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电集团(SVA)终于向市场交出了产业转型之后的第一份答卷。 11月25日,首批5款SVA液晶显示器进入市场。这是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屏生产能力的本土液晶显示器品牌,标志着上广电首条以第五代液晶显示屏生产线为核心的产业链开始正式形成。
上海广电集团(SVA)终于向市场交出了产业转型之后的第一份答卷。
11月25日,首批5款SVA液晶显示器进入市场。这是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屏生产能力的本土液晶显示器品牌,标志着上广电首条以第五代液晶显示屏生产线为核心的产业链开始正式形成。
当CRT被LCD取代成为不可逆转之势,以传统电视机生产为主业的上广电开始遭遇转型之痛。然而,在LCD生产上,日本人几乎控制了所有的核心技术,韩、日、台企业的TFT-LCD(第五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先SVA一步已经纷纷量产。
做还是不做,SVA选择了前者。
早已把LCD显示器作为集团未来发展支柱产业的SVA,为此投入了巨额资金。业内人士分析,“这简直就像一场赌博”。
砝码
既然技术在别人手里,那就选择合资。这种手法对上海广电集团来讲并不陌生。
这家由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控股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公司,旗下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和几十家控股参股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四十几家是合资企业,外方合作伙伴是西门子、索尼、JVC、松下等国际知名的家电企业。
这次和上广电牵手的是日本电气株式会社(NEC)。早在2002年4月,双方就签署了《合作意向书》,2003年12月,上海广电NEC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在新的合资公司中,上海广电出资3.15亿美元,占75%,NEC出资1.05亿美元,占25%。
2004年10月,生产线正式投产。上广电LCD显示产品总经理沈淦英介绍,该生产线自2003年5月开始动工建设,仅用了16个月就完成了厂房建设、设备安装调试和试投料生产,创下了国内外同等规模TFT-LCD生产厂的建设奇迹。一期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每月生产2.25万大张液晶显示屏的生产能力。到明年4月该公司三期工程完成后,将达到月5.2万大张、折合15寸液晶显示屏990多万只的年生产能力。
然而,沈淦英承认,从首次推向市场的5款产品来看,技术指标并不是很突出,在同类产品中也不处于领先地位。但沈表示,主要原因在于上广电是在TFT-LCD领域新进入的厂商,因此以中低端路线作为切入口,今后将会陆续推出高指标产品。
虽然走中低端路线,但上广电的产品在价格上并不具有优势。根据11月30日PCShow的报价,上广电和NEC合作推出的反应时间为16毫秒、17英寸液晶显示器定价为2399元,而同样为17英寸但反应时间为12毫秒的三星710N售价也只有2688元,与同类厂商的产品相比,上广电和NEC合作推出的显示器价格相对较贵,性能上也不占优势。
中信研究的一位分析师说,现在液晶显示器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日本人手里,因此,国内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加强成本控制。但在成本控制方面,台湾企业最擅长,而且台湾的友达、奇美等已经在TFT-LCD上实现了量产。这个产业处于成长期,这两年将是关键。言下之意,上广电想要在TFT-LCD上制胜必须在成本上加强控制。
但显然,就目前来看,上广电落在了后面。
不过,沈淦英表示现在SVA的TFT-LCD还没有正式量产,等到正式量产以后,公司就有能力进一步降低显示器定价,从而使得该公司产品具有更大的价格竞争优势。
上广电集团总裁顾培柱先生表示,以苏州、南京为主的长三角地区是全球TFT-LCD后工序模块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配套产业聚集地区。在过去,这个地区所需显示屏却全部依赖进口。现在,SVA形成了自主生产能力,相对于国外厂商而言,由于靠近产品需求地,使得SVA的产品享有运输成本优势,同时对于客户的需求也能够直接及时地作出反应。
顾培柱表示,当前台湾当局还没有开放当地企业到大陆建设TFT-LCD的禁令,这对上广电来讲是个很好的机会。
合理定位
2004年,中国大陆的液晶显示器市场经历了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转变,产能得到了很大的释放。
沈淦英说,LCD的价格从2004年开始一直在下降,市场已经供过于求。但他认为,LCD的价格已经走到相对低谷的阶段,不排除明年价格会有微升的可能。
