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耳机也有段时间了,俺经常为不能很好地描述自己对声音的感觉而苦恼。大侠们用起解析力、声场、空气感之类的术语来都是那么的顺畅,俺自己用起来就是磕磕绊绊。无意中发现,不少HIFHI术语都和图像有着一定的联系,也许可以借助图片?以下就是俺的尝试,把声音比作图片,通
看图说话 菜鸟图解HIFI术语之初级版 一
本文作者:Imp3编辑
喜欢耳机也有段时间了,俺经常为不能很好地描述自己对声音的感觉而苦恼。大侠们用起解析力、声场、空气感之类的术语来都是那么的顺畅,俺自己用起来就是磕磕绊绊。无意中发现,不少HIFHI术语都和图像有着一定的联系,也许可以借助图片?以下就是俺的尝试,把声音比作图片,通过对PP的描述来解释俺目前对若干概念的理解。
1 声场
俺对声场的理解是声音的轮廓。把声音比作PP的话,声场所包含的内容,就相当于PP的形状(例如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大小(例如长度、宽度、直径等等,声音可以是三维的,所以还可以有深度等等)以及PP中的场景(例如“画里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的大概描述。所谓“大概描述”,就是只描述画面里有什么东西,东西之间的相互位置(小学水平的看图说话,呵呵),更进一步的描述不归在此类。
2 解析力
解析力的正统解释是:还原现场声音细节的能力。在此用两张图片来说明。第二张PP可以看到蜜蜂的绒毛,就可以说它的解析力比第一张好。
看图说话 菜鸟图解HIFI术语之初级版 二
3 高保真
俺想先介绍一下色温和白平衡的概念。
色温指的是光波在不同的能量下,人类眼睛所感受的颜色变化。在色温的计算上,是以 Kelvin 为单位,黑体幅射的 0° Kelvin= 摄氏 -273 ° C 做为计算的起点。将黑体加热,随着能量的提高,便会进入可见光的领域,例如,在 2800 ° K 时,发出的色光和灯泡相同,我们便说灯泡的色温是 2800 ° K。可见光领域的色温变化,由低色温至高色温是由橙红 --> 白 --> 蓝。在高纬度的地区,色温较高,所见到的颜色偏蓝;在低纬度的地区,色温较低,所见到的颜色偏红;在一天之中,色温亦有变化,当太阳光斜射时,能量被( 云层、空气 )吸收较多,所以色温较低。当太阳光直射时,能量被吸收较少,所以色温较高; Windows 的 sRGB 色彩模型是以6500 ° K 做为标准色温,以 D65 表示之;5. 清晨的色温大约在 4400 ° K;6. 高山上色温大约在 6000 ° K。
以上引自这里
(色温描述的是颜色,但是人对颜色的感觉比较主观,精确描述不太容易,所以干脆用温度度量,这是俺的想法。)
人可以针对不同的色温自动进行修正,但是DC不行,在白炽灯下偏红,在日光灯下偏蓝。所以,必须调整白平衡。传统的手工调整方法是将镜头对准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以白纸在拍摄光线下的实际颜色作为基准的白色。现在多数DC都预设了白平衡,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耳机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都说HIFI就是高保真,这个“真”的标准在哪里?有条件的可以把现场听感作为标准,但毕竟是少数。像俺这样的菜鸟,恐怕只能用事先预设的标准了,就像用DC预设的白平衡那样。这个预设的标准,可能是试听N多耳机之后的体会,也可能是第一个听到的HIFI耳机的声音。
4 音色,冷暖
在这里,俺简单地把音色对应成颜色,声音的冷暖对应于色调的冷暖。所以,暖声对应红橙色调,冷声对应蓝绿色调(只是简单类比,方便叙述而已)。对暖声和冷声的体会类似于对红橙色调和蓝绿色调的感觉(这样似乎也能说通……)
5 音染
俺目前对音染的理解是音色的比较明显的局部偏差。对应到PP来说,可以理解为偏色。例如,白平衡没调好的时候整个PP偏蓝,CCD偏色导致正红变成了血红之类。有的摄影师故意使用偏色,例如拍夕阳下的静物时特意让整个画面更加偏黄,就好比铁三角专门针对的女声的音染。
看图说话 菜鸟图解HIFI术语之初级版 三
6 风格
其实各种相机多少都有点偏色,实物那种鲜活的色彩很难完全用相机表现出来。再加上成本的限制,各家厂商都有所取舍,放弃面面俱到,着重突出真实色彩的某一个或者几个方面。以下举几个例子。
佳能A70的镜头,颜色和线条都比较柔和,适合人像,但是不够锐利,边缘比较模糊,整个画面看起来有点偏“软”,也可以说成有点暖的感觉。类推过去,耳机相对低下的解析力也可以营造暖声的感觉(说着说着就想起了铁三角……);
松下FZ2的徕卡镜头,成像锐利,颜色明亮,适合拍风景,但是颗粒感较重(这个应该是200W像素的CCD引起的),稍微处理不好就会过曝(简直就是拜亚在数字音源上的表现……);
柯达DX7590成像比较锐利,颜色鲜艳但相对平淡,适用多种场合(这个就是森海了……)
本文转载于iMp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