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副厂恒定大光圈变焦镜头横向比较

互联网 | 编辑: 2007-06-18 01:30:00编译 返回原文

本篇的三颗主角分别是: ˙Tokina AT-X 165 Pro DX(以下简称16-50) ˙Tamron SP AF 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特长的全名(以下简称17-50) ˙SIGMA 18-50mm F2.8 EX DC Macro(以下简称18-50)

主角介绍

本文转载自Mobile01网站,原文地址:http://www.mobile01.com/newsdetail.php?id=3317

本篇的三颗主角分别是:

˙Tokina AT-X 165 Pro DX(以下简称16-50)
˙Tamron SP AF 17-50mm F/2.8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特长的全名(以下简称17-50)
˙SIGMA 18-50mm F2.8 EX DC Macro(以下简称18-50)

非常有趣的、Ken发现这三颗镜头有些关连性跟区隔:

1、发售时间正巧约相隔半年一支(Tamron→SIGMA→Tokina)
2、望远都是50mm
3、广角刚好是各差1mm的16mm/17mm/18mm
4、镜头口径级数差别刚好一级,67mm/72mm/77mm
5、调性都不同、有主打最轻巧、有主打可MACRO、有主打九片圆形光圈
6、通通是G镜
7、通通没有SWM超音波马达 简单例举这些关连性跟区隔,可以看出这三家专业的镜头製造商都无不绞尽脑汁想办法作出产品的特色
首先由Tamron率先发难、最早公布以APS-C片幅为主的史上第三支APS-C大光圈标准镜头(注一)
也是Tamron史上的第一支,依照其製造的用料跟口径
简直就是A09 AF28-75mm F2.8 XR Di的APS-C版
甚至在等效焦段上数位板的17-50mm也大约等于A09在全幅像机上的焦段26~75mm
口径、还有用料上也与A09几乎相同、因此17-50也不辜负A09最轻巧大光圈标准镜头的荣耀
轻鬆的夺下APS-C最轻巧大光圈标准镜头的冠军
(去年SIGMA重新推出28-70mm F2.8 EX DG从此夺下全幅机最轻巧大光圈标准镜的皇冠)

注一:史上第一颗APS-C大光圈标准镜头为Nikon AF-S 17-55mm F2.8G
第二支则是SIGMA 18-50mm F2.8 EX DC

而接着公布的SIGMA 18-50则是以改版之姿、解决了前一代的小口径周边失光与周围成像低落的缺失
并且将对焦距离拉近到史无前例的20cm、重新冠上了MACRO之名发售,售价比照前一代的水准
Ken也在台湾正式铺货的当天晚上冲去买了一支:[分享]SIGMA 18-50mm F2.8 EX DC『MACRO』
这支新版的18-50,延续了前作的轻盈手感、将口径加大到72mm,解决了前一代的缺憾
虽说是改版、但是实际上镜组与设计都是崭新的
而且新版18-50也是SIGMA第二支具备SIGMA ELD(Extraordinary Low Dispersion)超低色散镜片的"DC"镜头(注二)
在抗耀光跟色散抑制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另外他的MACRO也让你多了些许应用空间
只是Ken觉得仅达堪用等级的MACRO而已...^^

注二:DC镜为SIGMA APS-C片幅专用镜头代号,Nikon与Tokina都是DX、Tamron则是Di-II。

最后推出的Tokina、则是在众家用户千呼万唤之下才推出的
该镜头拥有目前副厂大光圈标准镜头几个先进的指标
例如九片叶片的光圈,16mm在DSLR等效于24mm的广角视野
还有前方第一镜片採用WR(Water-repellent)镀膜技术、可以具备泼水与泼油性、防止髒污与指纹
基本上立意良好、只是Ken手上的16-50是01的影友出借给Ken测试
既然不是Ken自己的私有财产、就不便验证WR镀膜技术的「神奇之处」
另外16-50也是目前副厂镜头唯一具备镜头本体切换AF/MF的机构
加上他硕大的体积、在涂装的用料跟沉重全金属结构、堪称APS副厂标准镜中少见的重量级之作
当然、这颗镜头另外一个特别之处、在于他是Tokina与PENTAX合作开发的
因此与Tokina 10-17还有12-24一样、PENTAX也同时推出了姊妹镜DA★16-50mmF2.8ED AL[IF]SDM
令人羡慕的是、PENTAX的版本具备SDM超音波马达技术
还有对焦/变焦环等等设计都优于Tokina 16-50这颗姊妹镜。

