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笔记-主题与主体3
我不能接受主题是“普遍性生活寓意”的说法。确实有不少优秀的照片存在着“普遍性生活寓意”,但不是所有的照片都如此。也有很多优秀的照片不存在普遍的生活寓意,或者可以说,它们的生活寓意是被其他人“后赋予”的。类似于“她代表着整个这一类的妇女:她们勤劳、不求时尚、工作踏实、性格坚强,品德高尚、身体健壮。她简直就是……母亲的典型形象”(注1),只有出现在精心策划的主题中。而在日常生活的拍摄和街头抓拍的过程中,摄影师根本无暇顾及那些精美的措辞,他们只想把看到的人物、景物或者事件拍下来。至于摄影师的对待事物的看法,无非是“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或独占或掺杂在摄影师的内心里。接下来,摄影师就要用冷静的心态、娴熟的技术把事物拍摄下来。拍摄时,他们大部分时间用来考虑如何安排画面;拍摄所提供的时间,也只够他们考虑这些。
主题概念的混淆一定程度上要归咎于各式各样的月赛。在月赛主题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花卉”、“儿童”、“静物”、“秋天”之类的用词。谁都知道这些不是“主题”,主题是对这些事物的认识。要回答“先有主题还是先有主体”这样的问题,是相当困难的,就象回答“蛋生鸡还是鸡生蛋”一样。主题来自于何方呢?它来自于人们的哲学观点,来自于生活环境,来自于文化背景,来自于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从这个角度说,每一张照片都有它的主题,甚至可以说主题来自于摄影师的直觉和潜意识。如今摄影工业已经发展到“你只须按下快门,其他事情由我们来做”(注2)的地步,那么按下快门前的“构图”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我不赞成通过直觉进行构图,因为那样的确是很不负责任的,而且通过直觉构图的照片很少能够成功。相反的,如果有意识地、冷静地、理性地安置视觉元素,那么主题就会自然而然地显露在照片中。如果主题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那么问题是在构图上,所以“构图缺陷”也可以说是“技术缺陷”。就摄影而言,构图就是一切。
涉及到主体的问题同样复杂,一般的说,照片中最突出的影像部分就是主体。那么,一幅照片中能不能同时存在多个主体呢?能不能没有明显的主体呢?回过头来说说上一节中那张“车站”的照片。为了能看清明暗分布以及由明暗组成的形状,我将照片版画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