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一条短信就能支付账单,使用手机也像刷银行卡一样能在自动售货机购买可乐、在车站购买车票、飞机票……近两年,手机支付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日益普遍。
而在我国,在运营商、金融机构、支付平台等各方面推动下,手机支付也正呈星火燎原之势。
那么,手机支付业务在我国是否真能像业界期待的那样快速发展?是否会走向大众化?它的发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本期“e鸣惊人”栏目,特地邀请各方专家来探讨这一业界关注的话题。
话题背景 中国手机支付条件逐渐成熟
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安全……诸多特点让手机支付成为电子商务新亮点——手机支付时代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未来的某一天,人们上街也许将不再需要携带现金、银行卡、信用卡、优惠券、飞机票、火车票、羊城通……它们将统统被手机取代,成为手机功能的一部分!
日前,知名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报告称,未来5年,全世界手机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11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进行支付。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手机用户国,手机支付的各种条件正逐渐成熟。近日,易观国际发布报告称,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从2006年到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40%。此外,用户规模也将在2009年达到8250万人。
运营商、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各方也正密切关注这个即将到来的庞大市场。
第二页拥有超3亿用户的全球最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和由100多家银行组成的全国性支付网络中国银联共同投资了专门从事手机支付的公司来应付这一变革。这家名为“联动优势”的公司在2003年8月起正式向中国银联银行卡的持有人提供服务,目前已经拥有1000万注册用户,业务覆盖面包括飞机票、电影票、戏票、彩票、保险、报刊订阅,手机捐款、教育、缴费、充值等业务。据介绍,联动优势甚至将推出奥运票务支付业务。
中国联通,国内第二大移动运营商同样不敢怠慢。据中国联通广东公司新闻中心主任宋鸿刚介绍,2004年,中国联通联合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神奇宝典”手机钱包。2004年初刚刚成立的上海捷银便是中国联通的合作者之一。与中国移动只有“联动优势”一家合作伙伴不同,联通与超过30家的移动支持企业进行合作。联通的“手机钱包”业务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提供安全认证,手机钱包、银联/银行、联通与客户间的信息传输都实现了一对一的捆绑关系的加密处理,安全级数达到金融级标准。
专家观点
移盟传媒董事长 李杰强:手机支付目前采用优惠券最有效
假设你的口袋中有手机、钱包、钥匙……丢了什么最让你痛苦?根据在日本韩国等地方的调查结果,答案是:手机。
据移盟传媒董事长李杰强介绍,在先进国家,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通信终端,更是信用卡、钥匙、优惠券、会员卡、积分卡、电影票……无线互联网正为手机用户构建一个移动商务圈。日本的统计数据表明,通过手机进行购物和消费的金额已经超过了内容上的收入。
在中国,手机支付的条件日趋成熟。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达5.2亿,普及率达到每百人拥有40部,成为世界上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手机上网用户也已超过1.2亿。同时,无线终端不断升级换代,在硬件上能够应用各种服务,无线传输正向“宽带”发展,我国即将上马的3G将使手机支付在商业上有重大发展,让移动商务的成熟逐步靠近。
第三页李杰强认为,移动商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短信进行推广,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移动支付。手机支付是移动商务全面成熟的标致。由于手机支付牵涉到金融等多个领域,短期内中国难以像日本韩国那样全面实现。他说:“针对目前国内的准手机支付阶段,我们发现采用优惠券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手机屏幕不大,不适合做大量的阅读。但它24小时随身,只要有需要,可以随时随地取出手机使用。我们的观点是在目前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把各种优惠券、消费卡、票据等都集中到手机上,让手机给用户的生活带来很强的便利性、实用性。”
易观国际分析师 宋星:手机支付短期内不会突然增长
易观国际分析师宋星认为,手机支付未来能否大众化要看3G或带宽更高的通信技术应用能否普及,以及用户体验是否能够得到改善。目前可以看到的是,手机支付短期内不会有突然增长,大众化还需要时间。
我国目前的手机支付业务跟互联网支付以及POS(刷银行卡)支付,还存在很大差距,不到一个量级,一年的流量也就只有近百亿的规模,发展潜力还很大。手机支付目前在我国主要还是购买一些非实物的虚拟消费品,比如游戏点卡、软件、网上娱乐服务等;也有一些人通过手机银行进行额度更大一些的支付,如购买数码产品,票务预订等。消费者使用手机支付一般是通过短信、WAP、以及USSD(一种基于GSM网络,可以提供综合性、交互式信息服务的数据业务)和Brew等方式,前两种最普遍。
由于短信有支付额度的限制,因此很多消费无法通过短信支付完成;而手机银行要专门开通,操作也较为复杂,所以用户的体验还不是很好,因此当前手机支付业务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消费者的习惯。如果3G普及了,这个情况会扭转一些。此外,非接触式的手机支付也比较有前景,但是目前产业链还没有形成。除此之外,政策的制约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我国金融监管不允许非银行机构做一些银行的业务,如吸纳储蓄等,这会影响一些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展。当然,从国家金融安全的角度考虑,这种制约也是合理的。至于安全性,可能更多的是对用户心理上的影响,实际上手机支付的安全性目前还没有严重影响手机支付业务。
因为国情的不同,文化的差异,我国和国外在手机支付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在国外,短信支付实际上不多见,而非接触的手机支付方式在有的国家很普遍,但在我国则还没有开始。事实上,我国手机支付处于从简单的短信支付,走向多元化支付的一个过渡阶段,未来的手机支付应该会是一个包含短信支付、电子钱包、手机银行等多种支付方式的一个多样化的阶段。
第四页百纳电信咨询运营商事业部咨询总监 王学恒:手机支付需要法制与技术发展
百纳电信咨询运营商事业部咨询总监王学恒认为,在国内,手机支付要大众化,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手机支付需要以实名制为基础,但中国绝大部分手机用户都是非实名制的预付费用户。以中国移动为例,目前采用“实名制”的后付费全球通用户目前只占中国移动全部客户的20%不到,其余大部分用户都是预付费手机卡用户。
其次,目前互联网上已有相对完善的电子支付规则和平台。但是互联网上的免费模式让用户已经习惯。因此无线互联网上需要缴费的手机支付模式能否被用户接受成为了一个问题。
此外,征信体系的不健全对手机支付的制约可能更大。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征信体系,运营商不得不发展小额、而不是大额的手机支付——比如用手机支付Q币或购买一瓶可乐。因为对于后付费的手机支付用户,这里有一个坏账率的问题。运营商不是银行,它不可能知道每个手机用户的个人信用度,如果坏账率太高,运营商将损失巨大。因此,目前的做法只能是一刀切,只允许用户用手机支付小额度金额。同时,手机支付需要运营商对后端的支付平台进行全程全网的建设,这也需要时间。
最后,手机支付还涉及国家的政策管制。我们都熟悉有线互联网上的支付模式,类似支付宝这种支付平台本身代替了银行“汇款”的部分功能。手机支付也一样需要类似的平台。但类似的平台如果管理不善,可能是“洗钱”,或者资金被挪用。因此国家将出台相关政策如《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允许部分具有资质的支付平台经营此类业务。目前还不敢肯定哪些公司能获得牌照。
总之,手机支付并不单单是运营商或者信产部的问题,它需要与整个国家法制与技术同步发展。
作者:杨章玉 潘敬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