具体规格对比

规格一览:

我们可以由下图的规格表中简单比较三支镜头的差异,红色为优异之处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Ken撰稿的此时、Tokina 16-50在台湾尚无任何正式的销售管道

感谢名单

接着要切入文章正题了!(什麽!Ken前面讲这麽多都还只是瞎掰吗?)
切入前、Ken必须在此向两位朋友致上谢意!
第一位是:t0044549
t0044549出借了全台湾唯一一支自己由日本买回的Tokina 16-50
虽然他出借的时间仅有一週、但已经足以让Ken探究这支镜头的奥妙之处
但可惜的是、出借的期间台北没有好天气过、身为01宅摄之首的Ken
只能尽量在室内运用有限的资源完成测试....

另外一位要感谢的人、是dino5761
他第一时间就将自己的MIJ版Tamron A16还有Tokina 12-24出借给Ken测试与拍照之用
他也提供了一些败家的方向、让Ken买了不少超合金盖特
Ken本次的测试也是首次将多啦A梦换角成热血盖特的首发
也让Ken的宅男LV提高了一个层次(手上还有一台被他劝败没空组装的RX-93 Hi-μ模型)

镜头外观比较

另外Ken本篇测试一共区分八大部分、分别是:

1、镜头外观结构比较:
2、视角差异:
3、广角周边失光测试:
4、色散测试:
5、变形测试:
6、解像力测试(16/24/35/50mm F2.8/4/5.6/8):
7、散景暨色彩测试:
8、MACRO测试:

另外本篇一些主要分析会着重在Tokina 16-50与另外两位竞争对手的比较
因为SIGMA 18-50与Tamron 17-50 Ken已经写过测试文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回味一下:
【测试】Sigma 18-50mm MACRO对决Tamron 17-50mm XR Di II

1、镜头外观结构比较:

左起:SIGMA 18-50 / Tamron 17-50 / Tokina 16-50
可以看到Tokina的设计上变焦环设计相当窄小、反而不常用的MF对焦环佔去了一半以上的镜身长度
另外Tokina 16-50也是三支镜头中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由照片中比例来看应该不难感受

接着看看三支镜头最望远端的长度,三支镜头都是望远端镜筒长度最长
其中Tokina採用两段式的设计、长度也是三支镜头之最。

遮光罩出场!左起Tamron 17-50 / SIGMA 18-50 / Tokina 16-50专用
可以看到口径上的差异、反映在遮光罩的气势、也仅有Tokina 16-50遮光罩内面有贴绒毛
而三家镜头厂也不约而同沿用原有镜头的遮光罩、其中Tamron 17-50是跟A09共用
SIGMA的18-50是跟17-70 MACRO共用,而Tokina 16-50则是跟12-24mm F4共用


安装遮光罩后的差异。


镜头再次变焦到望远端,可以看到三支镜头连「金线or金圈位置」都有不同的坚持...

前镜片,可以看到三支镜头的镜片镀膜各有差异、色泽都不同,而Tokina 16-50口径虽有77mm
但第一片镜片的实际尺寸三颗镜头却是差不多了、差别在于Tokina黑边比较厚些?
可以看到就算都有加上保护镜、Tokina 16-50的黑边字体依然可以被看到。

后镜组与接环,后镜片的镀膜同样各自有不同的反射光、而接环均为Nikon F接环。

镜头盖,各家的一目了然、应该就不用标示、其中个人觉得SIGMA的镜头盖最难用
SIGMA!迎合一下中夹式的潮流吧!别给我"高级"镜头、"初级"镜头盖吧!

