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拍一张清楚的照片,清楚是指一张照片是否正真体现了拍摄者的想法,包括:焦点的选择、主题与背景的关系、曝光的准确、色温的控制。
留住永恒 从风光摄影谈摄影基础入门
上个星期,一则重量级的消息震撼到了笔者,“凤凰古城因遭连绵数日的特大暴雨袭击,不幸被淹”,当时脑中满是还没有去过的遗憾。作为国内最知名的古城之一,凤凰古城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浓浓的人文气息,另外神秘的湘西也是众多人前赴后继前往一探究竟的动力源泉。
烟雨如画 凤凰古城
那几天笔者工作之余除了休息更多的时间是在不断的关注凤凰古城的最新动态和从去过的朋友处获得资讯。身边确实有两个朋友去过,其中一个还带了照相机去的,但可惜的是他并非摄影爱好者,可以说只是初对摄影感兴趣,买了台照相机就当手机一样在拍,从他发过来的片子就能看出些端倪。有手抖拍糊的,当然这在笔者看来还不能算作照片,毕竟拍清晰是首要条件。有些片子做到了清晰却不清楚。
另一种美 凤凰古城夜景
也许有朋友会问清晰和清楚有什么不同。清晰在前文中已经提过了,而笔者所说的清楚是指一张照片是否正真体现了拍摄者拍摄时的想法,包括:焦点的选择、主题与背景的关系、曝光的准确、色温的控制。当然对于有一定摄影基础的人来说这些或许太过入门,而笔者今天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对这些入门级的技巧与那些像我朋友一样还未入门或是准备入门的朋友进行探讨,帮助大家能更好的完成照片的拍摄,不至于出现难得去玩一次、带回来的照片却体现不出特色的尴尬。至于构图是否完美,用光是否艺术那是更高层次的东西,在这就不做讨论了。接下来笔者会分别就这几点做一个浅谈,当然笔者的技术经验还比较有限,如有说的不当之处,希望大家可以指正。
焦点对于拍摄主体的重要性
首先笔者会和大家探讨一下拍照时焦点的选择,在此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两个概念,对焦和景深。对焦就是使被摄主体清晰;景深就是以焦点为基准,前后仍可清晰的范围。
由于景深的缘故,焦点是否落在被摄主体上是照片是否清晰的关键。笔者身边有很多朋友拍照时只是“构图->半按快门合焦->完成拍摄”,并不考虑焦点的问题,这时如果是中心对焦点对焦,且焦点与被摄主体离开焦平面距离差比较大的场合,被摄主体将会出现模糊的现象,就算不是中点对焦而是采用多重对焦让相机自动选择对焦点那也只是碰运气,虽然方便却不一定可靠。从下面的两张示例图可以看出一张照片焦点没有落在被摄主体上而产生了主体模糊的现象(主体变为了衬托,原本背景中的一部分却被突出成了主体),另一张则很好的对被摄主体进行了对焦。
拍摄主体为小路灯,焦点不对,路灯产生模糊
拍摄主体为小路灯,二次构图法拍摄,焦点正确
那要怎样避免焦点位置的不合时宜呢?常用的对焦方案有两种,笔者一般在拍摄照片时多是选择中心对焦点对焦,而后二次构图拍摄。简单的说就是先把相机的中心对焦框对准拍摄主体(如果拍摄主体比较大时可以选择拍摄主体上最需要突出的部分进行对焦,比如人像摄影时可以把焦点落在眼睛上),然后半按快门进行对焦,合焦后保持半按快门从新构图(比如把拍摄主体从画面的中间移向一边),确定构图后按下快门拍摄。这种对焦方式可以适用于大部分场合,之前提到的焦点准确的示例图就是采用了二次构图法进行对焦拍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用的对焦法,通过选择对焦区域对拍摄主体进行对焦。具体步骤是先构图,然后是在保持构图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手动改变对焦区域把对焦点移动到拍摄主体上,接着半按快门对焦,合焦后全按快门完成拍摄。这种对焦方式适用于景深很浅,二次构图会使原本在焦内的拍摄主体离开景深范围的场合,下面的一组示例图就能很好的说明这点。第一张照片采用二次构图法,但是由于景深过浅,焦点出现了偏移,利用选择对焦点就不会出现焦点偏移的情况。
左侧镜头上的“50”标识对焦,由于景深过浅,二次构图法产生焦点偏移
通过选择对焦点改变对焦区域,合焦准确
景深改变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在谈对焦的篇章里,笔者提到一个概念——景深。景深可使焦内清晰焦外模糊(这种模糊称之为虚化),其作用是对主体的衬托、突显拍摄主题。比如主体和背景都清晰的照片,通过背景与主体的呼应突出主题,适合题材:风光片、人文片等。又比如主体清晰背景模糊的照片,通过虚化背景有效的过滤杂乱无章、突出主题,适合人像特写、微距摄影等。
那么我们怎样来控制景深做到随心所欲呢?要做到这点首先需要了解影响景深的三要素:光圈、焦距、焦点所在物体的距离。
1.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反之则景深越深。我们可以看到镜头的光圈值有f/2.8、f/5.6、f/11、f/22等,数值越小相反光圈越大。
2.焦距越长景深越浅、反之则越深。也就是说在光圈相等的情况下焦距越长景深越浅,比如长焦镜头看似光圈比广角镜头小,但实际拍出来的照片景深更浅。
