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随身听大比拼

互联网 | 编辑: 2005-05-27 00:00:00转载 返回原文

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随身听已经逐渐走近了人们的生活,拥有一台随身听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了。虽然新一代的随身听——mp3、MD对传统的CD随身听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作为音质之首,CD随身听的地位依然牢固。

主流随身听大比拼  [1]

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随身听已经逐渐走近了人们的生活,拥有一台随身听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了。虽然新一代的随身听——mp3、MD对传统的CD随身听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作为音质之首,CD随身听的地位依然牢固。
然而,当你走进专卖店,看到数十甚至上百种型号的随身听的时候,你是否感到迷茫呢?买国产的还是买进口的呢?韩系的还是日系的呢?SONY还是松下的呢?若是拥有好的耳机,对音质有较高要求的朋友,此刻的问题可能更多——这个型号的音质是不是比那个型号好呢?这个型号能驱动好我的耳机吗?老型号的机子好还是新型号的好呢……一大堆的问题能让你的头大上好几倍。
今天,我们正好借到了上面提到的各种类型的随身听,来做一个横向的比较,希望能给打算购买CD随身听的朋友一个参考。
首先,我们来看看参加比较的随身听的型号。
日系——松下
松下的机子借到了两款,是2003年推出的CT500和CT800,都是支持mp3格式的CD随身听。

日系——SONY
SONY的机子用的是D-EJ985,这款机子支持CD-TEXT功能,支持CD-R-RW盘片的播放,但是不支持MP3、WMA格式的音乐。

韩系——Iriver
韩系的机子选择了Iriver的旗舰IMP550,这款机子支持CD/MP3/WMA/ASF/OGG VORBIS等5种音乐格式,而且支持固件升级,就是说可以通过升级软件,支持更多的音频格式。

国产——歌美
国产机子借到的是歌美电子出品的GD-21。支持CD、mp3和VCD。

老机——SONY D231
这是SONY在1994年推出的一款机子,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找不到太多的资料了。虽然已历经十年,这台机子除了按键偶尔会失灵外,读碟能力还很好,可以读CD-R。

老机——YUSAN 3312
还有一台老机是愉声牌(YUSAN)的随身听,2000年购买的,是一家香港公司的产品。

 

其他设备

这次比较用的耳机是森海塞尔的入门级监听耳机HD200、森海易推型老旗舰HD590、mx500、sony e888、拜亚dt231等,hd200平时常用,特性比较清楚,加上较易驱动,作为主要测试工具,耳机的性能参数如下:


     
换能原理:动圈,封闭
频率响应:12-22000Hz
阻抗:64欧
总谐波失真:小于0.3%
声压级:(@1KHz,1Vrms) 106db


这款耳机的阻抗(64欧)虽然有一点高,但是灵敏度也达到了106db,并不是太难驱动。
用来比较的音乐比较多,各种类型都有,比较固定的是三张CD:
库贝利克指挥的《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简称《德九》)
朱哲琴的《阿姐鼓》
梅尔斯坦独奏的一张小提琴小品。

主流随身听大比拼  [2]

听音感受
一 松下CT500 CT800
这两款是松下2003年推出的一系列里的两款,当时推出的有CT500、CT600和CT800,功能很相近。差别在于CT500只支持mp3,CT600支持mp3和WMA,CT800则比CT600多一个光纤输出。所以有人说,CT800和CT500的电路是一样的,只是多了光纤输出,声音也一样。可在实际的听音中发现,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CT800和CT500的声音的确很像,可以概括为松下风格,但CT800的声音的层次要比好些,声音也要清楚一些。
松下风格的声音在这次比较中,我们总结出三点:
首先是音场。CT500和CT800的音场一样,都离听者很近,呈一个近180度展开的扇型,所以用这两款机子听,经常会发现声音挤在耳朵的两边,也因此,松下机子的音场、层次比较容易变乱,尤其是听大场面的音乐时。这一点在听《德九》时比较明显,乐队齐奏时有点乱哄哄的,没法感受到那是一个乐队在整体发声。这种近音场的优点就是比较容易表现更多的细节。
其次是低音。松下的低音显得比较瘦,实一点,量不是很多,这一点在听《阿姐鼓》的鼓声时显得较明显,鼓声显得有点紧,那种彭湃的感觉没出来。
第三,就是再回放小提琴时,松下所表现出来的小提琴声是有棱有角,甚至显得有点尖,声音是有点偏冷偏硬的风格,有一定的摩擦感。这张小提琴由于是米尔斯坦早年的录音,背景有一定的噪声,松下的机子声音比较平衡,对这个噪声控制的还可以,没有影响到音乐的正常欣赏。
二 SONY D-EJ985
作为日系随身听的另一个名牌,SONY的机子表现出的声音和松下相比是另外一种风格,比较敏感的人应该可以分辨出来。
音场方面,SONY的音场离听者有一段距离,显得比较远,而且展开的角度没有松下的那么大,所以不会出现声音挤在耳朵边的情况。在听《德九》时,SONY的展现的声音层次显得稍好一点,也能较好的感受到一个交响乐队的场面。当然相反的,这种音场的细节就稍微差了一点。
低音方面呢,在听《阿姐鼓》时,SONY的低音放得开一点,更均衡,量比较多,有那种鼓声彭湃的感觉,但是力度稍嫌不足,彭湃之下有点空。
在小提琴的回放上,两者的区别更是明显,SONY所表现出的小提琴是圆圆滑滑的,带着油光的那种滑,基本没什么摩擦感,声音的风格偏软,小提琴拉奏强音是显得没有气势,这一点和SONY的耳塞的风格是一样的。在对录音的背景噪音的控制上,由于低频多了点,噪音显得有点明显,但对正常欣赏影响不大
三 Iriver ——IMP550