后镜头盖,Tamron跟SIGMA都是缺乏直觉使用的设计,得要对点、紧急时常常手忙脚乱
因此Ken直接用下方的Nikon原厂镜头盖取代之,而Tokina则值得拍拍手
与Nikon原厂镜头盖一样、採用无方向性设计、可以凭感觉随手拆装、小小设计、却带来无限便利!

 

产品合影

接着让Tokina在APS DX镜头的广角三杰一同拍照吧!
左边是10-17mm FishEye,中间是热卖的12-24mm F4
三颗镜头的设计用料如出一辙!另外这三颗镜头PENTAX也都有推出姊妹镜头

接着把堪称最巨大的APS标准大光圈镜头Tokina 16-50与全幅镜头最巨大的大光圈标准镜头作比较
果然!两个巨头一比较,DX的16-50有比较瘦小(其实是Nikon AF-S 28-70mm F2.8D太大)


装上遮光罩气势更是差了好大一截!

Ken在此必须先毒舌一下!
看完照片、大家仔细比对一下Tokina的16-50的设计
他的MF环实在非常的巨大,甚至比起全幅超级镜头AF-S 28-70mm F2.8D还要宽近一倍?
比例也真是大的夸张、在一个AF盛行的时代、把MF环弄这麽大?真的是很无言的设计...
Ken批评他的MF接环不是没原因的、因为该MF环佔去过多镜头的面积
加上Tokina独有的AF/MF切换机制就是靠那个MF环前后推动
而且该MF环在AF/MF状态都是可以转动的、如此不稳定的设计让你在镜头要拆装机身时很不就手
甚至那个窄小又接近机身接环的变焦环、让Tokina 16-50的变焦操作性能打了一个大折扣...
相较于前面Ken提及的PENTAX DA★16-50mmF2.8ED AL[IF]SDM姊妹镜
把变焦环放大、对焦环因为超音波马达而无须作AF/MF切换的浮动设计、可以说是完全改善缺失
很明显的与Tokina合作的PENTAX也深知这才是操作上符合人体工学,使用频率的设计...

视角差异

视角差异:

这张照片用脚架拍摄、三颗镜头的最广角端拍摄、然后用软体将照片依照视角位置作置中缩图
可以看到三颗镜头的1mm视角差异,在实际的照片上呈现仍有着不小的视角差别

接着比较一下Tokina 16-50在16mm与Nikon 12-24mm最广角差异有多少
一个等效24mm一个等效18mm、视角的差异仍明显
但Tokina 16-50的16mm已经是DSLR上F2.8变焦镜头最广的视野了

接着看看单张的差异:

DSLR最广角的Tokina 10-17 FishEye最广角的视野

Nikon 12-24mm在12mm的视角

Tokina 16-50的16mm视角

Tamron 17-50mm @ 17mm

SIGMA 18-50mm @ 18mm

50mm视角差异

再来看看三颗镜头望远端50mm是否有差别:

对焦距离约7~8M
可以看到三颗镜头望远端的视角表现非常一致、不过当对焦距离拉近、三颗镜头的视角就会有些许差异
后续的测试中可以看到些许差异、先藉此说明做为参考。

周边失光(暗角)

周边失光:

接着来看看广角端的周边失光状况、这边的测试已经将三颗镜头的保护镜卸下
拍摄时面对白色牆壁、距离约1m,使用自订W/B,EV+1.0,原图直接缩小拼贴、无任何调整。
另外为了清楚瞭解周边失光问题、测试用的光圈级数较细分、请参阅标示囉!

