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漫步者旗舰S2000听音报告

互联网 | 编辑: 徐嘉 2005-03-20 00:00:00原创 返回原文

漫步者S2000是为追求完美的人士开发的产品,而并不是面向普通音乐爱好者或者电脑用户的大众化产品。

爱德发5年磨一剑成果

如果要评选一下国内最受关注同时也是最难产,让人不得不期待最久的硬件产品,大概爱德发的这款漫步者S2000音箱也可以被列入候选名单中了。

从2000年开始,爱德发方面就放出风声说要出一套能代表国内最高音质/制造水平的高档多媒体音箱产品。其后作为产品型号,S2000的名字也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刚刚被惠威M200吊起胃口的电脑音乐双重爱好者们无不对该产品给予很大期望,急切等待着它的最终面市。

然而,这一等就等了整整5年。这5年固然是爱德发不断进步和自我提高的5年,但实际也是其他竞争对手取得长足进步甚至在某些方面获得领先的5年。

爱德发在其S2000官方介绍上说着:“随着自身科研成果的不断进步,S2000计划目标一次又一次的被提高,而发布一次又一次的延期,S2000成为了Edifier最神秘的产品……” 但实际上,我们也不得不坦率的指出,恐怕正是由于其他竞争对手产品所体现出来的强大实力使得爱德发一再提高S2000的设计标准,以确保最终产品能在推出时在性能和品质上彻底压倒其他品牌,真正成为一款站在国内多媒体音箱产品最顶端的“颠峰之作”。

在自身推动与外界压力下,爱德发终于在04年年末正式发布了大家期待以久的漫步者S2000音箱,而该产品一经发布就立即引起了媒体、用户以及同行的关注。这款号称由Phil Jones主持设计的高档音箱在产品规格方面的确令人惊叹,而其高达2180元的惊人售价则更是直指当时市场上的最顶尖产品——惠威公司的T200A。

感谢爱德发公司对本站的一贯大力协助,我们也于05年初得到了一套测试用S2000音箱。然而对于这样的产品,仅仅依靠短时间的听音就对其音质表现下结论显然是不合适的。和其他得到本音箱的媒体朋友一样,我们也把S2000摆放在试听室的脚架上连续播放(实际为每天不间断的听歌以及给其他办公室的同事看DVD用)了近两个月。在这样一段长时间的应用之后,这套产品已经基本被褒开,而我们对于其音质特点以及产品特性也得到了比较好的了解。

面对疯狂拆解的热潮...

在GOOGLE上搜索“漫步者S2000”关键字,我们可以看到包括PCHOME在内的各家网络媒体对于该产品的各类分析、实听文章。其中也可以看到大量对S2000进行拆解甚至是暴力拆解的文章。我们本来也曾打算对送来的这套器材动动螺丝刀,无奈一是实在感叹本机外观工艺实在太过漂亮,生怕一错手无法将产品原样还原,而是部分媒体朋友的拆解文章实在已经写的太过到位,因此也就偷懒一下,使得手上这套S2000就此逃过一劫。

好在本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产品质量评测报告,而且我们对于爱德发系列产品的品质一直颇有信心,因此我们建议如果读者对S2000拆解有兴趣的话,不妨直接参阅本站合作伙伴“www.soomal.com数码多媒体”站的相关文章。地址是:

http://www.soomal.com/gb/001/007/00000050.htm

由于类似S2000产品设计以及外观、功能介绍的文字已经非常多。我们在这里就不打算对这部分信息进行重复,而是想在这里就对S2000网友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解答。

 

正如前文所说的,我们对于本产品的外观工艺以及相关设计实在难以再挑剔什么了。尽管有朋友称S2000的音箱部分配色方案近似惠威T200A,但其整体外观设计风格还是很传统的。方正的立体声箱体尽管在配色以及某些细节方面做了些小花样,但从总的来看还是很典型的北派箱造型,在这一点上S2000与那些喜欢在音箱造型上玩花样的南方厂商产品有很大区别。

有网友对于S2000的倒相孔安置在音箱前面板上的设计存在异议,既然连爱德发自己都推荐把本产品放在脚架上使用,那么其设计应该就是偏向传统HIFI音箱的,这样的话倒相孔是否应该按照传统设计在箱体背面才更合适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觉得应该这样看:首先,尽管前倒相孔设计可能会对低频的弹性以及包围感产生一定影响,但其低频的力度、速度甚至量感都会有更好的表现。同时前置设计也解决了箱体的摆放位置问题。尽管S2000提倡配合脚架使用,但也同样可能被用户安置在电脑桌面上使用。在比较局促且背后没有太多空余反射空间的桌面环境中,前置倒相孔的低频清晰度会更好一些,不象后置设计那样一旦摆放不当低频就会显得非常混浊臃肿。