Iriver是2000年成立的一家韩国公司,在原来日系产品称霸的随身听领域里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秀了。Iriver设计的产品功能强大,款式新颖,直追随身听的元老SONY和松下,让广大消费者在日系与国产之外有多了一个选择。它的旗舰产品IMP550声音到底怎样呢?IMP550支持多种格式,更有强大的多端均衡EQ,但在这里,我们关闭了所有均衡,也只试听CD。
在音场方面,IMP550的音场类型介于SONY与松下之间,没有SONY的离得那么远,展开的角度则比SONY稍微大点。因此在听《德九》时,它的音场表现具备了上面两者的特点,不会出现声音挤在耳朵旁的情况,声音的层次,定位也比较好,整个乐队齐奏时也不会乱。但是在放《德九》时,IMP550表现出了一个不足——中高频控制得不是很好,《德九》第四乐章开始时的圆号和长号等铜管乐器的声音显得干、燥,没有水分的感觉,听起来有点像破锣的声音,有点刺耳。
低音方面,在回放《阿姐鼓》时,IMP550的低音显得有点浮肿,不是很结实,而且使得声音比例有点失调,低音盖过了朱哲琴的歌声,使人声显得往里缩。
重放小提琴时,IMP550的表现还可以,比较中性,没有像两个老大那样一个偏冷偏硬,一个偏软,这就是韩国人的风格吧。但是由于低频控制的不是太好,IMP550在回放这张CD时,噪音显得比较明显,有点影响正常的欣赏,看来在播放有一定背景噪音的老录音时,IMP550会遇到一点麻烦。

主流随身听大比拼  [3]

 

四 歌美 GD-21
 GD-21是这次收集的机子中唯一一部内地公司制造的机子了,由东莞歌美电子出品,支持CD/VCD/mp3。从外观上看,机子设计得还可以,采用了金属的外壳,厚度也控制得不错,样子还蛮好的。那声音呢?
首先,GD-21的驱动力显得稍微弱了点,32格的音量开满了,声音也明显没有前面几款大。
音场的话,同样是介于SONY和松下两种类型音场之间,但层次感则差远了,播放《德九》时场面显得比较乱。低音方面GD-21表现得很肥,回放《阿姐鼓》时,鼓声是软塌塌的一沱一沱的,人声缩得比IMP550更厉害,被肥大的低音给盖住了。
至于在回放小提琴时,低音过肥造成的背景噪音过大的就不用说了,它表现出来的小提琴同样是圆圆滑滑,没有摩擦感,而且琴声是发闷的,瓮声瓮气的憋着的感觉。
说到这里,忍不住提一下GD-21在评测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两个严重缺点:
首先告诉大家,在GD-21的整个听音过程中,防震是始终关闭的。为什么?因为开了防震的GD-21没法听!在机子表面的帖纸上,厂家标明GD-21使用了SAS超强防震技术,使用了120秒防震器。具体技术是怎么实现的我们就无从得知了,我们要说的也不是它的防震技术效果不好,而是它给音质带来的极坏影响!开了防震的GD-21,无论播放那一类型的音乐,只要声音的能量一上去,需要表现大动态的时候,声音就开始破了,即使不是太大的动态,也经常在声音的边缘出现“沙沙”的噪声,最明显的是《阿姐鼓》中的《没有阴影的家园》,整首歌从头到尾都伴随着“沙沙”杂音和破声,完全没法听,只能关闭了防震进行评测。而且即使使用了防震且没有震动,偶尔还是会出现跳音,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还有就是电流噪声,尤其是开关机的时候,能听到很明显的电流接通断开所造成的噪声,播放时背景也有电流的噪声,若是开了防震更是明显。另外再提一个题外话就是,将GD-21拿在手上,能很明显感到碟子的转动,以及机身随着碟子的转动在抖动!这在前面的几款机子上是绝对没有的情况。
五 老机——SONY D-231
总于轮到这次的主角SONY D-231上场了。这款机子是SONY 1994年推出的产品,采用了1bitDAC和Electronic Shock Protection(电子防震系统)。机身黑黑的,很厚,耗电也蛮多。
至于声音嘛,相隔了十年,D-231展现了完全不同与现在新的随身听的一种声音,让人有点惊喜的感觉。
首先是声音的色彩。听过了前面几个随身听,再听D-231,马上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音乐的画面,整个的明亮起来了,色彩变得鲜明了许多,之前的与之相比则显得黯淡,无光。
不光时音色,在音质上也有很大的提高,无论是交响乐的齐奏还是阿姐鼓中的鼓声,都非常有力,扎实,不想前面的显得有点发虚,底气不足。具体说的话,《德九》中的弦乐很厚实,铜管的声音嘹亮但是不刺耳;《阿姐鼓》中的鼓声真的是彭湃而又有力结实,朱哲琴那美丽的声音则与鼓声结合的很好,没有被掩盖也没有太突出。小提琴不用说了,没有了那种软的感觉,琴声有力很多,噪音则是几部机子中控制的最好的了。

