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危险因素的研究

互联网 | 编辑: 顾沈伟 2007-06-24 10:3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饮酒

7 饮酒

酒精能促使血小板凝集,促发凝血反应和引起脑血管痉挛,但适量的饮酒又可通过升高前列环素、HDL和降低LDL而减少血栓形成。Kim等的研究认为饮酒和高血压关系密切,且为中风主要危险因素。瑞典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每天少量饮酒者(<5 g。D-1)和缺血性中风有明显密切关系,中、重度饮酒可增加中年人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又有研究指出,对于中老年男性,不常饮酒者或有时感到酒醉的缺血性中风致死的危险性上升;对于中、老年女性则呈现不同的形式,女性停饮酒者缺血性中风致死危险性最高,3倍于终身戒酒者。以上的研究均未发现饮酒与出血性脑中风的关系,但Iso等对2 890例有饮酒习惯的日本中年男性的前瞻性研究表明,乙醇每天摄入量>70 g者,除年龄因素外,中风发生的相对危险度比不饮酒者大约高2.5倍,其中出血性中风比缺血性中风更明显。

8 妊娠和避孕药

普遍认为妊娠可增加中风的危险性,但资料不多。Kittner等研究了中部马里兰和华盛顿46家医院出院的所有15~44岁的女性患者,同时观察了妊娠后的自然流产、人工流产及分娩与中风的关系,结果发现妊娠妇女中17例发生脑梗塞,14例发生脑出血,而另175例脑梗塞和48例脑出血与妊娠无关。年龄和种族匹配后,发现脑梗塞和脑出血均是产后期的相对危险性明显高于妊娠期间(8.7%>0.7%;28.3%>2.5%),其危险性在产后6周内增加,而不是在妊娠期间增加,即产后状态是中风的危险因素。高浓度的雌激素可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增殖,导致某些凝血因子如内皮素及血管壁的改变,可能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Carolei发现其观察的333例年轻脑梗塞患者中,12.5%的女性患者在服用避孕药后发生中风,且多发生在35岁以下,与Bogousslavsky的报道一致。60~70年代,认为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含量>50 mg)是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口服小剂量避孕药(雌激素含量<50 mg)不会增加中风的危险。

9 其他因素

(1) 脂肪酸 Simon等的研究发现,饱和脂肪酸硬脂酸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中风危险度升高35%;ω-3脂肪酸、α-亚麻油酸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中风危险度下降30%,经校正吸烟因素后,显著相关性消失,但多变量分析仍表明胆固醇酯、ω-3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油酸仍与中风危险度相关,其含量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中风危险度下降37%。

(2) 抗心肌磷脂抗体 Camerlingo等前瞻性研究了IgG型抗心肌磷脂抗体(IgG-aCL)在急性非出血性中风患者中的流行情况。研究表明,IgG-aCL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明显升高,且在发作前已升高,因此可作为影响中风的独立因素。Nagaraja等的研究认为IgG-aCL亦可影响中风的发生。

(3) 半胱氨酸血症 Brattstrom等认为血浆高浓度的半胱氨酸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且与高血压、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无相关性。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半胱氨酸血症合并高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将会大大增加中风的危险度。维生素B12和叶酸可降低血中半胱氨酸的含量,从而有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

(4) 感染 某些病毒及细菌的近期感染可增加中风的危险度,在青年人群中可能更高一些,这种现象尚需进一步证实。

(5) 地理分布和种族 世界卫生组织MONICA计划的调查结果表明,中风平均发病率为东方高于西方,东欧高于西欧,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脑血管发病率位于世界较前位。此外,中风的类型和危险因素也随种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中国,薛广波等进行了中国城乡脑中风的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发现,随着纬度每升高5度,脑中风患病率上升63.10/10万,经度每升高5度,脑中风的患病率上升61.9093/10万。

(6) 某些药物 与中风相关的常见药物有:鸦片制剂、苯丙胺、可卡因等,中风可能是药物的直接作用或用药的并发症所致。

(7) 放射性物质 在口腔癌、咽癌和喉癌的治疗过程中,发现全面的放疗可加速脑动脉壁内的脂质沉积,从而成为脑出血的一个危险因素。

(8) 饮水 一项回顾性调查认为水中的Mg2+对预防脑血管的发生有显著意义,但目前此方面的资料较少,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除上述危险因素外,血中红细胞比积、血小板浓度、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血红蛋白水平、镰形细胞病、阿朴脂蛋白、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原、狼疮抗体等均逐渐被证实为中风的危险因素。

脑中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而要想切实有效地预防中风的发生,就需要大力宣传,加强全民防病意识。一项社会调查表明,所调查的病人中40%有脑中风危险的患者,对脑中风的现象、症状和危险因素所知甚少,其中老年人对脑中风的意识还弱于青年人。因此,加强对全民普及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才会真正获得有效的防治效果。

 

 

 

来源:上海导医

更多新闻点击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 上一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