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两个字可以说是现在人们购买一款耳机产品的时候最为关注的功能之一。虽然对于绝大部分的消费者来说音质的差别感受不明显,但降噪所带来的感受可是非常直观且明显的,所以这也成为了很多品牌产品规划的方向,比如我们今天要说到的小米项圈降噪蓝牙耳机。
「降噪」两个字可以说是现在人们购买一款耳机产品的时候最为关注的功能之一。虽然对于绝大部分的消费者来说音质的差别感受不明显,但降噪所带来的感受可是非常直观且明显的,所以这也成为了很多品牌产品规划的方向,比如我们今天要说到的小米项圈降噪蓝牙耳机。
首先来看小米在耳机产品上出现降噪产品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的有线版本降噪耳机也得到了不少用户的认可。但目前已经进入到了全无线时代,有线降噪就显得有些许累赘,所以无线降噪耳机的出现也是产品规划的刚需。
小米首款无线降噪耳机之所以选择颈挂式的设计一方面是因为分体蓝牙耳机在传输、降噪以及保存方面的成本较高,无法满足小米的定价策略;另一方面头戴式的耳机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使用场景需求,所以综合来看颈挂式还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首先来看外观部分,小米项圈降噪蓝牙耳机在整体的材质选择方面还是非常厚道的,颈挂部分采用了软胶的亲肤材质,软胶材质的延展性可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颈部造型,同时亲肤材质在日常的佩戴中可以与皮肤很好地接触,即便出汗也不会影响佩戴的舒适性。
耳机前端的位置则采用了金属材质的外壳进行包裹,这一部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触碰到的位置,金属外壳增加了其使用的耐久度。在操作的时候也给手指提供了更好的触感反馈,同时金属材质也产生了一定的重量,在日常的使用中提升佩戴的前缀稳定性。不过金属材质会比较容易留存指纹印记,强迫症可能要勤擦拭。
在前端的金属外壳上,配置有几枚操作按键,左侧部分是常规的开关、音量+-,另外Type-C的充电接口也放置在了左侧金属区域的靠内侧部分,平常充电也比较方便。而右侧则只有一个Hybird降噪按键,控制小米项圈降噪蓝牙耳机的两档降噪功能。
耳机的主体方面,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耳机的出声孔部分是比较近似于椭圆形,与硅胶塞的造型相似。两枚耳机也可以通过背后的磁吸互相吸附,平时不佩戴的时候也不会随意乱晃。
降噪/听感
小米项圈降噪蓝牙耳机采用了Hybrid混合数字主动降噪技术,这一技术是由前馈(Feed-Forward)降噪和反馈(Feedback)降噪组合而成,而这两单独来说也是目前主动降噪耳机所采用的技术,二者结合形成了Hybrid降噪技术。
Hybird降噪通过前后两个mic来捕捉周围的环境噪音,通过算法与外界的声波形成匹配并进行反向声音消除,从而实现环境噪音效果的效果。但这种降噪只能够消除常规的环境噪音,比如飞机、大巴、地铁的声音。不过小米项圈降噪蓝牙耳机在开启降噪功能之后的耳压比较大,长期佩戴会有些许的肿胀感,如果对这一点比较在意的话还是要慎重。
单独开启降噪之后,小米项圈蓝牙降噪耳机对于人声、键盘的声音消除并不明显。但开启音乐之后的音乐声音就会掩盖掉外界的人声,所以这一点在日常使用中倒也无需过多在意。
在使用小米项圈降噪蓝牙耳机的这段时间我也经历了地铁、公交、飞机这三种主要的降噪需求环境。实际的体验来看,在开启最高等级降噪播放音乐之后,公交、地铁、飞机的噪音消除比例大概在95%、85%以及70%左右,并且在长时间的佩戴之后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音乐上,所以最后环境音也并不会对听感造成太大的干扰。
续航相信也是很多用户关心的部分,因为降噪本身要时刻捕捉外界环境音并形成反向冲击,所以传感器是始终工作的,对于电量的消耗比较大。从我几天的使用来看,一次完整的充电之后基本可以应对最少10个小时的使用,而且这还是比较保守的数字,所以如果你日常只是佩戴耳机上下班的话,那么一周一充电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听感部分,小米项圈降噪蓝牙耳机的整体声音素质只能算一般水准,在歌曲播放的时候会有明显的底噪,声音色彩上也没有过多的倾向性,属于比较平庸的那一类。不过在听摇滚或者乐器比较丰富的歌曲时,整体的场面会稍显混乱,一般的流行歌曲应付起来还是没有问题的。
经过几天的使用,我对小米项圈降噪蓝牙耳机打出的分数在80分的水准,有点是整体的重量控制非常好,且亲肤的材质以及软胶的弧度在日常的佩戴上基本没有任何负担。且在400-500价格段里的降噪耳机小米还是具备非常高的性价比的,虽然效果不如Bose、Sony这样品牌的产品,但优势在于较低的价格,所以降噪效果和声音品质的不足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