还有网友质疑S2000箱体究竟是否是真正的钢琴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特地请教了爱德发的相关技术人员,得到的答复是相当肯定的。事实上,早在设计S2000外壳涂漆时,爱德发内部就产生过争论,究竟是使用价格相当高昂的钢琴漆呢还是采用效果近似而价格相差许多的普通黑色镜面油漆。在反复实验和权衡之后,爱德发还是决定采用真正的钢琴漆面工艺。这个举措尽管会使S2000的制造成本进一步提高,但爱德发考虑到产品的实际定位以及机身内其他部件的用料级别,最终还是得以实施了。我们在爱德发公司的产品陈列室内看到过了一块采用普通黑色镜面油漆加工的S2000面板,对比最终销售版本的S2000实物,的确感觉采用钢琴漆的产品表面更加细腻光洁,色泽更加沉稳且漆面有一种厚重感。

至于S2000的扬声器单元选择,我们其实并不能直接从参数或者外观上来做什么评定。这两款扬声器单元(高音2NT以及低音F55NT)都是专门为S2000开发的新品,因此我们也没有多少过往资料或者类似产品进行比较。它们的好坏其实只有依靠实际的聆听才能正确评价。不过,考虑到两者的材质分别是丝膜以及混合纸盆,可能在音乐回放风格上会显得比较温暖。

扬声器的分频器是由S2000的设计师Phil Jones亲自调教,据说用料不俗,效果很见功力,当然这在没有开声前无论怎样猜测都是无意义的。

更多网友关心的问题

网友关注的另一焦点在于S2000的外接功放以及内带的PCM解码器上。还没有试用,这款功放产品首先在外观上就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黑色塑料框架隐约透明,通电后可以看到藏在面板下的各种指示灯,这样使得面板看上去更简洁,这种设计思路之前被引入到Edifier E2100/2200的电源指示灯的设计上,好评如潮。”下面就是这段官方稿所描述的功放面板照片,效果的确是相当不俗,但估计其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有网友抱怨功放面板上的音量调节旋钮手感沉重,与旁边的高低频增益旋钮手感存在很大差异。实际上,在S2000的音量调节钮后面有一个微马达用于遥控调节音量,用户感受到的是微马达机构动作时产生的阻尼感。该设备尽管小巧,但能够有效避免传统电阻式旋钮使用时间长一些后就会出现的接触不良或者细微电流噪声问题。当然,这类设计过去往往只出现在高档音响产品上,S2000对于微马达的应用的确可见爱德发对该产品的用心程度。

本机可以同时接入四组音频输入,包括2组模拟以及2组数字(同轴和光纤)。四组音频输入在以往的多媒体音箱产品中的确是前所未见,但在常规HIFI器材中还是比较普遍的。我们在S2000实际使用中,将一组模拟输入接上MP3随身听,一组模拟接上CD机,光纤接入声卡数字输出而同轴则连接到DVD机上。此时四组输入已经被完全占用,原本还想把电视机的AUDIO OUT也连在S2000上,结果只能先靠与MP3共用插口凑合。尽管这样的输入方式的确有些极端,但S2000官方宣称的“4路音频足够满足狂热的发烧友需求”还是有商讨的余地:)。

S2000提供了直通和音调两种声音模式,也有网友询问究竟应该哪种模式听音。网络上其他媒体朋友大部分回答为使用“直通”方式以保证音乐的原汁原味,而我们的回答则不尽然。这一点将留到后面的实际听音部分做详细展开。

遥控器似乎是S2000系统中受到最多反面评价的设备,对它的意见主要集中在:1、产品过于轻薄而掌控不是很方便;2、奇怪的分组按键方式在操作时不太习惯;3、直通按键过于靠下,对于喜欢直通的用户来说不是很方便等等。。。

这类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个人习惯问题,我们并不想把这些问题当作什么S2000的重要BUG来看待。除了对四个按键一组而形成同一功能按键群设计让我们觉得的确很古怪(也的确并不觉得怎么好用)外,整体来看这个遥控器的出现还是非常成功的。它不但大大方便了用户对于S2000的操作,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档次,似乎成了S2000作为高档产品的象征。

我们在实际使用中还碰到了一个不算问题的问题:S2000的遥控器信号正好与我们使用的万利达DVP600 DVD机遥控器信号冲突。当一个产品接受到一个遥控器信号时,另一个器材也会做某种反映(比如DVD机的快进信号与S2000切换到模拟音频信号相同)。当然这个问题和S2000的产品设计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S2000在包装内还附带有光纤线以及一根同轴线。从品质上来看尽管都不是什么高级产品,但对于普通的数字音频应用还是足够的。我们看到有网友在一些音频论坛内建议S2000用户更换更高级别的数字线材,说因此能获得更加清澈透明的音频效果云云,我们觉得实在是难以苟同——我们不相信对于S2000这样级别的产品更换更高级线材会有多大的改善。

进入实际听音的环节

本机实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音箱”产品。很多朋友喜欢把“有源音箱”与“多媒体音箱”混为一谈,认为凡是把功放元件做在喇叭内部的就算“有源”就算“多媒体音箱”了。事实上,把功放做在扬声器内部而无须外接功放器推动的喇叭的确是“有源”,但未必就是多媒体音箱。所谓“多媒体”只是针对其用途(我们多指电脑桌面辅助听音)而言,有不少专业的监听音箱同样也是“有源”,但其用途则未必就是我们所说的“多媒体”了。

