币的不利言论和所谓“虚拟货币风波”,相信此帖只不过是淘宝系列攻击行为中的一部分。
淘宝公关经理卢维兴则对这些指责嗤之以鼻,他保证这些都不是淘宝所为,至于谁在幕后操作,他要求记者“去问腾讯”。
此事究竟是谁所为,是淘宝策划的直接攻击竞争对手的行动,还是腾讯自我炒作寻求业界同情,现在无一定论。这也很符合口水战是非难辨的一贯风格,因为口水战的斗争方式都很难让人有据可查。
“招财进宝”百日夭折
2006年对于互联网领域而言可以说是口水大战年:淘宝和拍拍、阿里巴巴和慧聪、百度和搜狐、雅虎和奇虎。口水战此起彼伏,但是像腾讯和淘宝这样持续不断还实属罕见。
2006年5月10日,淘宝推出“招财进宝”服务,因为该服务采取收费策略,所以遭到了大部分卖家的极力反对。
(未完,请翻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