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蓝芽技术发展的历史,这个技术的命运其实相当乖舛。自从爱立信在1997年发表蓝芽技术,并迅速获得IEEE通过成为802.15.1标准,成为一种普世规格以来,蓝芽着实风光过好一阵子。
出处:天极网Yesky (黄继宽) (电子与电脑)
回顾蓝芽技术发展的历史,这个技术的命运其实相当乖舛。自从爱立信在1997年发表蓝芽技术,并迅速获得IEEE通过成为802.15.1标准,成为一种普世规格以来,蓝芽着实风光过好一阵子。
在1997到2000年这段期间,除了免持听筒设备之外,商务人士常用的简报工具、遥控器、甚至用手机在ATM提款、而产业分析师、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更使得蓝芽俨然成为科技神话,似乎人类的日常生活将因蓝芽的出现而发生革命。随着在自动贩卖机买饮料、刷卡消费这类梦幻应用,蓝芽被塑造成一种几乎无所不能的技术。但随着2000年的网络泡沫带来长达两年半的不景气时期,不少当初投入蓝芽市场的新创公司营运也受到重创,甚至发生产业大洗牌的情况。事后研究一番,问题显然出在产业界对蓝芽整体市场有着过度乐观的期待,忽略了在系统整合上,除了硬件之外,通讯协议与软件堆栈所扮演的角色同样重要。
蓝芽不死 浴火重生
回顾当时的蓝芽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除了芯片本身的成本几乎是目前的一倍之外,蓝芽的外部电路所带来的系统成本上涨,亦不容忽视;而在软件方面,虽然有许多公司投入相关的研发工作,但不可讳言的是,直到目前为止,某些蓝芽的Profile还是有不尽理想之处,而且高昂的权利金支出,也让不少厂商打起退堂鼓。
经过这几年来的沉潜,蓝芽不仅芯片本身的价格已经降到三美元左右,同时外部电路的整合也已经大致告一个段落,像是过去在蓝芽的RF端,还需要一颗DSP来作为滤波器之用的情况,目前已不复见。而在软件端,除了以微软、Symbian为首的软件公司对蓝芽Profile的支持日趋完整外,硬件供货商在软件开发上的支出也越来越可观。例如蓝芽芯片的领导厂商CSR,在RD人力的配置上,软硬件工程师的比例就已经非常接近一比一状态,而且软件工程师的人力配置比例还会越来越高。
除了软硬件的发展之外,蓝芽规格在2004年年底也正式进入2.0时代,为日后的蓝芽发展增添动力。刚完成的Bluetooth 2.0规格,与之前的Bluetooth 1.2相较之下,最大的特色在于增加了Enhance Data Rate标准,将蓝芽的传输速率最大值提升到3Mbps。速度提升之后的蓝芽,由于传送数据所需的时间更短,因此RF端的电力消耗可以更为节省。此外,由于蓝芽的速度更快,因此在主机与众多周边装置建立网络连结时可以减轻因频宽不足导致的延迟现象,例如PC主机同时接上蓝芽键盘鼠标、并以蓝芽替PDA进行数据同步动作时,消费者将几乎感觉不出传输延迟的存在。
在手机之外寻找新天地
由于Bluetooth 2.0的出现,使得蓝芽在手机之外的应用市场上将可望找到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例如个人计算机应用。目前Dell与苹果计算机都已经表态,在2005年下半年推出的新机种或是现有产品升级改版中,将有内建Bluetooth 2.0收发器的机型,同时软件厂商方面,微软的Windows XP SP2在释出之前就已经强化对蓝芽周边装置的支持,但目前并不清楚微软是否会针对Bluetooth 2.0而释出新版驱动程序。
相较之下,苹果的操作系统则预计将出现进行针对性的改版升级动作。但不论软件厂商是否针对新版蓝芽有所改版,对消费者使用而言,其实影响并不会太大,因为Bluetooth 2.0是一个Backward Compatible的标准,消费者就算不去更新驱动程序,主机与周边装置仍然可以彼此沟通。虽然市场预估相对应的周边可能会迟至2006年才会开始在市面上大量出现,但是Bluetooth 2.0显然已经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上获得跨平台的肯定。
只要有软件支持蓝牙协议栈,蓝牙就有发挥空间
除了个人计算机应用之外,车用蓝芽市场则将搭着法令强制规定的便车而可望在2005年崛起。随着世界各国陆续完成行车中禁止使用手持式电话,并多半将对违反规定的驾驶人处以高额罚锾的立法程序完成,在车上加装蓝芽底座,或是直接购买一个具备收音功能的蓝芽扩音器,显然将成为消费者面对法令规定的因应办法之一,而且价格上也显然比加装车用电话系统来得更具吸引力。
原本就具一对多连接能力的蓝牙,在EDR出现后,将更适合用来连接众多周边设备
结语:软件角色扶正,并肩打天下
走过2000年到2003年上半年这段半导体业受伤惨重的时间,蓝芽技术从当初过度神话到今天的稳健踏实,对于市场的发展而言或许未尝不是件好事。展望未来,蓝芽硬件的成本结构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同时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容易整合在各种应用装置之中,而芯片供货商从单纯提供芯片的角色,转变成「软硬兼施」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者的趋势,亦将使得蓝芽技术的发展进入下一个新阶段。
只要用更务实的态度,以筑梦踏实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解决所有软硬件问题,蓝芽神话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在芯片厂商投注越来越多资源在软件开发上,以及专业软件厂商的支持之下,蓝芽将可望在更多新市场上找到发挥空间,同时,日趋完善的软件支持,也将成为蓝芽面对未来来自Ultra WideBand的取代威胁时,绝佳的竞争利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