F2.8

F3.5

F4.0

F5.6

F6.3

F8.0

根据测试的结果、其实三颗镜头的差距都很细微
但真正仔细观看、会发现几个特点:

1、17-50在曝光上偏「亮」、而18-50、16-50偏灰阶、尤其16-50最暗。
2、周边失光状态16-50与17-50相当、F2.8周围的失光程度明显
3、18-50也许广角仅达18mm、因此在周边失光方面最为轻微、甚至F2.8的周边失光程度跟其他人F4.0相当。
4、18-50在相同的W/B下色调偏暖,Tokina则偏冷。

色散测试

色散测试:

色散一般分成两种、一种为慧星像差、照片边缘看起来东西有点残影
另外一种为强光下的紫光或蓝光、这是因为镜片色散所致
这三颗专为DSLR打造的大光圈镜头、都提供了多片低色散镜片
Ken特别翻出一些小赠品、找到一个电镀金属跟水鑽的小饰品
利用三颗镜头的50mm端拍摄、不过因为拍摄物体相当小、对焦点跟景深部分没有办法完全掌控好
因此对焦位置跟景深差异请自动略过、以观看三颗镜头色散问题为主。
结果则非常明显、Tokina再次维持了他的坏传统.....看图吧!

原图、中间红色框框就是1:1裁切的位置。

F2.8

F4.0

F5.6

F8.0

我想照片中非常清楚可以看到,16-50的色散抑制有待加强
光圈缩到F8之时在金属部分仍带有紫边、反观17-50与18-50两者在最大光圈已经很优异了
其中又以18-50的抑制能力稍稍好上一些,但都远远好过最新来的16-50同学...
这难道又是要延续Tokina过往一些镜头色散老问题的传统?

镜头畸变

变形:

接着要来看看变形抑制能力,一支好的广角镜头在变形的修正上面一定得要够水准才行
当然、一篇好的测试得要找对测试方法、还好、Ken写的都是半弔子...
因为能够溴齐三颗镜头测试的时间台北遇到连日大雨、无法出门
只好请大家将就点看看我们家仓库的巨大衣橱吧!

拍摄距离约3m、有用PS拉参考线截图来看变形程度,所有镜头都以F4.0光圈拍摄
衣橱照片亮度有作调整、以便清楚看到暗处细节、因此请忽略色彩的差异,提供大家作参考之

最广角端16/17/18mm:

Tokina 16-50 @16mm

Tamron 17-50 @17mm

SIGMA 18-50 @18mm

似乎广角的变形随着三颗镜头的最广角等级不同而变化
16-50的16mm周围筒状变形最明显,应该是广角的宿命吧(四边向外扩))
而17-50与18-50也有明显筒状变形、但似乎比较稍稍轻微些
但广角视角的差异优势、个人觉得16mm还是优于17/18mm许多

24mm视角

小广角端24mm:

Tokina 16-50

Tamron 17-50

SIGMA 18-50

24mm端除了16-50有些许筒状变形外、其馀的17-50跟18-50表现都不错
不仔细比对很难看出变形程度。

35mm视角

中焦段35mm:

Tokina 16-50

Tamron 17-50

SIGMA 18-50

三颗镜头在35mm端都出现了些微的「枕状」变形(四边向内凹)
也看出Ken的照片没有完全水平与垂直拍摄,已经尽力水平了、还请大家见谅(汗)

50mm视角

望远焦段50mm:

Tokina 16-50

Tamron 17-50

SIGMA 18-50

望远端也有些微的枕状变形、但不是很明显,三颗镜头的表现旗鼓相当。

接着来看重头戏、解像力测试
测试前必须先作说明,于日前在测试Tamron 17-50与SIGMA 18-50后
引发热烈迴响、因此得知Tamron 17-50在对焦成像并非平面
而是呈现放射状的弧线,但是因为这样的焦平面特性与另外两颗镜头不同
因此边缘成像的结果部分Ken虽然提供、但请各位酌量参考之,特此说明、以免误导视听、谢谢!

解像力测试

解像力测试:

测试使用手动W/B,上脚架搭配快门线拍摄
撷取中央与左上角1:1图片、然后三张打字与拼贴完成
所有照片均为原始拍摄档桉裁切、原汁原味让大家品嚐
并附上一张原图裁切示意图,红色框框内即为截图位置。
另外因为三支镜头视角略有不同、加上变焦标示仅能用目测
因此若干照片(尤其是边缘截图)图桉的样式会有些差异
这是因为视角的差异所致、但截图的位置均固定不变,还请见谅囉~!

