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蜘蛛侠2》中的“八爪鱼博士”吗?这位科学怪人光凭自己的大脑思维就能自如地控制爪子运动,科幻片里的场景正在成为现实。据悉,上海交大领衔的国内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电子视网膜”,它能取代人类的视网膜,直接把光信号转为大脑能接受的电信号,使盲人重见天日。
日前在交大举行的中德眼科与视觉光学研讨会上,交大激光与光子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任秋实教授透露了他们的新思路。通过手术,在盲人的视觉系统里植入一个只有5毫米大小的电子刺激器,这种“电子视网膜”能代替视网膜,把外界世界传来的光信号“翻译”成生物电脉冲序列,成为大脑视觉处理器能接受的信号。相比其他方法,电子刺激器的精度和分辨率更高,成像更清晰,手术也更简单。
任秋实教授说,人类已经能轻易地再造各种非智能性的器官,手和腿都能用假肢替代,但眼睛、耳朵等负责信息处理的器官很难再造。人工耳蜗是制造智能化器官迈出的第一步,而眼睛处理的信息更为复杂,再造视网膜更难。他们独创的这一智能化电子视觉器官,实际上在视觉神经系统和大脑之间架起了桥梁,开启了探索“人机接口”的一扇大门,通过它就可以直接与大脑对话。
据统计,全国500万盲人中,有1/4正是因视网膜脱离等视网膜疾病失明的,德、美、日等国正通过各种生物医学技术,用生物芯片来充当视网膜,但成像效果不甚理想。而交大此次提出的新方法则被与会的德国专家肯定。
目前,交大正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视网膜”已在动物体上开展有关试验。这一市科委支持的项目还在申请国家973专项,若进展顺利,三年内可完成临床试验。
来源:新闻晚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