 

 

 

老机——YUSAN 3312
至于另一部老机,则是香港的一家公司的产品,购于2000年。与SONY D-231,YUSAN的驱动力可能还要强一点,因为同一个曲子开到最大音量,YUSAN 3312的声音比SONY D-231还大。但是在声音的素质上,YUSAN 3312则略逊一筹了,声音还是有一点黯淡,也没有D-231结实、清晰,没有D-231那样很能激起人听下去的欲望。

主流随身听大比拼  [4]

总结
SONY与松下
作为日系随身听的两个老牌厂家,它们的CD随身听在音质方面还是有相当素质的,但两者的声音走的是迥然不同的两种路线。正如上面的评测所说,在声音的总体风格上,SONY的声音偏软、偏暖,音场偏远;松下的声音则偏冷、偏硬,音场偏近。不同的型号应该会有细节的不同,但大体上的感觉还是一样的。个人来说,相对喜欢松下多一点,因为感觉它的声音显得更均衡一点,SONY则显得有点过软。
日系与韩系
2000才建立的IRIVER对于SONY和松下来说,真的是个小弟弟了,然而这位小弟弟的产品在外观、功能和品质上都让两位老大哥不敢小窥。在人们对进口随身听市场清一色的日系产品感到麻木的,IRIVER的进入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们有了多一种选择。平心而论,Iriver随身听的强大功能和别树一帜外形设计与SONY、松下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了,但在声音的控制上,毕竟还是新人,不如两位做了几十年音频电路设计的老大哥。评测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声音的高低两端都控制的不是太好,中高音有点干,低音则偏浮,不如两位老大哥的平衡,以后还有待改进。
进口与国产
近几年,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国产随身听蜂拥而至,国内不少有名的电子、电脑厂家也做起随身听来了。看看各大公司的广告,随身听的样子设计得还不错,介绍的功能也蛮强大:进口日本机机芯、进口解码芯片、支持CD/VCD/MP3、超强长时间防震。。。。。。。。。。最要紧的还是便宜。然而这些产品声音的素质与进口的产品相比却不是一般的小,而且还存在一些影响音质的重大缺陷,如上文中提到的防震和电流噪音的问题。众所周知,声音的好坏受电路设计的影响很大,一款音频产品的素质不是只由机芯、解码器等关键零件决定的,电路设计的影响往往更大。因此,希望我们的厂家能摆正心态,做好技术,拿出自己的优秀设计来,这样才能让广大的消费者真心的支持国货。
老机与新机
若要在驱动力上与老机相比的话,新机是完全败了。为了追求便携与超长播放时间,新出的机型在电路设计上一直以减少能耗为目标,输出的功率自然不断地减小,元件设计方面(如解码器)也是朝着这个目标,这样一来,驱动力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了。这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便携是随身听的主流方向,但是这样的做法带来了另一个不良影响,那就是声音素质的下降,这一点即使是在驱动低阻耳塞时也会体现出来。在评测中我们就曾使用森海赛尔的MX500耳塞进行了比较,还是能明显地感觉到新机声音的黯淡、发虚,缺乏一种吸引人欣赏音乐味。这样看来,对于拥有好的耳机、对音质有较高要求的朋友们来说,老机还是较好的、值得优先考虑的选择。当然在防震、播放时间和厚度上,老机是没什么优势的了,而且比较难找。
寄语
随身听的普及,表明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愿意花钱来更方便、更自由地享受音乐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个趋势——人们对音质的要求也在提高,越来越多人愿意花比较多的钱来购买好的耳机便是证明。好耳机有了,但市场上良莠不齐的随身听产品却无法保证好耳机发挥出它们应有的水平,尤其是越趋轻便的随身听产品没法提供好耳机所需要的足够的驱动力,而耳机放大器的价格又往往过于昂贵。
然而,正好像另一个轻便为主流的市场——笔记本市场——衍生出了台式机的替代品“移动PC”一样,我们的随身听市场是否能衍生出不同于“轻便”的另一个流向“移动CD”呢?毕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用户愿意牺牲一定的便携性能(如轻薄、播放时间)来换取更好的音质与更好的驱动力的,而且这样的用户在将来可能会更多。这一点,无论对国内厂商还是还是国外厂商来说,都应是值得考虑的。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厂商们推出这一定位的产品,造福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同时也希望国产的厂商们能在这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本文来自:http://www.audio-colour.com/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