16/17/18mm:

中央1:1裁切测试照片:

中央F2.8

中央F4.0

中央F5.6

中央F8.0

个人觉得三支镜头在最广角端的中央成像表现相当接近
仅有SIGMA 18-50在F2.8时稍稍有点鬆散(但不明显)
其馀缩小光圈下的表现三支镜头都是非常清晰的
同样的、除了F2.8之外、Tamron 17-50在曝光方面都较为明亮

边缘成像

边缘F2.8

边缘F4.0

边缘F5.6

边缘F8.0

边缘部分可以看到16-50产生部分紫边、成像方面以SIGMA 18-50较为清晰
Tamron 17-50不知道是不是MIJ版本差异、表现比起之前测试MIC版本要好
光圈缩小之后边缘成像反倒有后来居上的结果

24mm解析度

24mm:

中央F2.8

中央F4.0

中央F5.6

中央F8.0

24mm中央的成像与最广角端雷同、三颗镜头表现都非常一致。

边缘F2.8

边缘F4.0

边缘F5.6

边缘F8.0

边缘成像方面、三支表现也雷同,但16-50似乎在缩小光圈后改善比较有限
其馀两支则是缩小光圈后锐利度逐步提升。

35mm解析度

35mm:

中央F2.8

中央F4.0

中央F5.6

中央F8.0

在35mm中央的成像,三支镜头的表现就出现了明显差异
其中Tamron 17-50几乎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成像领先
而SIGMA 18-50与Tokina 16-50则是在缩小光圈后有明显的解像力提升
但Tokina 16-50在最大光圈紫光乍现,有点让人感到失望。

边缘F2.8

边缘F4.0

边缘F5.6

边缘F8.0

边缘方面则由SIGMA 18-50居于上风,其馀两支也能在缩小光圈后紧追其后。

50mm解析度

50mm:

中央F2.8

中央F4.0

中央F5.6

中央F8.0

50mm的中央测试截图方面把Ken吓了一跳、16-50的F2.8成像竟然好过F4.0
F4.0不仅成像较鬆散、甚至还有紫边,经过再三确认Ken製图时并没有弄错顺序
原图也还保留,其馀17-50跟18-50表现都很正常、光圈全开稍稍软了点、缩光圈后有明显的改善。

边缘F2.8

边缘F4.0

边缘F5.6

边缘F8.0

至于边缘端、16-50跟18-50表现都不错、仅有17-50因为曲线焦点差异有些落后。

焦外表现

"后"方散景与色彩表现:

接着要来看的是镜头的散景能力,Ken为了本次测试、特别买了超合金盖特来助阵
也因为盖特的色彩鲜豔、也一併用来给大家参考色彩的差异部分
而散景的部分Ken一共测了前焦点与后焦点两种、这边先来看看前焦点
对焦位置在前方黑盖特的黑色领巾部分(受限D200的对焦点所致)
焦段三支镜头统一使用50mm、并且测试不同光圈下后方的散景变化
另外照片右上角有标示镜头型号,可拿来参考比对之用。

F2.8

F4.0

F5.6

F8.0

仔细比对了一下、原本唯一提供九片光圈的16-50应该在此一项目可以有显着领先
不过实际上比对三颗镜头的散景都差不多,但真的要分出高下、16-50似乎比较柔一点
而17-50则是二线性较为明显、18-50比较中庸。

色彩方面、讲实在的、Ken若是没标示镜头型号、应该没有人可以分的出来这是哪颗镜头...
而前面测试周边失光、还有解像力测试、拍摄的是纯白色牆壁、三支镜头却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色调?
推测可能镜头的测光资讯回传跟D200机身的1005P RPG TTL测光有关、但已经手动固定W/B了
加上Ken没有相关佐证、这点大家参考就好。

