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C领域,我们已经有几年没看到太多外商制品了,除了美系的Dell、HP这类老牌世界级龙头外,民族企业们已经成功地把大多数外来品牌扫地出门。中国这个世界加工厂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至少在PC这个领域里,我们越……
前言
这些天,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人亦多在尝试“涉足”风卷云涌,一时间群情激昂,好不热闹:3400中国传销客济州拒上岸;吉林网红乐天马特直播毁物;全国抵制日本进口食品。本着莫谈国是的谨慎,我在此不聊大话题,并且出于本职任务所在,有必要将视点牵引至科技板块。然而问题终归是问题。中国的问题,早已到了不得不多多摆上台面公开研究一番的地步了,包括数码IT这一部分,具体到我们这个频道的话,自然是要说说PC的部分。
数码、计算机、smart devices,这些代表着时代最先端的消费品,无论是制造端还是市场消化端,中国都俨然成为了全球第一大重镇,并未在很多大品类和一些特定品类的细分市场上,中国势力已经掌握真正的主导权,他们在本土和海外市场都打败国际品牌,甚至将一些跨国老字号的某些业务收购。
在PC领域,我们已经有几年没看到太多外商制品了,除了美系的Dell、HP这类老牌世界级龙头外,民族企业们已经成功地把大多数外来品牌扫地出门。中国这个世界加工厂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至少在PC这个领域里,我们越来越转向自产自销模式了。
问题,在于我们究竟产了什么,销给了谁?等到过了这互联网阵风,还能剩下什么,回想起什么?
快钱经济本质的延续
本土的PC制造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互联网时代的商机,集体采用了一种在今天大家已习以为常,且认为恰当得不能再恰当的模式——从集团内部剥离一个团队,给它取一个无比贴合gaming定位的新名字并以所谓O2O的思路进行重新的全面营销包裹,最后让它以相对比较“诱人”的价位出售各种贴自家logo的ODM货物。
这令我想起早前的台湾仔们,如果发现某个低门槛市场在一定时期内有利可图,哪怕预估收效不是很大,只要从生意的角度能够确认其安定,那么不论自己在其它领域是多么知名、多么充满格调的企业,也会不假思索地去做些看起来有点low的事情。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不介意“O几个产品”(从ODM厂弄些公共型号来贴牌销售)来赚笔快钱。在消费级数码相机还活着的那几年,不少原本不做相机的台湾大厂就是这么干的。而当明基推出“自拍神器”、其几个老板接受我的采访时,特别强调了他们是“真的要把这件事情做好”“绝不是O一个产品来赚点快钱”的中心思想。可见,这个问题是让制造商们多么地介意。
据说人们在台省可以到公职机关投诉赚快钱的买卖,不知道大陆这边能找谁?
都是华人,大陆这边的商人显然也非常赞同这种投机思路,并且展示出更加令人拍案叫绝的奇妙方略。如前文所述,本土制造商都在采用团队独立的方式来去除集团影响,以新的名字在gaming领域通过售卖低价位ODM货大杀四方。更甚者则不止于此,体量较大的公司会一口气攒出多支这类的独立团队,并给每个团队都冠以一个响亮的、酷炫的、符合本地中低端消费者审美取向和期望值的名字,而每家卖的东西并没本质区别。此可谓广撒网战略,能有一队人马杀出重围就能算大获全胜了。
如此之“大获全胜”,究竟是赢了什么呢?
2016年过半的时候,有人说最令互联网市场尴尬就是产品创新的荒芜。具体到gaming PC也是如此,粉丝消费给互联网经济带来了一种强势的幻觉,而当这个泡沫破碎时,留给人们的恐怕会是虚空。
同质化与单一诉求
在我看来,中国的所谓互联网消费时代,消费者只有两个显著的内在体验:
1. 对营销手段所产生的共鸣;
2. 浓缩于下单瞬间的快感,即所谓“买买买”的快感。
然而现实意义显然更为主要——“性价比”高。
在互联网公司所惯用的饥饿营销、粉丝经济等手段之下,消费者的买帐率着实不俗,但仔细想一想就知道他们花钱的原因根本就不是对品牌的认可和对产品的喜爱,而是单纯的图便宜。大家能够很容易发现这个本质,无论互联网品牌花费多大精力来渲染和增加市场的饥饿感,它的产品终究还是那个难登大雅的便宜货。
所以互联网时代和以往的任何时代并没有显著区别,消费者的一切饥饿感来都自于对低价位的追求。粉丝经济中,粉丝的全部信赖与追逐实际上最终也要落到性价比这个最为现实的实处——一旦他们觉得买贵了,恐怕他们将不再是你的粉丝。
这几年在数码影像圈子里有几个热词,其中一个叫做“黑科技”,特别是当几个镜头副厂推出了高素质的产品后,这个词更是被频繁提及。然而一段时间之后,有些“理智”的朋友把这个描述改成了“堆料”,大意是指这些副厂缺乏真正的设计实力,镜头产品的光学素质提升完全是靠高指标镜片堆砌出来的。以上是个不恰当的比较,和我所谈及的国货PC情况并不相同,副厂镜头就算是堆料而成,那也都是副厂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而我们的互联网gaming PC,有几个型号是厂牌自己设计、自己生产的呢?