S2000采用的功率放大器与扬声器分离的传统构建方式,因此首先并不是“有源音箱”;其次是其工作用途也并非只局限于桌面电脑音箱,而是一款可以搭配各种音源设备使用的立体声音响设备。所以,我们在使用这套产品时并没有打算真正把它连接到电脑声卡上,相反的我们一直是为S2000搭配着更为传统的音源设备(CD与DVD机)。

在音源方面,我们实际使用的是一台老的马兰士CD机(模拟)、IRIVER H320随身听(模拟)、万利达DVP 600(同轴)以及创新SBLIVE!声卡(数字子卡光纤输出)。其中随身听以及声卡都为简单参考使用,而我们听音的重点在CD的模拟输出以及DVD播放器的数字输出上。

我们这里要明确的指出,尽管价格近似,但本机与惠威T200A的声音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T200A的声音正如其宣传上所说的那样冷静、细腻且精确的话,那么S2000的声音风格则没有那样突出的所谓“监听”风格,而是更趋向醇厚温和一面。

相信每个听过T200A的用户都能发现该产品的高频非常明亮甚至有几分耀眼。在解析力和刚度方面,T200A的确可谓独步江湖,同价位甚至更高价位的音响产品都可能难以达到那样的高度。而S2000的高频则没有T200A这样金属似的明亮以及极其惊人的解析力,我们可以认为S2000的高频依然拥有不俗的解析力以及明亮度,但相比T200A的确还有一定距离。

但是,我们并不是说S2000的高频就输于T200A,而只能说是不同的声音取向问题。2NT的丝膜高音的确有良好的耐听性,即使长时间的聆听我们依然不会产生听觉疲劳(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当我们每天10多小时连续放音时尤是如此)。相比之下,T200A嘹亮音色以及超高解析力的高频就不是所有听众都能适应。

我们并不同意一些媒体朋友所做的S2000高频为得到好的耐听度而故意在设计分频点时做一定衰减的结论,我们认为这应该只是S2000高音单元的本身特性所致。S2000并没有对声卡设备做某种优化,所以在使用某些声卡时会有高音毛刺的情况出现。

中频方面显然是S2000的强项,无论是我们使用哪种形式的音源输入,只要音源素质本身有一定保证,那么我们都能获得相当饱满以及厚重的中频(尤其是人声)表现。我们认为Phil Jones在设计音箱分频点时刻意突出了一些中频以求使人声特别丰满和结实的效果。这样的修正或许在监听音箱中不能出现,而在S2000这样以良好听音感受为设计出发点的产品上,正好获得了明显的正面效果,使得很多人在听过S2000的人声表现后对该产品好感度大大增加。

如何评价这款产品?

我们本来也没有对S2000的低频有太大的期望,实际上价格更高一些的T200A在这方面也没有能给用户更多的惊喜。但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S2000的低频不但有我们原先预计的下潜深度以及良好弹性,同时也具备了相当不错的力度与量感。我们本没有想到类似这样5寸盆的书架箱能具备这样力度的低频表现。我们很奇怪为什么会有一些媒体朋友介绍S2000的低频时用了“尚有欠缺”或者“力度不足”的评价,按照我们的听音感受,S2000的低频效果在国内的其他中高端立体声多媒体音箱产品中大约只有发友的“黑钻”双子星可以媲美。

如果要我们说一句S2000的总评的话,我们突然发现S2000的音质和声音风格真的和黑钻双子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果能够抛开产品外观以及S2000内带的PCM解码器部分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两套产品看做是同一水平线上的东西。也就是说S2000的实际音质表现(音箱部分与功放)与价格在1300元上下的黑钻双子星几乎等同——当然事实上双子星本身的音质水平已经可算国内一流,完全可以与T200A相比。

所以,我们在这里并不想说S2000的性价比有多么出色。作为一款树立品牌形象的旗舰产品,在性价比方面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的。为了能在各方面都追求完美而非仅仅是在音质方面达到怎样的高度,爱德发为S2000投入的巨大成本势必要在其高高的销售价格上收回。漫步者S2000是为追求完美的人士开发的产品,而并不是面向普通音乐爱好者或者电脑用户的大众化产品。

好在我们并不用因此而满腹牢骚,因为爱德发已经“体贴”的把S2000的简化版本S2000V准备好了。这款简化版产品只是去除了带遥控的外置功放以及PCM解码器,在箱体以及单元部分完全没有任何变化。这正好与我们前面所算的那笔帐目吻合,而这样一套产品的价格也正好在1000元上下。

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过S2000V的实际音质表现,不过我们曾经在爱德发的产品试听间里听过工程版的S2000V。其实际音质的确与S2000非常近似,只是略在人声的结相度方面稍有一点差异,显得散一点。而这样的差异在没有做严格的AB对比听音时几乎根本不能发现。如果正式上市版本的S2000V同样能够达到甚至超过这样的品质,那S2000V的性价比就显得相当出众了!

我们期待着。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