但依照测试来说、拍摄彩色物件、三支镜头色彩相当
但拍摄白色物体、色彩还有曝光高低就会出现误差、也提供给大家参考之。

前景虚化表现

"前"方散景与色彩表现:

接着一切场景与条件不变、将对焦点改成在后方盖特G的左手腕上
用来看看前方的散景与后方散景的呼应状态。

F2.8

F4.0

F5.6

F8.0

仔细比对后发现一个有趣的差异、在最大光圈下
16-50前后景的散景相当一致、二线性较为轻微
而17-50则是后方二线性较明显、但前方黑盖特手上的尖刺却反而呈现出漂亮的柔化
而18-50则是介于两者之间、但三者间的差异其实都很细微、文字表达上恐有放大之效、特别注明请参考。

最近对焦距离测试

最近对焦距离测试:

接着最近对焦距离测试,由于仅有18-50单支标示MACRO能力
因此这个项目仅作为拍摄参考、不作任何评论、照片附上原图缩图与1:1裁切
对焦点都在黑盖特的脸上。镜头型号与光圈设定均标示于照片右上角。

1:1放大对比

1:1裁切:

总结

总结:

呼!总算写到最后一段了!
本篇测试Ken就不在提供任何的镜头分数评比、因为其中量化后的数字容易引起一些质疑
相信这些花时间整理跟编排版面的测试照片足堪您瞭解三颗镜头的差异
也希望各位不吝啬给予一些指教、以便弥补一些Ken在评论与看法上的不足之处
另外因为取得Tokina 16-50的一週期间,台北的天气都没有好转过
本来也打算要去顶楼测试一下面对太阳的「耀光测试」无法实行
加上天雨无法外出取景的众多缺憾、让Ken感到些许失望、相信各位也跟Ken一样
也希望后续16-50正式推出后、能有机会补上这段的测试....
另外对焦速度上、Tamron 17-50真的非常快、而Tokina 16-50次之
最慢的是SIGMA 18-50,不能说是差异很大、但是却能明显感受出来
这个部分也值得大家做为参考。

接着谈谈测试后对于个别镜头的採购建议

Tokina 16-50mm F2.8:基本上这是目前APS片幅DSLR所能获得的最广角大光圈标准变焦镜头
装置在D200与D2机身上重量平衡最佳,最大光圈可用、但是必须小心高反差时出现的紫边
而手感上面、不论拆装镜头都建议你能小心操作、因为那个浮动的MF环已经让Ken在家中吓出一身冷汗
操作上也必须侷限在那个狭小又靠近接环的变焦环所限,如果未来有机会更新一下版本
起码做到跟Pentax姊妹镜一样的手感、那这支镜头的卖相铁定更好
另外一再拖延的发售日期让不少人等的很不耐烦、到完稿的今日为止,台湾还尚未发售.....

Tamron 17-50mm F2.8:这支推出时间最早、用户最广大的镜头可以说是A09的APS-C版本
也是目前APS-C片幅专用大光圈标准镜头中最为轻巧的版本,与Nikon同方向的变焦环操作非常顺手
而全焦段最大光圈中央成像是三支镜头之冠,虽然周边失光方面表现稍微逊色
但只要懂得控制光圈与拍摄主题,相信问题并不大。

SIGMA 18-50mm F2.8:除了MACRO项目的先天优势外、18-50可以说是三颗镜头当中表现最平均者
成像不是最差、但也不能说是最好、焦段18mm不是最广、但也堪用,而整体变形与周边成像也都领先
额外总代理商的三年保固也算是一个加分项目,而逆向的变焦方式、让使用一堆Nikon原厂镜头的Ken
花了点时间适应,加上SIGMA使用的皮质涂装、都让人感到些许的可惜,当然还有那个超级难用的镜头盖
建议买了这支、镜头盖就收到箱子裡、另外买个Nikon镜头盖来的便利多了。

最后感谢大家花了这麽多时间观看此篇, 咱们下次见咯!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