起初,拿到国产互联网厂牌寄来的gaming笔记本时,我们还需要先到各个ODM的网站上对一下模具型号,一段时间之后就没有这个步骤了,因为总共就是那些模具,见的次数太多,通常一眼就能认出来了。有一些热门的模具,可能每家互联网gaming PC品牌都在使用,一些更经典的可能会扩展到更多的非互联网品牌,完全同样的机器被贴上十几种logo进行售卖的情况相当普遍,市场可谓壮观得不得了,我一直把这个叫做“克隆人的战争”。这场战争,可能没有一名“克隆人”真正关心最后的结局,也许快钱赚到就可以了罢。
天知道蓝天这些模具一共“O”出了多少产品
然而,发起“克隆人战争”的罪魁是谁呢?是品牌商吗?是ODM吗?是Intel或是NVIDIA吗?难道是微软吗?当然都不是。造成这个局面的真正罪魁就是消费者,没有消费者的占便宜心理,这种模式根本不可能广泛铺开。这证明我们的社会是很落后的,民众不舍得在真正有价值的方向上花钱,而真正的中产消费观是更舍得花钱,这会依然建立在“性价比”的基础上——花得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产品没有货真价实的创新,没有符合新时代特性的用户体验,完全靠新瓶装旧酒来刷利润,恐怕大家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干多少年罢?
所以叫我看来,同质化的表象之下,最令人难堪的内里是诉求的单一和陈旧。
“内容为王”的偏差理解
互联网发展至今,其形态已经经历过多次的重大革新,相比早期的内容匮乏而言,现在的模式已经允许任何人在任何时段、任何地点在多种平台上po出自己的内容,门槛毫无。
“内容”的本质似乎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变得空前宽泛起来。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听到很多厂牌不止一次地提到“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从应用体验的角度来评价,这说法可能没什么原则错误,但问题出在它本末倒置——作为生产硬件的企业,在硬件产品尚未达到高品质时,你叫嚣什么“内容为王”呢?
网红经济和直播热得不行,网红和直播结合起来就更加火爆,并且似乎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行销资源,更可悲的是这个东西居然也能被叫做“内容”。就像喀尔巴千森林的人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的“当有人把活结称为死亡金属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定是出了问题”。
这种景象属于“内容生产者”的聚会——嗯,这一定是出了问题。
我肯定愿意相信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但问题是这并不妨碍大家依旧喜欢网红直播,因为这似乎真的能起到“好”做用,不然为什么我近期参加的每一次和产品相关的发布会上都有那么多超短裙蛇精脸播主呢?
总之,消费者都太容易见异思迁审美疲劳,所以今天还是这只蛇精,明天可能就是另一只了。对民众实现一次成功的刺激,就意味下一次必须有更多新鲜感和刺激感,否则他们就不再看你。当终究一天人们对蛇精无感了,或者被更新鲜的模式吸引了,这种“内容”就不再热门。人走茶凉,资本也就另寻他处,世界就是这么功利。
当然,前面都跑题了,不知不觉跑到了行销那边去。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所谓互联网时代,硬件商所理解的“内容为王”。虽然多少也是一种行销,但通过产品进行实际的内容分发,终归是给消费者提供了应用体验。互联网电视厂牌拉着视频门户搞内容,互联网PC厂牌搭起软件分发平台来搞内容,这从根本来说应该是件好事,因为这个时代确实非常看重这一点。但当我看到网路上有人po帖子说自己为了给ps4 pro选电视而搬着主机到电器行挨着个儿地验证hdmi标准,却发现国产电视几乎一律HDCP不达标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定是又出了问题了。出问题的当然不止于电视行业,当我们做gaming笔记本横评的时候居然发现有的国产型号连标称的Full HD实际都没达到的时候,简直就是被震惊了。
您们是造硬件、卖硬件的,我敢问:硬件干成这个样子,您们是哪里来的自信就直接去搞“内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