日本“半导体产业新闻”的资料显示,2005年世界LCD市场将达350亿美元,而仅TFT-LCD市场就高达280亿美元,可见,TFT-LCD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从中国国内情况来看,我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彩电生产基地,而且PC显示器的产量也要占到将近全球产量的一半。因此,我国的TFT-LCD产业将面临极大的市场需求。
顾培柱透露,上海广电集团和日本NEC公司计划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再投资建设两条第五代或更高级别的TFT-LCD液晶面板生产线,致力于在今后两年到三年内实现中期目标,即在大陆市场达到6%的市场份额,并逐步开展OEM业务。
然而,关于国内企业开始上第五代线就已经落后的争议一直未能平息。清华大学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液晶技术专家张百哲教授分析,TFT-LCD生产线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并不以世代高低为判断标准。他认为,在中国乃至亚洲消费市场上,相对于产品尺寸更大、价格更为昂贵、主要面向大尺寸液晶电视的六代、七代线,五代线产品显然具备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国内一些企业选择五代线,是一个合理、可靠、风险相对较小的决定。
与此同时,上述中信研究的分析人士在同意张教授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LCD作为个人消费电子的重要元器件,和彩电、VCD、DVD、手机相比是有重要区别的。LCD进入门槛较高,进场的企业必须具备各方面雄厚的实力。尽管目前来看,国内厂商京东方和上广电能否拼杀过日、韩、台厂商还很难说,而且业内预测的毛利肯定还会下降,但是如果选择在中小尺寸领域发展,并且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下苦功,国内企业要制胜还是有希望的,毕竟国内企业掌握中小尺寸的技术比较成熟,消费领域也不像大尺寸那么单一。
这种看法与前不久一位信息产业部官员的建议不谋而合。该官员建议,上广电-NEC合资公司和北京的京东方集团应该更多地生产技术比较成熟的15、17、19英寸的液晶显示器和笔记本产品,而不应将产品重点放在液晶电视显示屏方面。他认为,随着30寸、32寸的液晶显示产品相继问世,30英寸以下的液晶显示屏需求将很快萎缩。
据了解,目前,上广电-NEC合资公司有意在第六代液晶显示屏工厂生产23寸和26寸的显示屏,而京东方也拟生产22寸和27寸的显示屏。
命系外方?
尽管沈淦英不愿承认在合资企业中NEC掌握了生产TFT-LCD的核心技术,他认为“在和我们合作之前,NEC并没有搞过4.5代以上的产品。”但选择NEC,无疑有助于上广电迅速实现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技术过渡。
当然,这种合作不是第一次。
早在九十年代上半期,上广电在自身业务发展的鼎盛时期便陆陆续续与德国西门子、日本索尼等世界著名企业组建了合资公司,例如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公司中,上广电持股26%索广映像中,上广电持股20%;索广电子中,上广电持股30%。
此次LCD显示器生产企业中,上广电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在和NEC成立的合资公司中,上广电占到75%,NEC持股25%。
顾培柱表示,上广电在合资企业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而且和过去的合资企业有所不同的是,在显示器企业中,上广电拥有绝对控制权。
事实上,在上广电旗下的企业里,与西门子、索尼成立的几家合资公司一直是集团内部利润的重要来源。早在2002年,在日资企业独资浪潮兴起的时候,曾出现过日本理光要购买上广电在上海理光中所持有的股权的例子。因此,合资企业中如何平衡和协调与外方的关系,对上广电来讲极为重要。
上广电集团内部一位不愿具名的技术人员表示,上广电-NEC合作生产线目前还不具生产最佳质量LCD面板的品质控制能力。同时,他还认为,只有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该公司才能提高其液晶显示器产品的竞争能力。
也许雄厚的资金实力是顾培柱底气十足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液晶面板生产线因投资巨大而被业内广泛关注。据介绍,以月产能6万张基板的生产线来说,四代线投资要75亿元,五代线要100亿元,六代线要200亿元,七代线则高达3000亿元。
顾培柱告诉记者,尽管TFT-LCD投资额巨大,但是公司并不担心资金。未来的公司资本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投入的资金,二是继续融资引进战略投资者,三是对合资公司进行资本运作,比如上市。(转经济观察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