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裁定:点评十大生态杀死产品案例

PChome | 编辑: 王学刚 2014-10-01 05:00:00原创 返回原文

点评十大生态杀死产品案例

生态和产品谁更重要?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没想过,偶尔想过了还是重视产品,有的人甚至知道了也还是把所有的财力、人力、物力都放在产品上。产品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完结了产品本来应有的大好前程。

与以往一样的是,我们邀请的嘉宾仍然是CBSi(中国)终身媒体总编刘克士女士,与笔者一起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我们将一起点评十大失败的计划和产品因无生态的窖状,以示主题结论正确性。笔者是PChome执行总编王学刚。

1、1999年微软的维纳斯计划

王学刚:现在想起来,还是很佩服微软当时的勇气与远见,在没有宽带的大环境下,还能够构想出维纳斯计划。对于电视来说,节目内容是最为核心的东西,但如果没有宽带网络,再好的东西也传不过来。如果现在重推维纳斯计划,硬件将不是问题,但可能会遇到与盒子一样的囧境。15年过去,维纳斯计划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永远是记忆里的一种残缺。它的失败是典型的生态圈不完善所导致的。

当年的微软高调宣布了维纳斯计划

刘克丽:除了没有宽带之外,维纳斯的生态还缺少当时中国广电部有线电视网、电视机制造行业等的支持,所以维纳斯夭折了。

2、2002年第一代平板电脑夭折

王学刚:2002年年底,微软联合宏碁、惠普、技嘉、富士通等电脑厂商发布了平板电脑。在此后的七、八年中,应该说在iPad出现之前的时间里,这种平板电脑形态的产品一直存在,几乎所有的PC厂商都推出了此类的产品,而且产品更新换代了好几次,表现最为积极的应该算是东芝、富士通、ThinkPad、惠普等。电影《天下无贼》里,惠普的平板电脑出尽了风头,在商务和行业领域,平板电脑也确实有它的独家定位。但平板电脑之所以没有大火,主要是两个原因,其一是价格高,因为消费者买得不多,所以产量上不去,成本下不来;其二是Windows就不是给触控操作开发的,再怎么修正从根本上也改变不了这个DNA。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微软推出的平板电脑对于特定人群和行业用户,还是具有一定可用性的,只不过它与现在主流的多点触控平板电脑不一样,应用环境也不同罢了。

曾经出现在电影《天下无贼》里的惠普平板电脑

刘克丽:12年来我一直是第一代平版电脑的使用者,我用了2年Acer产品、10年富士通产品,写出了上千万字的作品,我最有资格评论。之后我也用过苹果的iPad、微软的Surface,都感觉没有这种产品好,当时的单点触控、电子墨水技术等就我的使用体验看来,定会准确,从来不会产生误操作,就这一优点来说是苹果的多点触控iPad、Surface至今无法超越,只可惜当时品牌多,价格贵,推广不够,现在电源坏了都配不上,我很担心我以后没有电脑用了。品牌、价格、市场用户群窄的生态杀死了第一代平版,否则没苹果iPad什么事儿。

3、2006年英特尔的欢跃计划

王学刚:把电脑的使用距离从二英尺扩大到十英尺,这样的想法确实是非常好的。记得我在2006年写关于欢跃的文章时,这样解释欢跃,就是欢快地跳起来,即使用电脑时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感,不再拘泥于电脑桌前。将电脑的使用距离扩大,进而让电脑从书房出来,占领客厅,这确实是很好的想法。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电脑上的应用程序有限,而远距离操作Windows程序的难度可想而知,专用订制的软件、游戏更是少之又少。说到底,还是内容不够丰富。而那时候用于欢跃平台的电脑配置都非常高,从现在看来,这是一种性能浪费。欢跃更像是由技术人员,而不是产品经理设计出的一套系统,用户怎么可能会买账呢?

英特尔当年把欢跃当作与迅驰一样重要的产品进行发布

刘克丽:我看欢跃计划最重要是英特尔犯了一个让用户攒系统的错误,这是让用户自己形成生态,而且攒起来对于发烧友都很难很难,特别是当时电视机各种接口、插口一家一个样,弄了半天都是半成品,英特尔无能为力。

4、3D电视被产业圈抛弃

王学刚:2009年3D电视的热度是从电影《阿凡达》开始的,大家在电影院里看到了立体逼真的3D画面,进而想要在家里也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从2011年开始,3D电视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几乎每一家主流电视厂商都推出了3D电视。效果如何呢?应该说好的3D电视确实可以实现影院级的效果,但价格不菲,而一些便宜货则要在品质上打折扣了。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这个,而是其一片源少,其二看时间长可能产生不适。大家还是觉得偶尔去电影院里看看3D电影过过瘾得了,3D电视不实用,这是消费者的直接感受。而厂商们也很知趣,现在很少见到3D电视的新品发布了。

3D电视的想法很好,但各种实际的困难都没有很好地解决

刘克丽:我记得在2009年3D热时在一次直播中有人问我看好3D电脑屏幕否,我说不看好,我看好一体机。当时3D要带眼镜,我是近视眼,中国有70%的人都有视力问题,不可能带两个眼镜用电脑、看电视,再说2D电视都没啥看的,还带两个眼镜看什么?