3.焦点所在物体越近景深越浅,越远景深越深。这里所说的焦点所在物体的距离远近是指与相机的距离远近。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拍旅游纪念照时,被摄者距离拍摄者近时,拍摄的照片背景容易出现虚化,而离得较远时,容易拍出整体清晰的照片。 从以下几张对比照片可以看到大光圈与小光圈、广角与长焦、近摄与远摄之间景深的变化。
光圈对于景深的影响 光圈f/1.2
光圈对于景深的影响 光圈f/8
可以看出相同焦距和拍摄距离的前提下,改变光圈值对景深的影响,大光圈是许多花朵出现在了虚化,缩小光圈,这些花有回到了焦内。
焦距对于景深的影响 15mm焦距
焦距对于景深的影响 56mm焦距
虽然拍摄距离相同实际因焦距的变化而产生了不同画面,两张示例图都用了f/4的光圈值,明显焦距更长的一张虚化更明显。
焦点所在物体的距离对于景深的影响 距离相机更近
焦点所在物体的距离对于景深的影响 距离相机更远
笔者先对距离较近的一朵花进行了拍摄,这时背景中的花朵虚化程度更高。之后对较远的花进行了拍摄(焦点所在的花朵实际就是第一张照片中主体上方远处靠右的一朵花),背景的虚化程度明显不如第一张照片。
测光和曝光补偿对于曝光量的改变
大师们尤其是风光摄影师出门搞创作都会带一个专业的测光仪,由此可见准确的曝光,是衡量一张照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作为我们普通的入门摄影者,活用相机的自动测光和曝光补偿功能就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曝光了。
首先说一下何为曝光补偿,就是在相机自动测光的前提下,人为的再去改变曝光量,增加或减少。而相机自动的测光模式一般包含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平均测光三种。最常用的是中央重点测光,可以对焦点及周边一定范围进行测光,给出曝光值,使用此模式可在大部分的场合获得较准确的曝光;点测光可以对焦点所在区域进行测光,有助于拍摄主体的准确曝光;平均测光会对整个画面进行测光,给出一个平均值。但画面明暗对比较强烈的场合,相机测光后的推荐曝光值也未必准确,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曝光补偿来修正相机的推荐曝光值。下面的第一张示例图采用了相机推荐的曝光值拍摄,我们可以发现焦点所在的辣椒模型确实曝光比较准确,但大面积的高光部分(天空)细节损失严重。通过减少曝光量,第二张示例图的天空部分细节就比较好了。
自动测光,天空有些过曝
减0.7EV曝光量,天空层次开始丰富
当然这些也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实际的拍摄需求决定曝光量,比如黄昏、夜晚等,这时准确的曝光是指反映出当时的实际光照情况,而不是一味的保证亮部和暗部的细节。正如下面的两张照片,第一张曝光接近现场实际光照度,但不能很好的反映出黄昏的时间点,通过曝光补偿减少曝光量,获得的照片更有黄昏的味道。
自动测光,真实光照还原准确,但缺乏黄昏的气氛
减2EV曝光量,同时提高了一些色温,暗部细节损失换来了夕阳的感觉
白平衡的作用不仅限于还原色彩
白平衡的基本概念就是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成白色。是不是觉得这句话有问题,白色自然是白色,但是在有色光的作用下从我们的眼中看到的白色会变成光源的颜色,同理也作用与其他颜色。比如黄昏的时候,物品受到阳光的作用会泛黄。当然白平衡的作用除了还原物体本来颜色以外,还可以通过自定义色温来改变原有的拍摄环境(笔者在谈曝光是已经结合自定义色温拍摄夕阳)。通过下面的一组示例图,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这点,现场实际色温、物体原有色彩、和改变色温对色调的改变。拍摄现场有两种光源,均为冷光源。可以看到第一张示例图接近实际看见的色彩(冷光源的作用下画面有些发青),第二张修正了白平衡的选择,更加准确的还原了物体本身的色彩,而第三张通过手动选择暖色调的色温使现场的冷光源呈现出暖光源的味道。
环境光的真实反映
通过白平衡修正了环境光对物体的影响
人为增加色温,改变环境光
白平衡可分手动、自动和预设三大类。除了最准确的手动以外,自动是最常用一种模式,可以比较准确的保持现场环境实际的色温;另外预设模式里阳光、白灼灯等,可以根据实际环境选择,能有效的还原色彩;而手动则可以随意改变色温,达到改变意境的作用。
总结 以及一些实际拍摄样张
进过对以上四点的探讨,相信大家尤其是初学者对怎样拍摄一张清楚的照片有所了解了,但说来简单的东西做起来也未必简单,能够灵活运用好这几点虽然还到不了大片的地步,但也已能够拍出不一样的照片,这就和武侠小说中的功夫一样,再基本的招数只要运用得当,加上深厚的内力(拍摄经验),一样可以成为克敌制胜的绝学。
至于笔者的那位朋友,相信他以后出去旅游,一定可以发挥他那台还算不错的相机的实力,真正的拍些可以当做回忆的照片。
一些普通的样张
一些普通的样张
一些普通的样张
一些普通的样张
一些普通的样张
一些普通的样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