5、2011年的团购网站

王学刚:团购最为火热的时候,几乎一天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用团购券来搞定。像广告语“吃饭价格一夜回到十年前”至今仍然让我们印象深刻,但市场经济下,价格是由供销双方来共同决定的,定价并不由得主观确定,说到底,团购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还得有人来买单。商家?团购网站?投资方?甚至还有消费者。应该说团购的覆灭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它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就算当花钱做了广告,那也是要收回成本的,团购网站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生存下去的理由。可以这样说,每一个倒掉的团购网站背后,都有一个冤大头的投资商。

团购基本属于投资商的烧钱游戏

刘克丽:团购实际上是一伙人组织起来拿到批发价,没有门槛,谁都能弄,所以当时异军突起,结果大家竞争都烧钱,没有养成常态的产业生态,最后几乎全军覆灭。

6、2009年的互联产品博客冷却

王学刚:古人们喜欢赋诗做辞,现代人也一样。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为了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个豆腐块,很多人搅尽脑汁。这不是关乎金钱的事情,而是一种荣誉,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更是这样。到了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博客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在上边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不过客观地讲,能够写博客的,也就是固定的一部分人,因为大多数人不想写东西,而且也写不出成段的通顺的话来。博客冷清的主要原因还是受无线互联网产品的冲击。或者说这种冷清是相对的,很多最开始写博客的人,现在还在写,而玩票心态写博客的人,自然就去弄新兴的无线互联网产品了。

能够真正写出像模像样博客的人并不多

刘克丽:爱写东西的人、写评论、写小说的人还在坚持写博客,我就是一个博客的脑残粉,我认为很多人当初开博客是新鲜,还有的人不会写文章以为开了博客就会写了,还有的懒蛋开了博客可以转发别人的文章了。用户生态没有像当初那么火,归于正常。

7、2012年的微博减热

王学刚:微博出现在2009年前后,火热在2011年,但自从2012年开始,热度就开始降低。但不可否认的是,微博在目前来看,还是一个很好的推广平台,它更像是Facebook,而不是Twitter。第一批微博用户是从饭否迁移过来的,2009年7月饭否关闭,习惯了时不时发两条消息互联网人将平台迁移到微博。几家门户网站都建立了微博,新浪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还是取决于其新闻属性,同时也建立在深厚的博客基础上。微博火热了,商机出现了,各种广告、软文纷纷出现,我觉得这个平台被使用过度了,用户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对微博的可信程度产生怀疑。现在的微博还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这是微信所不具备的。现在参与的人员也由原来的北上广一线城市向4-6级城市拓展。大V们话少了,平民们还算活跃,其实也挺好的。

微博作为一个宣传平台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刘克丽:微博没有创新性,和博客一样,发新闻只要发导语就行了,但评论不行。微博也有用户、市场生态的问题,什么最宝贵?时间最宝贵,大家都在抢读者的时间,没有含金量抢不到读者的时间。还有,内容的非官方性会给读者造成很大的障碍,最后只有冷冻。

8、目前个头最大的移动终端电动汽车的推广

王学刚: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汽车是交通工具,还是IT终端。我知道肯定会有人说二者皆是,但如果选择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我相信99%的人还是会选择前者的。因为买汽车就是为了行动更加方便,而不会买一个听音乐、玩游戏的铁房子。不可否认的是,汽车已经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因为它是封闭的,更像一间迷你的屋子,是屋子就要五脏俱全,电子设备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而不足的地方是,这个生态链是概念上可行的,在实际使用中,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道路通信信号不好,触屏操作有安全隐患,语音沟通不顺畅,道路相关数据不透明,交通规则遵守不到位,等等。这些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对汽车IT生态圈产生影响。换句话讲,我们现在还没有奢侈到可以谈汽车电子的时候,先把路修好、车开好吧。如果真的要把车联网做好,国家必须拿出一些政策来,让石油系统、国家电网和通信部门合作做事,这是一切的基础。

开汽车不是玩游戏,涉及的行业和政策太多

刘克丽:已经推广了5年的电动汽车的生态问题在于加电站、快速(5分钟)充电,当加电和加油一样的方便、一样快捷,价格便宜时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9、命运悲怜的WebOS

王学刚:和对Linux的评价一样,WebOS也是个好系统,而且曾经有着更好的前途,可惜毁在了惠普手里。在智能手机刚刚兴趣的时候,WebOS在市场中有着自己一定的份额,但针对开发者的政策不及安卓和苹果,加上Palm也不是一家敢于大胆求变的公司,最终将WebOS卖给了惠普。而惠普则更为保守,买来后在自己手里放置了两年,宣布放弃WebOS。再后来,LG成了接盘侠,WebOS将用于智能电视系统。

WebOS的命苦,不是一般的苦

刘克丽:如果说自己是开放系统,硬件厂商不能用自己的操作系统,诺基亚独占Symbian后死掉,这就是生态的关键。

10、被人遗忘的MID和UMPC

王学刚:这是英特尔的两块试验田,最终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还是应用程序少,体验感不好,用户自然也就少了。应该说初衷是好的,打造一个可以方便移动的互联网设备,随时可以上网,而且比之前的PDA功能更加强大。但包括硬件、软件,合作伙伴等各方面都没有跟上,最终这两类产品还没有火起来就消失了,以至于在今天,很少有人能说起这两个名字。这类产品,输在了产品规划方面,看上去又像是一个工程师和实验室主导的项目。

UMPC和MID纯粹是工程师产品,用户并不买账

刘克丽:设计产品的时候,要有一个生态设计班子。

结束语

失去的已经失去,关键是将来,英特尔推出的“爱迪生(Edison)”会不会吸取教训?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